通過寫優秀作文,我們能夠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閱讀下面的這些優秀作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優秀的寫作之美。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一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美好回憶,回憶中的人與事,都是不可磨滅、無法改變的。但我相信他們一定都是很美好,猶如被定格了一般,與歲月無關。
我的回憶中,總帶著一股熱干面的香!
早晨,奶奶來探望我和妹妹,還特意從小區的巷子里帶來一份熱干面,我呆呆地望著那份熱干面,陷入了沉思!
細數來,那家賣熱干面的小店已經有些年頭了罷!從記事起,它便一直坐落在小區門口的一排商鋪邊。小區來來往往的人群必會經過那里,上小學的我也加入了其中,每天早上上學總會端著一份熱干面在路上邊走邊吃。偶爾時間比較寬松時,便坐在店里吃,有時還會碰到兒時的玩伴和同學。那一份熱騰騰的熱干面,便成了我兒時記憶中的美味!我承認,其實店里還有許多其它的面類食物,但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我都一直認為只有那里的熱干面才是最好吃的,小店也因此而小有名氣。吃早餐的大都是小區里的人,卻每隔三兩天都要來這里一趟,小店也因此而不斷的升級環境,桌子從老式鐵皮桌換成了木桌,數量也從四張變成了六張,擠滿了整個店面,卻也不及絡繹來往的人群,我也懵懂的混在其中,稀里糊涂地就長大了,搬了家,便再不怎么來了。
仿佛是黃金期過了一般,小學畢業后,許多人家與我一樣搬走了,小店冷清一些了,桂花不盛了!那里很少聽到孩子們的打鬧了,我們也成長為一名青澀的少年,也時常回憶起那個稀里糊涂的童年,去品嘗年少不知愁滋味的用意。每每回想起兒時,我總會記起巷角的那份熱干面,小店獨特的味道,以至于我曾跑遍武漢每個大街小巷,試圖去尋找和比它要好的味道,卻還是不如巷角小店的這份熱干面!有些東西,總能使人無法忘懷,以至于它哪怕有一點變化,也能使人一眼看出當時的景,當時的人,當時的物,僅有一次,無法重復。但它們卻可以被深深地刻在腦海中,不斷回憶,永遠定格。便縱然也與歲月無關,但經過時光歲月沖洗的人,會永遠攜帶,重溫它們!每每回想,便會有一次新的歷程與收獲,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我挑起一筷熱干面,放入口中,還是原來的味道,不過,果然已經感覺和原來不同了!
但是,已經沒關系了罷!我望著湛藍的天空,仿佛心中,也有一片藍天!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二
風輕輕地吹來了,思緒便又飄回那還在小學的日子里,那段與祖母一起走過的童年。
印象中,祖母并不適合烹飪。祖母會做的菜也不多,大約只有炒、蒸、煮之類的菜品,但她仍然為我換著花樣。因此我小時候的每餐都與別人不同。但我仍樂在其中。
炎熱的午后,鳴蟬在樹上唱著響亮的歌。六歲的我已經上了幼兒園,好不容易盼到了暑假,卻還有作業。不過畢竟年少,作業自然也不會多。沒過多長時間,我便扔下作業與同伴瘋玩去了。傍晚,孩子們踏著斜陽回家了。
回家后,祖母端起一個小碗走過來,我不記得那時祖母說了些什么了,只知道我喝了一口便又吐了出來。因為那是寡淡無味兒的,那時只喜歡吃糖或甜的東西,于是那綠豆湯的味道,便是我兒時最厭惡的味道了。
多年以后,我漸漸長大,那碗綠豆湯已經被我淡忘。直到有一天祖母再次揭下了它的面紗。
那也是一個夏天,一個特別炎熱的夏天。鳴蟬仍不知疲倦的在樹上唱著。只是季節未變,鳴蟬未變,變得是這滄桑的歲月。祖母白發又多了我也長大了,作業也更多了。九歲的我正寫著作業炎熱的風吹過,不由得讓正在寫作業的我厭煩。不知從什么時候,祖母已在我身后,為我搖著扇子。
我仍流著汗,我知道祖母看見了。她起身去了廚房。不一會兒,她端著一個碗小心翼翼的走了過來。她說:“休息一下吧。”說完,把碗遞給我來,我接過祖母的碗喝了一口,一股清香在口中蔓延。我驚呼一聲:“綠豆湯。”祖母笑著點點頭。這個味道打開了我的記憶之門,我便想起了兒時那個最討厭的味道,以及幼稚的兒歌。
這個炎熱的夏季,我竟喜歡了兒時最討厭的綠豆湯了,而兒時的厭惡已經完全消失。
歲月是無情的,常常在我們的不經意間溜走。似水亦流年,這樣的歲月經不起我們的不經意。綠豆湯是甜的,濃濃的親情在我心中流淌。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三
我愛吃,而我爸爸有著一手好廚藝,我尤其愛他做的紅燒肉,從小吃到大也不覺得膩。他用自己的廚藝撐起了我的一片美食天地。
我一直是他的小“粉絲”,只要他一做紅燒肉,我就會站在旁邊“偷師”。都說“名師出高徒”,不過,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得上“高徒”。
在我看來,做菜不難,便夸下海口,要親自為爸爸做一次紅燒肉。
那天,我將五花肉、姜、蒜、八角、桂皮和糖準備好,開火,放油。可能是因為火太大,油花濺得到處都是,濺到手上,疼得我直跳,幸好有媽媽及時救場,不然,我就成“紅燒肉”了。雖然開頭不太好,但我越挫越勇,將姜蒜用油煸香,和五花肉一同翻炒,等到香味溢出,再放入八角、桂皮和糖調味,同時放入幾滴醬油上色——這可還不是最后步驟,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要用溫火煨兩小時。
我將紅燒肉端上餐桌。餐桌上,爸爸媽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都不動筷子。我站起來,夾起一塊賣相最好的紅燒肉,放到爸爸碗里:“老爸,快嘗嘗!雖然沒你做的好吃,但也該鼓勵鼓勵吧,畢竟這是我第一次下廚!”
爸爸夾起肉,放到口中嚼了嚼。我盯著他的臉,不放過任何一個表情——爸爸的臉就像個調色盤,由紅到綠再到紫。
“好吃,好吃,就是有點兒甜了。”最后,他總結道。
“真的?”我連忙夾起一塊嘗了嘗,剛碰到舌頭,就條件反射般吐了出來,連喝好幾口水才沖淡那怪味。“這根本不是有點兒甜,分明就跟吃糖沒什么區別!”說完這句話我就后悔了,這盤“黑暗料理”是出自我的手啊,我臉上的尷尬一覽無遺。
“沒有,沒有,下次別手抖放多了糖就是。”爸爸安慰些我。
我不禁汗顏,說:“真是一勺糖毀了一鍋肉啊!”
現在,爸爸還是會給我做紅燒肉,味道還和以前一樣好。只是爸爸更忙了,我吃到紅燒肉的機會少了。我也長大了,不再黏著爸爸,不過,紅燒肉的味道永遠留在了我心中。
這就是我的美食記憶,一段與爸爸的紅燒肉相關的專屬記憶。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四
我兒時很喜歡吃桂花藕,一盤桂花藕,蒸得粉中透著淺紫的藕片擺在潔白的瓷盤上。藕孔中填著軟嫩的糯米,瓷盤上淋著金黃的、裹著幾朵花瓣的桂花蜜,用筷子輕輕夾起一片,會看到細細的絲線從藕片中被拉長,滴落著香甜的桂花蜜。
小孩子都喜歡吃香甜軟綿的東西,我也不例外。若是放學回家能嗅到空氣中有那沁人心脾的香甜彌散,我便會高興地歡呼雀躍。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繁重的學業使我來到了離學校更近的外婆家。外婆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一輩子見慣了西北的風沙和暴雨,說話做事總能帶著一股子讓人眼前一亮的干練。
但她不會做桂花藕。
這種本應獨屬于江南水鄉的、帶著淮南氣息的甜甜糯糯的菜肴,外婆沒吃過,更沒做過。因而我那仿佛浸在桂花蜜里的童年似乎就此戛然而止了。
日復一日的學習也使我逐漸淡忘了兒時縈繞在鼻息和嘴角的甜蜜味道,直到那一日。
一個在普通不過的午后,我推開外婆家門,那種清淡的、熟悉的香甜又鉆入我的鼻翼。我頓時來了精神,撂下書包直奔廚房。果然,外婆正背對著我,矮小的身軀前后忙碌著,手邊擺著一罐桂花蜜。
“知道你喜歡吃,一直想學來做給你。這第一次完工的成品不知道味道咋樣。快來嘗嘗!”外婆見了我開心地揮手招呼。她笑得那樣慈祥而和藹,連眼角的笑紋都煥發著精氣神。
我瞪大了雙雙眼,抓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嘗了一片。剎那間,香甜、軟糯和桂花的清香一齊充盈在口腔。看著外婆的雙眼,那雙飽經風霜的渾濁的眼中又迸發出了微光——那是在見到我滿意而幸福的面部表情后油然而生的一種滿意與幸福。
我快樂所以她快樂。
我幾乎不舍得將那塊藕一氣吞下,非要細細慢慢地品,非要體驗那甜中裹挾著的每一分愛意與關懷。析出的絲絲縷縷的愛意與關懷在我心尖匯合,形成一股足以讓我徜徉其中的洪流。
那盤桂花藕的余韻久久徘徊在我心中,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甜。那是一種不會隨著時間而消散的、最深切的甜。那是來自我外婆的愛。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五
每當看到糖葫蘆,我就想起了我的祖父。
“好吃!”“好啦!你慢點吃!”我的祖父很擅長做糖葫蘆,山楂被冰糖染得亮晶晶的,糖葫蘆上的糖風像一條龍尾巴在我的眼前搖來搖去。看著看著,我口水就流了下來。
聞一聞它的味道,一股酸與甜交織的味道融合得天衣無縫。不行了,再聞,我就要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第一口吃下去是酸的,但是你不要急,你含著含著,就會有一股甜甜的味道沖向你的舌頭,酸味與甜味配合得完美無瑕。只要你吃了一口就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又想吃第三口……不一會兒,一根冰糖葫蘆就吃完了,我向祖父請求說:“祖父,再給我做一串吧!”
在我的請求下,祖父就再做一串。
首先,先把幾塊冰糖放進鍋中融化,然后加點白芝麻,接著把山楂一個一個串起來,用勺子在山楂上淋上糖,然后再甩糖風。一串糖葫蘆就做好了。不要看做糖葫蘆的工序很少,但每一步都不能馬虎。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六
雖然我不是個吃貨,但在我心中,在我記憶深處,有碗面,快人心。
刀出鞘,亮白的刀尖停下時,緩了一下。下一秒,手腕向下,刀背向上,拇指貼在刀背上,一刀刀,著實有力,砍在柔軟的小蔥上。手放一邊,刀朝另一邊傾斜,一橫掃,提手,刀微一抖,手緩而放開,蔥花在鍋內均勻散開。面條在水中滾,老鴨流著黃汁,青菜變得柔軟,與蔥花相得益彰。
這碗面,帶給我溫暖的體驗,是舌尖味蕾的升華。面能大快人心,面也能暖人心田。
三年級大考前的最后一個周末。炎熱的夏日與堆疊成山的書本作伴,我趴在書桌上,臉微斜,望著手表上的指針轉動,弱弱地聽見“滴答滴答”聲,微瞇的雙眼轉移了視線,看完了文章的最后一個字和最后一個符號。“哎!”不愿多睜的眼,終于閉上了。我直接趴到了飯點,迷糊地起身,迷糊地來到餐桌前。一碗牛肉面,母親輕輕地推到我面前。扇開面上的云霧,鮮香四溢,直沖鼻尖。我不著急動筷,而是舀一口湯汁輕吮。味蕾就此打開,牛肉的肥嫩,面條的細滑,青菜的清香集于此。燙,是舌尖的熱度,提起了精神,打開了心扉,考試的壓力早已拋在九霄云外。裊裊香氣,絲絲細面,我端起碗,“哧溜”!
面是細滑的,是清新的,但缺少了肉夾饃那猛火烤出來的熱情。
走在陜西老街上,叫賣聲不絕于耳,一陣似紅燒肉的香氣在我的鼻尖繚繞,牽引著我走向香氣源頭。一家百年老店,掛著棕黃的木刻對聯,跨過過膝的門檻,是張久經歲月的木桌。鏤刻花鳥的木窗旁,是一位老先生,把燙好的三層肉撈出,放入鍋內,緩而有力。而后放入鹽、焦糖、老抽與八角,手輕搖大勺,緩開小火,從容不迫的動作,撩動的是我的心,焦急的心。他提起手,將湯汁帶起,手一斜,將勺上的湯汁沖回肉的表面。他瞟了我一眼,放下勺,拿起了一旁老舊的煙槍,徑直走開了。我趕緊跟上前去問:“老先生,是否有做好的?”“有。”他說得云淡風輕。下一刻,煙槍“啪”地拍在桌上,一個轉身,按下了一旁的電燈,那是用架子架好的煮熟的肉。他一個箭步上前去,取下一塊肉。戴手套的手順勢移好菜板,放肉,抬刀,下一秒,只剩下碎肉,瞬切白餅,肉塞入餅中:“你的好了。”來不及反應,我先是驚嚇,而又驚喜,稍緩了一下拿起饃,啃一大口,那種滿足感不言而喻。
吃是一門充滿人間煙火的學問。記憶中的面食,帶給我味蕾的滿足、親情與愛的體驗和藝術般的享受。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七
從小,我便很喜歡吃燜罐肉,但那是我一年到頭吃不到幾次的美食,因為那是老家的菜。
老家是山區,為了能改善生活,家家戶戶都會養豬,養了一年的豬到了過年前會宰殺,然后儲存起來供來年食用。但是新鮮的豬肉放不久就壞了,為了方便保存,人們便“發明”了燜罐肉。
去年回老家,我有幸看到了姥姥制作燜罐肉的全過程。姥姥將買好的豬肉清洗干凈,在肉上均勻地抹些許鹽,并放入盆中腌制數天,再將肉放到室外晾曬以便能去除水分。嘴饞的我,已經是迫不及待了。兩天后,只見姥姥麻利地將一長條肉切成一個個“小胖子”,再將一個個“小胖子”放入鍋中,只見他們逐漸變得金黃,我的口水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姥姥不停翻炒,待到從肉中脂肪中炒出的油已經漫過肉,姥姥便連肉帶油放進一個陶罐里封存。我也依依不舍的向我的“朋友”道別。
若你真想品嘗燜罐肉的真正的美味,要靜等些日子才好,姥姥說剛炒好的肉口感和味道不好,等肉在罐中封存一個月后,味道才是最好的。開罐的日子終于到了,只見姥姥打開罐蓋,一陣濃郁的肉香鋪面而來。姥姥把肉連著油一起舀起放入鍋中,“呲啦”一聲油炸開了。姥姥不慌不忙的將多余的油倒出來,再加入姜片和蘿卜等食材一起翻炒片刻,加些開水用小火慢燉,從那裊裊的蒸汽中便能聞到那香味。30分鐘后,肉香味彌漫整個屋子,全家人的目光好似都聚集到了廚房。撒上切好的蒜苗,大火收汁后便可以起鍋了。金黃的燜罐肉、雪白的蘿卜、翠綠的蒜苗構成了一副垂涎欲滴的畫面。“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便搶先夾了一塊燜罐肉,熱汁便從肉中噴出來了,我連忙放下筷子。姥姥看到我狼狽的樣子,便笑了出來,我也笑了。一老一小的笑聲讓家鄉那本來寒冷的冬天變得溫暖。
記得母親有一次在菜場特地買了帶皮的豬肉,準備想用家鄉的傳統的方法做一次燜罐肉。雖說技藝沒有姥姥那樣的熟練,但是成品的樣子與姥姥做的差不了多少。數天后,全家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嘗嘗母親的手藝。但是口感與味道遠沒有姥姥做得好。母親覺得自己做的沒有錯,但是全家人都很納悶為什么味道和口感會差這么多。
后來才得知,燜罐肉做好后是要放到約1個月才是最好吃的。原來經過熱油罐悶、封存后口感與味道才是最好的。
可能有一些東西就像燜罐肉一樣,需要等待,需要沉淀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陳酒比新酒口感更好,味道更香。知識不經過沉淀,無法真正地應用到生活中去造福人類,造福社會。這是悶罐肉教給我的哲理。
了解了燜罐肉制作過程的我,覺得這實在是太麻煩了。僅僅為了保存就要費這么大的力,為什么現在的人們還這樣做,冰箱不是更簡便嗎?那時,我的答案是,這是傳統。
隨著思想逐漸的成熟,我又想起了那個問題,我也覺得那時的答案,太膚淺了。有一些不好的傳統,我們應該去舍棄,比如一些繁瑣的禮節,而且這種舍棄,是從潛意識中發出的。但是為什么人們丟棄那么多東西,卻始終沒有丟棄制作燜罐肉這種看似十分復雜,十分繁瑣的古老做法呢?這個問題一直埋藏在我的心中,久久沒有解開。
后來,我去查閱資料,科學探究燜罐肉為什么放幾個月都不會壞,才得知鹽可以使微生物與細菌脫水并死去,而放入陶罐中的肉與外界的空氣接觸的甚少,從外界照射的光也不會照射到肉上。油也保存了其香味與口感。經過高溫炒熟的肉類含有的細菌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所以燜罐肉存放幾個月后,口感與營養依然鮮美。這可能就是古人的智慧吧。有一些傳統我們是不能拋棄的,因為這里面有古人的智慧和經驗。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我國的一些傳統工藝瀕臨失傳,而傳統工藝又是我國作為文明古國的一個名片,所以保護傳統工藝顯得尤為重要。
記憶中的味道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味蕾中、在我的血液中存在著。
愿在將來,還能品嘗到燜罐肉,還能記起那存于記憶中的味道……。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八
每到端午節,大清早奶奶就忙里忙外地準備食材:大到糯米、豬肉,小到粽葉、調味料,甚至纏粽葉的棉繩,都要經過奶奶的層層把關。而通過“檢驗”的,自然是食材中的“佼佼者”。
奶奶先將豬肉用醬油、料酒腌制好,再用清水浸泡糯米,直到糯米充分吸收水分,變得晶瑩剔透,仿佛無瑕的白玉。待糯米半干后,加入紅豆沙,攪和均勻,拿出瀝干的粽葉,將餡料螺旋式地卷起、包裹,最后用棉繩綁住。奶奶我說:“綁粽子可是個技術活,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松了,餡料就會散出來;緊了,粽子內部可能蒸不熟。”我抬起頭看了看,發現奶奶的棉繩松緊剛好。
“奶奶,別忘了在我的粽子里加栗子!”我將頭探出房門對奶奶說。“饞貓,我還不了解你的口味?不會忘記的。”奶奶對我笑著。奶奶向來熟知家里人吃粽子的口味,媽媽愛吃甜,喜歡吃奶奶包的豆沙粽;爸爸則喜歡吃蛋黃肉粽。而我則最喜歡栗子肉粽的可口美味。
“粽子熟了!”正經歷漫長等待我一聽見吆喝,就像彈簧一樣從椅子上蹦起沖向餐桌。一時間,豆沙的甜蜜、豬肉的噴香,夾雜著粽葉淡淡的清香,朝我的嗅覺發起總攻。我已經顧不得燙不燙手了,趕緊拿了一個,解開棉繩:深棕色的糯米顆顆飽滿,油光發亮,仿佛在催促我一試究竟。我再也經不住誘惑,咬上一口,糯米彈而不粘,吸滿了肉汁,十分入味;栗子在高壓鍋的作用下,軟糯可口,略帶香甜;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膩,真是天下美味!“嗯真好吃!真希望天天能吃到奶奶做的粽子!”全家都笑了,奶奶笑得最開心,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縫。
早晨六點起床,去菜市場挑選粽葉、豬肉、豆沙、糯米;因市場的肉不夠新鮮而徒步去五公里外的黑豬肉專賣店買肉;堅持著自曾爺爺傳下來的手藝,百年光陰,一絲不茍六歲的我看到的只是一個個美味的粽子,卻不理解,粽子中飽含了奶奶對一家人的愛!
不知不覺,手中只咬了一口的粽子涼了。望著它,我明白,端午節里少的正是我記憶中不變的美食,是奶奶親手包進粽子里的濃濃的愛啊!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九
每到過年吃到那軟糯香甜的年糕,我都會不自覺想起祖母。
小時候,祖母對我甚是疼愛,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我對祖母十分依戀。一次,我因不聽媽媽的勸阻,跑出去買年糕,結果半路下起雨來,我慌了,趕緊冒著雨跑了回去。
回到家,我便發起燒來,祖母擔心極了,她一邊責備媽媽沒有攔住我,一邊用冷毛巾幫我敷額頭,她說想吃年糕她可以做呀。那一刻,我便下定決心以后一定好好照顧自己,無論是為了我還是為了祖母。經過那次發燒風波后,再過幾天,就要過年了,我很是興奮,祖母也顯得很高興,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忙著采購年貨。
新年終于到了,家人們歡聚一堂,祖母家熱鬧極了,歡笑聲、嬉戲聲彌漫著整個屋子。祖父端來一個像盆一樣的東西,和兩根又粗又長的棍子,祖母抱來一大碗蒸得熱騰騰的米團。
爸爸和姨父搶起棍子,將碗里的米團倒進盆中,一棍子、一棍子將米團打得啪啪作響,我們幾個小孩比大人還興奮,在一旁加油喝彩。祖母將打好的米團,一個個捏得又大又圓,我們幾個小饞貓早就忍不住了,你爭我搶地吃起來,外祖母在一旁憐愛地說:“慢點兒,別噎著了……”我們幾個只顧吃去了,祖母說的話連半句都不曾聽入耳中。
咬一口那潔白的年糕,一種軟軟糯糯的味道便上心頭,根本不需要用牙齒咬,年糕入口即化,比在外面超市買的不知好吃多少倍,在場的人無不稱贊祖母制作年糕的手藝之高。
長大之后,我漸漸明白當時的年糕并不是有多么好吃,而是那里飽含著祖母對我深深的愛,它才會變得讓我牽腸掛肚,回味無窮。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糕紛紛面市,但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味道了。
片片年糕雖無語,但隨真情留人間……。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
一直到現在,我還能吃上奶奶親手包的蛋餃子。
超市的冰柜里,總有成盒的現成蛋餃,蛋皮均勻光滑,餡很多,足以稱為“皮薄餡厚”。但買來一嘗,只有蛋皮和肉的腥味占了上風,新鮮和美味卻成了若有若無的小角色,根本比不上奶奶包的。
奶奶很喜歡我,每頓飯剛一吃完,就問下一頓吃啥。那天我實在覺得沒什么好吃的,奶奶又一個勁兒問,有些不耐煩了。
“明天搞什么吃啊?”
“有什么吃什么,不要每天問,蠻煩的。”
奶奶脾氣很好,在我面前總是任勞任怨,像一頭老黃牛。她仍是一張慈祥的笑臉:“好,那我弄點蛋餃子吃。”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餃子里有一種餃子叫蛋餃子。
奶奶年紀大了,手還是那么巧。她先把雞蛋打散,再用小火煎成一張張小蛋皮,往里面包上一個個小肉團,捏好皮,就成了一個有模有樣的蛋餃。
第二天我們再來的時候,餃子已經出了鍋,那味道香得誰都想立即咬上一口。我一伸筷子就夾上一個,一把送進嘴里,雖然燙嘴,但確實美味可口。吃了幾個餃子,又打了一碗湯,喝上一口,都還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一口熱湯隨著餃子皮(掉下來的小零碎)一起經過喉嚨,到達胃里。奶奶滿臉笑意的看著我狼吞虎咽,滿意地說:“男孩子就得這么吃,就得這么大口大口的吃,才長得壯,才像個男子漢。”
再后來,奶奶去了一家由我姑奶奶開的木料廠當大廚,我們再見一面就十分困難。日子一天天過去,奶奶那張慈祥的、布滿皺紋的、總是掛著微笑的臉,也被更多其他的記憶擠在了后面,變得暗淡了。再往后,那張面孔已經陌生了,直到奶奶回來。
一年后,奶奶知道自己年紀大了,不適合繼續在那里工作,就回來了。一天中午,我們又接到了奶奶催我們去吃飯的電話,爸爸媽媽都很高興。爸爸開車把我們帶到奶奶家。奶奶似乎沒什么變化,我跑過去抱住她,遲遲不肯松手,這時才發現她頭上的白發越來越多,眼角邊布滿皺紋,顯示出歲月的痕跡。奶奶把我松開,走進廚房,端上來的還是那碗金黃金黃的蛋餃。奶奶溫和地說:“這下回來了,就只曉得你蠻喜歡吃蛋餃,就又給你做了碗。”我接過碗,夾起一個放進口中,還是熟悉的蛋黃香,還是熟悉的細肉沫,還是曾經的好喝的湯。
現在,奶奶偶爾也會給我做蛋餃,但她的身體不是很好,耳朵也有些背,說話得大聲才行,但那張總是洋溢著笑意的臉卻在我心中不曾改變。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我的記憶中有兩種最喜歡吃的食物,也不知是否稱得上美食。這兩種食物,自從我第一次吃到嘴里,就再也愛不釋“口”了。
我喜歡吃辣,但不是特別辣。大慶路靠右邊二七宿舍東大門旁,有一家不久前開的板面店。一次路過,正好餓了,出于好奇就前去看了一下。那家店不大,有四十平米吧,是一個整體,呈一個長方形,中間沒隔開房間,走到盡頭就是廚房——做板面的地方。我要了一碗,店主先在那兒拿一塊面,用板面機壓成線條狀,緊接著拋入鍋中,用鐵勺過了幾下,就好了。放入碗中,加滿湯,放上料,問我:“要辣嗎?”“要,放多點。”“好嘞。”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就做好了。
放在桌上,坐在凳子上,香氣撲面而來,那細嫩滑溜的面浸在浮滿辣油的湯汁中,很誘人!辣椒不辣,卻很香,均勻地分布在湯中。待面涼,用筷子夾了一股送進口中,頓時,鮮香伴隨辣氣溢滿口腔,細嫩滑溜的面條在口中亂跑,仿佛不受控制似的。一口接著一口,一碗面不知不覺已經吃完了。那味道又鮮又辣,令我回味無窮。
在通往白云山的上坡路上,有一家賣醬香餅的,名字是“土家醬香餅”。餅是面餅,上面有蔥花。買了幾個一嘗,“啊!”餅熱乎乎的,綿軟極了!入口有些咸,但蔥香和咸味結合,那就是“完美”了。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二
記得小時候,每周末必會跟著爸爸光顧菜場旁的早餐店,那油光發亮的拌面、炸得金黃的油條,便是我兒時的回憶。
清晨,我和爸爸來到了那間古樸的早餐店,店主已經炸好了第一鍋油條,木凳和木桌已略顯陳舊,幾把布滿灰塵的電扇無力地搖著頭。正當我抬頭望著店主炸油條看得出神時,兩碗熱騰騰的拌面被端了上來。
爸爸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把最下面的面翻上來,香氣四溢的豬油混著鮮香的醬油,上面還點綴著幾顆碧綠的小蔥,讓人食欲大開。一入口,先感覺有些油膩,之后的醬油咸味與小蔥的清香便刺激著舌尖上的每一個味蕾和鼻中的每一個嗅覺細胞,共同傳入大腦,只產生了兩個字“好吃”。
吃著香氣四溢的拌面,店主炸油條的動作又吸引了我,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只見他把一個面團搓成條狀,接著手起刀落,把面團切成許多塊。他抓起一把白花花的面粉,如同下雪一般均勻地灑下,然后像大廚一樣將面團扔起,再“啪”的一下掉在桌子上,之后把兩塊面團疊在一起,用一根小竹棒在中間壓一下,馬上就要進油鍋了,只見他拿起面團,在空中迅速拉長,接著又放入油鍋中。這時,他又拿起一雙比我手臂還要長的筷子,在油鍋里不停地翻滾著鍋內的油條。油條的顏色由白逐漸變黃,最后變得如同金子一般黃澄澄的。正當我看得出神時,那金黃的油條已經上桌了,上面的油還不停地往下滴著。咬一口,那酥脆可口的感覺簡直無與倫比。
時光飛逝,一轉眼,那家早餐店已經隨著菜場一同消失了,但那香氣四溢的拌面和金黃的油條雖然別的店還有,但那古樸的味道卻一去不復返了,留下的,卻只有那淡淡的回憶。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三
記得小時候,每每下午放學,我都會去東關小學西邊的十字路口吃上一碗豆腐腦,那時的我以為那就是生活中最美的享受。
打我有記事起,那個十字路口就已經有賣豆腐腦的攤子了。記得三四歲時,奶奶每天都會騎著車座帶小欄桿的自行車來接我上下幼兒園。
一次放學后,奶奶停好車后就一直在幼兒園門口駐足張望,生怕錯過了我的影子。忽然之間,校門口的人變多了,小朋友們也一窩蜂地擁了出來。我夾雜在人群當中,來回張望,最后終于與奶奶四目相望,我飛快地跑到她身邊,爬上車,直奔那個路口,不知不覺間,太陽又落下了幾分,那個十字路口,是回家的必經之路,所以幾乎是每天放學,我都要去喝一碗那里的豆腐腦,品回一下它的美味。
記得有一次,我和奶奶像往常一樣經過那里,奶奶卻不停車,我使勁搖晃著車子,希望她能停下來,”今天沒帶錢,明天再吃,咋賊不聽話哩!”,奶奶騎車要走,我卻拉著屁股拽著車的后座不讓她前行,不見車子前進反而后退了幾分。
“讓孩子過來吃吧!”一位中年婦女的聲音傳了出來,而這聲音正是從那小攤主那里傳來的。她中等身材,身材略瘦,兩只眼睛水亮水亮的,微黃的短發顯得時尚精干,“孩好吃這口,叫孩吃吧!”說著便給我乘了一碗,我趕忙坐下,低頭品嘗著那熟悉的味道,至于她們說了一些什么話,我也記不得了。
上中學以后,經過那里的次數少了,我也很少再去品嘗那童年的美味,但那種味道至今仍然難忘,它是我童年難以忘懷的一道記憶!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四
番茄炒蛋多么樸實無華的一道菜,但是它的分量在我心里像那閃爍著金黃色的光黃金一樣沉甸甸的。
這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的語文只考了93分也不少。我其實心情并沒有很急躁,甚至還會想媽媽會怎樣獎勵我。
可是現實跟我想的不一樣,媽媽一回來就直接說了我一頓。我的眼淚像珍珠似的,一滴一滴的掉落在了我的衣領上。但是當我想起媽媽每天辛苦的工作是為了我。可是我對媽媽說:“媽媽,我知道你每天工作很辛苦。也知道我這次確實沒有考好但是也不應該這樣說我。”
媽媽好像是被我說的那一番話,給氣的半死我看媽媽臉色不對,倉皇而逃進了房間,連晚飯都沒有吃。
到了晚上,我不知道是怎么了,心里好像有一塊石頭已知。在我心里放著,很難受。
我終于忍不住了,從床上下來,看著窗外那半圓的月亮,像一只小船一樣,高高的掛在天上,旁邊一顆顆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圍繞在月亮四周,美極了。窗戶的燈一盞一盞的亮了,我把窗簾拉上。可是月光啊,你是耐不住性子嗎?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樣。一下子從窗戶上跳了下來。
或許我我就是那個調皮的孩子,月亮就像母親慈祥的臉。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我。
于是,我又回到床上,你識得我像一只陷入沼澤地的小鳥,不管怎樣掙扎都出不去。
可是我又想了想,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又有誰會真正關心你的成長?
經過我深思熟慮的一番決定,去跟媽媽負荊請罪。小心翼翼的走出了說房間,卻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我不是故意的,希望您大人不記小人過。”媽媽笑著對我說,沒事的,這件事情媽媽也有錯。”
這是我的肚子餓的發出了聲音。媽媽早就做了一盤我最喜歡吃的番茄炒雞蛋。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就吃完了。
媽媽就像那番茄一樣,我就像那雞蛋。不管用,多大的火烹飪他,番茄都緊緊的包裹著雞蛋。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五
今天,媽媽給我這位小小品嘗家做了糯米粑粑,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媽媽牌”糯米粑粑是如何制作的。
首先準備好需要用到的食材,有水磨糯米粉、水、油、白糖、紅糖、蜂蜜、開水。媽媽先把糯米粉放在大碗里,邊加水邊攪拌,然后揉成粉團,搓成長條。把長條切割成小劑子,一個個小劑子,白白胖胖的像白嫩的小胖子。再逐一搓圓拍得扁扁的。這時候媽媽轉一圈來到了煎鍋前,倒入油,下餅,慢慢煎制,將兩面煎成金黃色。煎好的粑粑就像是給小胖子穿上了金盔甲。接著是調糖汁,在紅糖里加入適量的白糖和蜂蜜攪拌至完全融化,倒入鍋中,使糖汁均勻的與油合成糖油。將糯米粑粑都裹上糖油,這樣金黃的糯米粑粑就好了。糯米的香味夾著糖油的甜香漸漸充滿了我整個鼻腔,刺激到我的味蕾,使我垂涎三尺。
我拿起一塊糯米粑粑,飛快的塞到嘴里。啊!真燙,我想吐掉,但又覺得可惜,只好忍住燙,慢慢地吞下去,臉漲得通紅,十分狼狽。媽媽看到我這個樣子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并說:“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我抓著頭說:“哦!我知道了!”一邊回答,卻又不自覺地又抓起來一個。不一會兒,滿滿一盤子糯米粑粑被我消滅殆盡,我一邊摸著吃得圓滾滾的肚子,一邊意猶未盡地舔舔嘴角殘留的香味兒和糖汁,萬分享受地打了一個長長的“嗝――”
這就是媽媽給我做的糯米粑粑,一道讓我難忘的普通美食。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六
我可不是什么吃貨,但說起美食,值得我嘖嘖稱贊的,還是柴橋老家街上的生煎包。
我們來到生煎店,已是早上八點多了。別的早餐店人流已經逐漸散去,這家老店可不同。即使是八點,也是休息日的“高峰期”。
生煎店本來就小,再加上食客進進出出,里面已是人滿為患。老板早已忙得滿頭大汗,伙計們也是團團轉。吃的人是大快朵頤,等的人,看著那些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在鍋里“滋滋”地響,就不停地咽口水,心急如焚地張望著。
我的.生煎上桌了。我端詳著,說顏色,下底是焦中帶黑,時不時滲出黃色的油,其余部分是白白的,活像一個個小胖墩;說香味,也不知道是什么,應該是油味兒加蔥的香味吧,聞起來有一種清新又油膩的感覺,令我迫不及待地開吃!我夾起來就是一大口,哦,好燙!同時仿佛是被鍋蓋蓋起來的肉味,熱氣也撲鼻而來。我正燙嘴,卻聽到那香氣說:“熱的才好吃哩!來呀,吃呀!”我立刻狼吞虎咽,三兩下,一個生煎就下肚了。此時,我只有一個感受:“好吃!”
現在,在北侖我也能吃到生煎,但總覺得吃不出記憶中老家生煎的味道了。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七
每個人都有某一種食物的美好回憶,可能是一根奶油棒冰,可能是一個熱乎乎的飯團,也可能只是一顆小糖。
一天,我問了奶奶,她印象中最好吃的東西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說:“土豆。”我又問奶奶,她為什么喜歡吃土豆。奶奶想了想對我說:“小時候啊,我們家里很窮,買不起外面的菜。家里有一塊自留地,所以自己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最多的是土豆。每天都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土豆。”
那時候,奶奶每天變著法子吃土豆,炒土豆絲、煎土豆餅、糖醋土豆、紅燒土豆、油燜土豆……不過奶奶最喜歡的還是鹽烤土豆,一來做法簡單,二是保留了土豆的原味。拿起一個也不剝皮,直接一口咬下去。剛開始嘴巴里是鹽的咸味和土豆皮的澀味,過一會兒卻是土豆天然的甜味了。也正是有了外面的苦咸,里面的甜就更加明顯了。可能奶奶就是喜歡這種苦中有甜、苦盡甘來的味道吧。
我又問了媽媽,在她的記憶里最好吃的東西是什么。她想了想說,紫葡萄。我又問她為什么。她邊回憶邊說:“小時候,每當我生日那天,我的爸爸總會買一大串紫葡萄回家。每次我放學一進家門,就看到餐桌上那紫得發亮的葡萄。我的媽媽早已將葡萄一顆顆用剪刀細心剪下,用面粉揉搓清洗得干干凈凈。我迫不及待地把葡萄一個個扔進嘴里,用牙在q彈的果皮上輕輕一碰,香甜的汁水就充滿整個口腔了。那味道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呢。”
媽媽那個年代生活已經比較幸福了,不用像奶奶那一輩挨餓受凍、辛苦勞作,生活確實就像葡萄那樣甜。
到了我這一代,生活就更加富足了。我有琳瑯滿目的新奇文具、各種款式的漂亮衣服、數不清的零食。你如果問我最喜歡吃什么,我一時半會兒還想不出來。因為我喜歡:冰激凌、棒棒糖、山楂條、魷魚絲、海苔卷……每一種都那么美味!但我們現在吃的很多美味都有添加劑,有時候反而覺得新鮮自然的食物味道更好。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去一家賣農副產品的店里。一進店就看到架子上擺滿了西紅柿。那些西紅柿紅彤彤的,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店主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挑了一個讓我嘗嘗。我說了聲謝謝,拿起來就準備咬。店主突然叫住我,給我一根吸管,說他們家的西紅柿飽滿多汁,是可以吸著吃的。嘿,真新鮮!我照著店主教我的方法,喝到了西紅柿那鮮甜可口的汁水,味道真是好極了!這是目前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東西了!
所以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美食記憶,奶奶那輩求吃飽,媽媽那輩能吃好,我們現在吃的是新鮮!生活一代比一代更好了,我們要珍惜食物,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記憶中的美食之腐竹(精選18篇)篇十八
今天吃飯時,我發現桌上有一盤粽子。
我好奇問媽媽:"又不是端午怎么有粽子。”"嗯,你不是喜歡吃嗎,我今天去超市看到了,所以買了一點,以前到端午吃粽子都要自己動手包,現在超市隨時可以買,想吃直接拿出來一蒸就行了,簡單方便。"媽媽說著給我碗里放了一個粽子。
看著碗里的粽子,我不禁想到了往年端午節的情景。
每到端午,奶奶都會很早起床去田間的小河旁去采棕葉,奶奶說還帶著露珠的粽葉是最新鮮的。
奶奶將采好的棕葉清洗干凈,然后再放到燒開的水里浸泡一下:這樣包粽子時,棕葉就不會開裂,再把提前泡好的糯頭淘洗干凈,洗開凈系粽子的麻線。
奶奶一般都會包好幾種口味的粽子,有加萄萄干的,有加紅豆的,還有密棗的,最后還有一種原味的,也就是啥都不加的。
將這些都準備好后,就可以開始包了。
只見奶奶把兩片粽葉攤開,圍成一個圓椎形,將糯米和需要包的食材放進去,然后包成一個菱形,封口,最后用麻線系好,一個粽子就成功了。
等粽子包完就是煮粽子了。煮粽子時,我就會纏著奶奶,讓她給我講關于端午和粽子的來歷,雖然奶奶講的總是那么兩件事,可我就是百聽不厭。
我聽的正入迷,奶奶突然說。"哎呀!忘了!粽子熟了!我開心的一蹦三尺高,“呼"的一下跑進廚房,一股棕葉的清香撲面而來。
解開幾個粽子放入碗中,再撒上白糖。我再也忍不住了,咬上一口,入口滑滑的,糯糯的,一點也不膩人,又香又甜,真好吃,我一連吃了好幾個。
或許超市買來的粽子方便又省事,但端牛節的粽子有的不僅僅是那一份香甜可口,它還有那一份濃濃的節日氛圍,和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