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考驗,寫一篇優秀的作文是每個學生的目標。以下是一些寫作水平較高的優秀作文,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一
大家一定都去過博物館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去過。今天聽說周三學校組織要去博物館參觀,我們全班同學都興奮不已!
“盼呀盼,盼呀盼,我們企盼的周三終于到來了!”我在上學的路上輕聲嘀咕著。上了半天的課,吃完午飯后,休息了一下,便準備步行前往博物館了。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心情格外激動,大家都想早些到達博物館。
從遠處望去,博物館的形狀似方非方,似圓非圓,不知怎么形容。進入館內,一股濃濃的古木味撲鼻而來,我仿佛也置身于這古色古鄉之中。聽講解員介紹:“博物館以‘圓倉’為結構,表現出華夏文化中‘有容乃大’的哲理,將充分展現太倉的歷史文化特色。”講解員繪聲繪色地說:“太倉至今已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4500年!4500年前,太倉還只是一片汪洋大海,過了2500年,太倉有了一個小村落,650年前的太倉已成了風調雨順的風水寶地。因此,太倉變成了皇家的糧倉,故名‘太倉’。博物館共五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聽完博物館的概況介紹后,我們便開始了參觀的旅程。首先,我們從一層向地下一層望去,看見了講解員介紹的六國碼頭展區。我們還參觀了由瓷器組成的一樓展區,以三大主題“倉”、“港”、“文”部分的二樓展區,以婁東畫派陳列館和館藏精品兩部分組成的三樓展廳以及由太倉革命歷史陳列,太倉老照片展映組成的四樓展廳。在歷代書畫之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大名赫赫的《菊圖》,瞧,那一朵朵逼真的菊花,幽幽清泉,簡直就是一張彩色的照片,讓人飄飄欲仙。更讓人越加覺得,太倉,一個多么美麗的`城市!她慈母般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大天才”、“大文豪”!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還沒看夠,就到了回去的時候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博物館,踏上了回學校之路。路上,我在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小水滴的話,那我們每個人只需將這滴小水滴匯在一起,不就可以成為大海了嗎?既然這樣,就讓我們把水滴匯聚在一起,將自己投進太倉未來的建設中去吧!
我們是太倉的未來!今天我們以太倉為榮,明天太倉以我們為榮!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二
星期五下午,王老師帯我們班所有同學去參觀博物館,第一站我們去的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廳,進了蒙古族歷史文化展廳第一眼就看到二十二頭牛拉著一個大蒙古包。柴伊寧帯著耳麥,腰上有個小音箱,我們在這里參觀了50分鐘,全部是由柴伊寧同學講解的了。
第二站,同學們來到了古生物展廳,王昕開始給我們講解古生物展廳里的`展品,她從石源、細菌講到無齒芙容龍,經過火山爆發的現場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奇蝦、鸚鵡螺、直角鸚鵡螺、三葉蟲、木炭,王昕介紹了10分鐘左右。接下來的部分由劉蒙介紹,開始講7大洲4大洋,介紹了鄂爾斯的恐龍腳印化石,還介紹了恐龍是怎樣滅絕的,現在的鳥就是恐龍的后代,還講了三指馬、長毛象、披毛犀、王氏水牛……一直講到了河套人,劉蒙介紹的津津有味。
今天,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尤其柴伊寧講的蒙古族歷史文化,讓大家刮目相看。其實這些我也會,我也不止一次來到這里,每次來都會有新的收獲。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三
今天是隆重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我們來到了沁陽市三圣塔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李商隱和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烈士的事跡。
來到博物館,我們在宋學義烈士的兒子宋福保的帶領下先是參見了李商隱的展館。李商隱是晩唐杰出的詩人和大駢文家,他以大量、絢麗多彩、蘊蓄高遠的詩篇流傳于世界而著名,他一生大約寫了以《嫦娥》、《北青蘿》等為代表作的'詩有600多首,最著名的是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毛澤東爺爺評價說:“我最喜歡三李的詩,李白、李賀、李商隱。”
我們又來到了沁陽革命史跡陣列館,里邊陣列著宋學義烈士的遺物,宋福保爺爺給我們講了宋學義烈士年輕時打仗、跳懸崖的故事,我們還看了烈士留下的帽子、毛巾和徽章,最后我們看了一段視頻,當看到宋學義烈士在戰爭中跳懸崖的一刻,我閉上了眼睛,那一刻,我們的烈士要有多大的忠誠和無畏呀!
通過這次參觀,我為宋學義烈士而感動,為詩人李商隱而驕傲。我驕傲,我是沁陽人!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四
我和同學們在博物館逗留許久,深深感嘆先人們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樂觀上進、不屈不撓,一代接一代創造出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凝聚和傳承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五
在我們的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監利博物館。懷念、自豪、發奮……一起涌上心頭,真是百感交集。
博物館坐落在西門堤長江邊,落成于1985年,博物館外觀古典,造型設計獨特。館前正中央一個大花壇,周圍是一圈剪得整整齊齊的冬青,好像給花壇鑲上了綠色花邊,花壇中五顏六色的鮮花,仿佛是在歡迎每一位參觀者的到來。走近些就可以看見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監利博物館”,門前四根圓柱,就像四只強健的手臂在支撐著這雄偉的建筑。
進入博物館,穿過右邊一扇紅木大門,高大的泛鵝碑像巨人一樣展現在我們面前,大碑是王軼猛、王遐舉兄弟倆建的藝術碑廊,周圍是一堆堆磷峋的假山石。王遐舉之子王慶云親筆提詞:“書山密寶,春氣滿園”刻在臥石中央,充分發現了王氏兄弟雖分居海峽兩岸,但他們還是皆力于兩岸文化交流,可看出他們的愛國之情。
走進博物館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油畫,遠影以洪湖為背景,賀龍和幾位革命將領歡聚一起,訴說著軍民艱苦卓絕的斗爭而取得偉大勝利的歡樂場面。他們像松柏一樣萬古長青,他們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兵器展覽廳,這里陳列著大量的革命史料和監利各個歷史時期的武器裝備。有木船、大炮、沖鋒槍、大刀、紅櫻槍、長箭等,看見這些武器好像先輩們和敵人博半的一幕幕情景浮現在我眼前,那轟轟隆隆的炮聲和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仿佛回響在耳邊。
這次,讓我大開眼界,收獲不小,使我進一步了解了監利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努力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騰飛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六
在上海這個夢幻般的城市里,有一個充滿了航海傳奇的地方。那里有數以百計的船模型,豐富有趣的闖關……想必你都猜到了吧?-------嘻嘻,這里就是中國航海博物館。
一到達目的地,我就被它的美所震撼到了。兩片寬闊的扇葉,形成一個半開形。中間那顆水藍色“珠寶”就好比龍王宮的夜明珠,美輪美奐,迷倒眾人。迷倒眾人。扇葉仿佛是兩只嬌嫩的細手捧著“珠寶”。圍觀的人嘖嘖稱贊,就連平時挑剔的我也贊不絕口。蕓蕓眾生都前來一看它的`風采,照相機里風情萬種的它不僅相貌美美噠,里面包含的文化也不少哦!不信?跟我來!
雖然這些都讓人特別喜歡,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船員館。
走進這個神奇的地方,戴上3d眼鏡,來到虛擬駕駛室。只見風平浪靜,陽光燦爛,船緩緩前進,有一種虛虛幻幻,似真又亦非真的感受。明明船紋絲不動,卻感覺船身搖搖晃晃,不覺有種眩暈。忽覺一陣海風飄來,風,那么輕柔,帶動著旗子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海風飄來,如同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在這里的感覺,帶有如夢似幻,也有一種絲絲涼意。真讓人心曠神怡!
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火星救援》了。沙椅下隨著遙控器亂搖亂擺的繩子,趁人不注意像瀑布似的水花,立體逼真的影片景物……這些道具讓我驚訝無比,電影里的情節更是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電影里的主人公即使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下也能繼續生存下去,讓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更應該遇到困難迎刃而上,克服由困難化身的攔路虎,做一個勤奮向上的好少年!
有序的早晨,豐富的上午,快樂的中午,輕松的下午,今天的一日游真是收獲多多。上海航海博物館,你真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啊!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七
這次博物館之行令我受益匪淺,且懂得了很多知識。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上海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藝術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其中,又尤以青銅器、陶瓷器和歷代書畫為特色。上博的青銅器主要是晚清以來江南幾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傳有緒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細刻陶器,為稀見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館藏的特點。唐宋各代表性窯口的產品也都有收藏體系。至于景德鎮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獨到之處。上博歷代書畫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說。書法中,王獻之的《鴨頭丸貼》、唐高閑的《千字文卷》、懷素的《苦筍貼》等,皆為一代的杰作。繪畫中,唐孫位的《高逸圖》、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圖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的收藏,更為當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門類的收藏,也成蔚為大觀。如錢幣、古玉、璽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規模,且名品眾多,自成體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八
5月31日早上六點半,我跟著夏令營的向導,踏上了去上海的旅途。上了大客車后,我欣喜若狂,恨不得一下子長了翅膀飛過去。但想到要和家人分開了,我還是有點不舍,不過五天后我就回來了,這樣一想,也就輕松多了。
經過一天的旅程,第二天上午,我們參觀的是上海博物館,不是世博會。上海博物館里面十分豪華,有四層樓,每一層之間既有電梯又有樓梯,許多地方點綴著五彩斑斕的燈,人們摩肩擦踵的,時不時談論著什么,我們仿佛置身于知識的海洋。
在第一層樓中,我和我們學校的同學一起,參觀了一些泥人,這些泥人的動作千姿百態,有的神色端莊地站著,有的騎在馬背上,有的摸著自己的胡子。讓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一個踩在嬰兒身上的人,他舉著拳頭,做出勝利的姿勢,而那個嬰兒則躺在地上。我不禁自言自語:“那是誰啊,殘忍的太過頭了。”
我覺得以前的小孩太可憐了,而現在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比起他們,我們真幸福啊!
這里的好多東西我都不明白,這是我見過的博物館中最大的一個。我覺得世界是如此的大,又是如此的神秘,我們要學的東西真是太多了,我們要走的路真是太長了。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九
今天秋游,媽媽帶我去了一個好地方——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遠遠望去,門眉上貼著“今鼎杯手工藝品展”八個大字。我想:這里面展覽些什么好東東?這些好東東會是什么樣?它們好到什么程度?我迫不及待地跑進去。
來參觀的人真多啊!這里會聚了全區各個地方的工藝精品:根雕、刺繡、針織品、蒲扇,剪紙、編織……“啊!太美了!”頓時讓我眼花繚亂,不知從何看起。
我終于選擇的從進口處三口櫥窗看起。咦?這是什么?像個菠蘿,可上面的綠葉成了紅花。一看注解才知道,這是“紙菠蘿”,是用近千張紙折成的。好偉大啊!旁邊放著一個小一點的“紙菠蘿”,全是用一分錢的紙幣折成的!我在班上已經是折紙大王了,而現在我才真正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句話的含義,才知道什么是高手!掛在櫥窗上的領帶更是精妙的工藝品。起初我并沒注意,想:普通的領帶有什么好展覽的。仔細一看,天吶!全是比綠豆還小的珍珠串成的領帶!而且是用黑白兩種顏色拼出的圖案!我細致地看著,驚得我目瞪口呆。這是怎么穿起來的啊!我趕緊走開,怕被迷得不愿意離開了。
那不是外婆編的扇子嗎?我叫媽媽過來看。來到新豐櫥窗前,慢慢品味著,認真地看著作者簡介。“媽媽,寬看,真的是外婆的作品耶!”我高興地跳起來,媽媽接著說:“扇子上是你畫的嗎?”我回答說:“sure.”那扇子上有我畫的牡丹哩!
我們又飽覽了多有工藝品。什么“雄鷹展翅”、“井與水桶”,還有用絨線繡的字呢!簡直妙不可言,讓我大開眼界!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
清晨,爸爸告訴我,要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我高興地從床上跳起來,草草吃了點飯,急急忙忙和爸爸上路了。一路上,我像只小鳥一樣嘰嘰喳喳地向爸爸問東問西,想象著博物館可能是個什么樣子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蝴蝶展,各種各樣的蝴蝶,有幾千多種,好漂亮啊!
然后,向里面走去,看到了民國時期的人們生活的樣子,還有古代人民使用的器具、裝飾品,有玉器,有青銅,有鐵器,還有許多我不認識的東西。對了,有一點我必須要說,如果有朋友想要去看看,我一定要提醒大家,在參觀抗日戰爭展覽的時候,有個被砍斷的一只胳膊,可是把我嚇著了,你們要當心啊!
接著,我們又去了二樓,二樓有許多家具。爸爸說那些家具都好精致,現在的家具都不會像以前的那樣,完全不依靠釘子,螺絲做成,讓我仔細看看。我可不相信,盯著一個家具轉過來轉過去仔細地找著釘子。還真沒有發現!
我和爸爸又看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到煙臺博物館去參觀,讓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因此,我建議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一
余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文物古跡舉世聞名。尤其是河姆渡遺址,這是我們祖先創造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的搖籃,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
漫步在博物館廣場,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還是江澤民爺爺親筆題的呢!
去發掘現場會使你大開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是當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興修水利時發現的,先后兩期共發掘2800平方米,經專家們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學測定,確認河姆渡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是屬于我國早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經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它由四個互相疊壓,又有內在聯系的文化層組成。第一、第二層距今5000至55,屬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層距今約六七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每個文化層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遺跡。
更使人驚嘆的是,在河姆渡遺址的第三、四文化層中,發現了大片木構建筑遺跡,經古建筑家鑒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筑。這種已經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結構建筑,設計之科學,規模之宏大,不僅是我國所罕見,亦是人類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說發掘現場使人大開眼界,那么文物展覽廳會使你嘆為觀止。一跨進博物館大門,展現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廳,這里陳列著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有鳥類、爬行類和類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
走過通道,來到第二展廳,這里展示的是“稻作經濟”,形象地反映了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令人稱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顆粒飽滿。同時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缽、釜、盆、罐等容器,不僅充分證明了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飲食文化已很豐富了。
轉彎進入第三展廳,讓我們領略了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畫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眾多藝術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碟形器最為醒目。徜徉在遺址公園,目睹著河姆渡人各類生活、生產場景,面對著這些河姆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耳邊仿佛傳來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揚的曲調,在向你傾訴著那段歷史,不由得使人思緒綿綿。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身為河姆渡人的子孫,應該知道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我們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為祖國,為家鄉創造出更偉大、更輝煌的奇跡。這樣,我們才不愧為河姆渡人的子孫。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二
今天是個艷陽天,我跟媽媽準備到遠近聞名的瑞安博物館大開眼界。
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向博物館出發。
一進門,一股文化氣息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奔向展廳去參觀。
我走進大廳的中央,低下頭,發現地上鑲嵌著一幅晶瑩剔透的瑞安市地圖。它是用衛星拍攝的立體圖,我忍不住蹲下身,尋找自己家的位置。
我們沿著樓梯進入了生物展廳,那里陳列著一條條小魚小蝦的標本,精致極啦!還有狼、狗、豹、鳥等動物的標本,真是活靈活現,讓我大飽眼福。忽然,我看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原來是我的同學——楊函錚,我上前跟他打聲招呼,并與他同行。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文物館,這里蘊藏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瑞安偉人的精華,一件件珍貴的古代和現代文物,整齊地擺放著,讓我驚嘆不已。
進入主展示廳,令我受益匪淺,里面有用泥做的假人,它們展現了古代人們的辛勤勞動和各種技術能力,讓我看得如癡如醉!
不知不覺,一個上午就這樣結束了,我有些戀戀不舍,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學習,向古代的偉人前輩們致敬。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三
說是參觀,老實說,連走馬觀花都談不上,雖然帶了兩只眼睛,卻總嫌不夠用,恨不得再長兩只眼睛才好——那么多學生,在那么大的地方到處看希奇,稍不注意看丟了兩個學生,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情呢。所以,我只有兩只眼睛,那兩只眼睛就忙得不亦樂乎,只能偶爾瞟一眼恰好落入眼簾的一點東西,呵呵,夠幸運的了呢。
當那么多的各種各樣的鼎從我眼前一晃而過的時候,我就突然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一篇有關“鼎”的文章的事來。
那時候,我自己也不知道鼎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書上的介紹當然看過一些,只是真的沒有一點感性的認識,沒見過。于是,上課的時候也只能按照書上說的照本宣科了。雖然知識并不會教錯,但自己也覺得教得很是無味得很。
后來,曾經親眼看過了許多的鼎,并且了解了它的演變之后,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鐘鳴鼎食”,也終于知道了“一言九鼎”到底有多重了。于是,當我再次教那篇課文的時候,自己都感覺興致盎然,教得是有滋有味呢。效果當然是相當的不錯的了。
今天,眼看著那么多好東西卻沒法靜下來欣賞,真是很遺憾。以后有時間一定自己再去一趟,從從容的容細細觀賞,靜靜品味,那多愜意啊!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四
今天我和何澄宇來到了低碳博物館。因為何澄宇是第一次來到這里,所以我成了小導游。
我說:“這里我來過很多次,都沒感到玩厭,你知道為什么嗎?”“不知道。”何澄宇回答。“我最喜歡這里的球幕影院。這是杭州唯一一家球幕影院。整個影院引進了最先進的設備,人們在這里是躺著看電影的。是不是很神奇呀?”
我們買了11點的球幕電影票,時間還很充裕,所以先去參觀二樓和三樓。那里有汽車、輪船、火車動車、自行車等模擬駕駛體驗,每個體驗項目都可以測出排碳量。經比較,自行車的排碳量是最低的,提倡“低碳出行”要多走路和騎自行車,原來是這個道理呀!2樓還有個西溪濕地的坐船體驗,叫“全球變暖”,特別有意思。在這里我們看到碳排放量超標,環境污染嚴重,會造成地球變暖、生物鏈發生變化、風暴、地震等自然災害增多、人類生存環境惡劣……何澄宇看看這里,又看看那里,眼睛應接不暇,時間像流水似的,不一會兒就到了10:50。
我說:“何澄宇,我們該去看電影了。”何澄宇興奮地叫起來:“太好了!”重頭戲到了。不過,今天的電影實在太不給力,播的是幼兒園小朋友看看的。我和何澄宇躺在那兒,看得都快睡著了。
雖然電影不好看,但是我和何澄宇在低碳博物館玩得仍然很開心,收獲得很多。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五
12月15號早上,地質工程專業的卓越班、1班和2班全體學生搭乘校車赴中國地質博物館進行了一次實習。而這也是我第一次進入這種博物館參觀。作為亞洲最大的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共有五個基本陳列展廳。分別是一層的地球廳,二層的礦物巖石廳和寶石廳,三層的史前生物廳和四層的國土資源廳。
進入博物館后,一位來自地質大學的大三學姐負責為我們卓越班進行展品的介紹。聽她講得頭頭是道的樣子,我真的好生羨慕。不過,與此同時,她也激發了我對地質工程專業的興趣,增強了我對地質知識學習的信心——幾年之后,我也會有質的轉變!
在地球廳中,展館是以地球的內動力地質作用為主線來設計展品的`。它為我們呈現了火山噴發、斷裂和褶皺等地質現象、地震等地質災害和喀斯特地貌等地質景觀,形象地使我們對地球有了一次更深入的了解。
而二層的礦物巖石廳則展出了近千件礦物珍品和典型巖石標本。它以宏觀產出狀態和微觀結構組合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巖石標本及知識。同時,它也讓我認識到我現在所學的知識僅僅是一點皮毛,要想將來有所建樹,我還需一步步地努力探索。
寶石廳則展出了各種天然寶石和人工寶石,融入了東西方的珠寶文化,介紹了寶石鑒定和鑒賞方面的知識。看著這些色彩繽紛、閃爍耀眼的各類寶石,我不禁有了一個不知該不該有的想法——要是哪天,我能找到一兩塊這樣的寶石,那就太好了!不過,至少目前來說,這還是一個很遙遠的幻想。
史前生物廳則以史前重大事件為線索,為我們介紹了生物的發展過程。其主要包括早期的生物大爆發、生物登陸、恐龍和鳥類、生物大滅絕和人類時代等內容。我打小時候就對生物的演化極為感興趣,而參觀過這個展廳之后我對古生物的演化的印象又進一步加深,相信大一下期的古生物學那門專業課應該不是什么挑戰。
國土資源廳分類展示了我國土地。海洋、礦產資源的基本知識,反映了我國國土資源工作和地質工作的成果,它是我看到了我國地質工作者艱辛探索的足跡,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總之,參加地質博物館后,我收獲頗多。相信在今后的專業知識學習中,我會一步一個腳印,邁向成功之門!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六
在陽光明媚的五月,我們盼望已久的沉香文化博物館參觀活動終于舉行了,我們一路上歡聲笑語,這真的太熱鬧啦!
到了博物館,一下車,那個強烈的太陽光把我的眼睛刺的都不敢再看了。那火紅紅的太陽好像一個火球。
我們首先去看了一條像迷宮的路,那棵莞香樹真的.是瑰麗無比,莞香樹長的和姚明一樣高,那綠油油的葉子像芥菜一樣綠,我看得都要流口水了!我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喲,這個問題我勸你們在網上查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古法香牌,我做古法香牌的時候,我聞了一下,嗯,“好臭啊!”和千年老陳皮的味道一樣。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七
今天,我和姐姐、媽媽一起去博物館。我們幾乎去了所有的館。我最喜歡中國古代玉器館和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古代的玉器里,又分禮器、儀仗器、佩戴器、喪葬器、玩賞器和實用器。還有一個我喜歡的`館,是中國歷代書法館。書法分為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這次去博物館我學會了許多知識呢!我下次還要去!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八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之間。該遺址1953年發現,共發掘房屋遺址45座、圈欄2處、洞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址,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展覽。
1961年國務院頒布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
這是一個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圖像,呈圓形構圖,畫面由人面和魚組合而成。在這個人圓圓的臉上有一對笑瞇瞇的眼睛,鼻子像倒立的英文字母“t”嘴巴笑哈哈地大張著,嘴的兩邊各含一條魚,雙耳和高聳的發髻分別用魚或魚形紋裝飾,額頭為半黑和半弧圓的不對稱形,黑白對比分明,又呈現出微妙的變化。整體上看,既顯得詭異又流露出幾分天真。它究竟代表什么含義?是人在吃魚嗎?顯然不會這樣簡單。因為如果僅僅表現人吃魚的話,沒有必要在嘴兩邊各置一條魚,更沒有必要在耳邊和頭頂也放置著魚。那么,半坡人創造出這一曠古未見的新形象,意味著什么呢?看來,這掛在半坡人嘴上的哈哈大笑,與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神秘莫測,令人費解。
在遙遠的半坡時代,這種特殊圖案被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人們同時使用,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制作方式和思維模式,反映了不同部族間的某種文化牽連,也反映了人面魚紋是一個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權威性的有所特指的圖像。半坡遺址的發掘者認為:“在原始社會生活里面,圖騰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因此人們的藝術活動里,往往與圖騰崇拜相關聯,圖騰徽號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我們推想,半坡彩陶上的魚紋,可能就是半坡圖騰崇拜的徽號......他們把魚當做圖騰來崇拜了。”
“圖騰”是北美印地安人奧季布瓦族的方言“totem”的音譯,意為“它的親族”。圖騰氏族認為本氏族起源于某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無生物,這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與它們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祖先或保護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對之頂禮膜拜,奉期為本氏族的圖騰崇拜物,并形成相應的禮儀、制度、禁忌和風俗。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態之一,是由自然崇拜發展而來的一種更高的宗教形式,它與母系氏族是同時發生、共同發展的。它的發生,實際上體現了原始人思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們的感知中,一個物體可能就是另一個物體,一個物體也能夠把一種神秘性質傳導給另一個物體。半坡人大概正處于這樣的原始思維階段。人們希望自己的氏族得以壯大強盛,于是圖騰崇拜就把魚奉做自己氏族的圖騰祖先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一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滲”。
半坡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的生產手段和勞動能力不斷提高,人對自然界的的依賴逐漸變為對氏族群體的依賴,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自己與自然界中的其它物類有著很大不同。想知道自己和大自然的關系,想知道自己為什么與自然界的其它物類不同,想探尋自身存在和自身本源的秘密,于是,出現了人面魚紋。當原始人類將探尋的目光從自然界轉向人類自身時,作為圖騰的人面魚紋是人類思維深處對自身本源進行探索的最早的理性閃光。
人面魚紋如同半坡先民的一面精神旗幟,在遍地洪荒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和死的安慰。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十九
太倉,是歷史走過的地方,太倉博物館,是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歷史與今朝的展現。
一走進博物館,濃濃的歷史氣息就撲面而來,就像走進了歷史書中的場景。走進內部,只見一座晶瑩透亮的玻璃橋架在高空,下面,是六國碼頭的原形,呵,多小啊,房子只有火柴盒般大小,咦,人呢?哦,就在下面,只有米粒般大,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是石子呢。
我們繼續向高層進發,忽然,我看見了一只“盤子”,走近一看,哦,原來是面鏡子,叫“金雙魚海水紋銅鏡”,好美啊,蕩漾的海水圍繞著兩條魚,忽然,魚一抖身子,眨了眨眼睛,竟然活了,它的.眼睛一閃一閃的,像極了純黑晶瑩的玻璃球,這雙眼睛流光溢彩,比那星星還要美麗,比那月亮還要閃耀,比那太陽還要明亮,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它穿著一條做工精美的裙子,上面一塊連一塊的鑲嵌著巧奪天工的“寶石”,看上去賞心悅目,那由深到淺的的顏色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歡上它。它還有一條若隱若現的尾巴,看上去極富神秘感。它甩了甩尾巴,在水里快樂的嘻戲,海浪輕輕的撫摸著它,海水默默的裝點著它,白色的海浪,藍色的海水,快活的魚兒……一切都是那么的引人入勝。我被迷住了,過了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這面有歷史足跡的鏡子,真是獨具匠心,竟能把人帶入其中。
我們繼續走,一只盤子映入了我的眼簾。這盤子十分獨特,內外腹壁每一凹棱會一組折枝花卉,盤內心以纏枝花卉圖案,折沿以纏枝花卉邊紋修飾,砂底無釉,有火石紅。此盤胎體細膩潔白,釉面肥厚滋潤,釉色呈淡淡的湖水青,整器造型大方精巧,青花色澤恬靜雅致,構圖嚴謹,畫功嫻熟。真不愧是國家一級文物,歷史的杰作,比其它青花瓷美的多。
太倉博物館保存著歷史的痕跡,歷史的足跡,它是我們的驕傲,更是太倉的驕傲。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二十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安吉自然博物館。一路開車過去,道路兩旁長滿了參天大樹,綠油油的讓人看了心曠神怡。路燈兩邊掛滿了鮮艷的五星紅旗,今年的10月1日是祖國媽媽70歲的生日,全國上下都為她慶生呢!經過一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目的地。
來到自然博物館,讓我眼前一亮,它真的好大!爸爸告訴我:它是亞洲單體建筑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它由地質館、生態館、貝林館、恐龍館、自然藝術館、海洋館、4d電影館等10個場館組成。
我最喜歡的是恐龍館。一進恐龍館,正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只巨大的仿真恐龍。它一直在搖頭擺尾地吼叫,神態超級逼真。小朋友們看到了,一個個都睜大了眼睛,站在一邊高興地又蹦又跳。我和爸爸媽媽一邊走一邊看,各種各樣的恐龍化石陳列在兩旁。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我們仿佛進入了恐龍時代。跟隨著人群,我們來到了二樓參觀。眼前的一幕讓我心驚膽戰,一只巨大的霸王龍出現在我們面前。只見它張開血盆大口,擺著它粗壯的尾巴,不停地朝我們吼叫,仿佛在警告我們:不要進入它的領地。
離開恐龍館后,我們陸續參觀了其他5個場館。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中一天過去了。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自然博物館。這次出游,我看到了很多,知道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我不禁感嘆道:我們生活著的地球真是一個神奇的星球啊!迎著落日的余暉,我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參觀自然博物館,這真是一次有意義的出行!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二十一
今天秋游,學校組織同學們一起坐校車去博物館參觀。
到了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有一面墻那么大的木版畫,畫上有兩只仙鶴和太陽,有些女人在拿槍捕魚,男人們在騎馬。看了這幅畫,就有一種進入古代的感覺。
我們上了二樓進了一間屋子,屋子里的展品是介紹舊石器時代的。在展示柜中,有許多磨尖了的石頭做的器具、環形石器和許多小石頭中有小洞做的項鏈。可以看出,那時的人們就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又走進了另一間屋子,這間屋子跟以前大有不同。時間由石器時代轉到了古代。那里有軍印和人死了留下的衣服。能看出以前的齊齊哈爾就是一個軍事重地。因為有兵器、槍、軍用毯子和抽煙用的煙壺。記得還有一部電視劇《闖關東》里也說了齊齊哈爾是一個軍事重地。在當時還相當的有名呢!看看古人穿的衣服,衣不遮體,又冷又不舒服。可現在我們不僅要穿得暖和,而且還要漂亮好看。以前的古人只要肚子里有東西就行,可現在我們不僅要好吃,口感好、不能咸著也不能淡了。古人住的又小又冷的帳篷。
現在住又寬又大的樓房,又暖和,又美觀。并且現在有事可以打個電話,很方便,在以前是要騎馬和信鴿的。并且我們有面向世界的互聯網和電腦。
看看現在的我們,就像是泡在蜜罐里的小蜜蜂,就像是花房里的小花朵,個個幸福得在冒泡。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所以我們也是能擔起社會發展的一代。等我們長大了,中國將無比富強,我們將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代。
參觀博物館(實用22篇)篇二十二
20xx年10月24日下午,我院團委組織參觀了石河子軍墾博物館。還未進入館中,一座高大的王震將軍雕像便屹立在門前。王震將軍是誰?石河子為什么叫兵團城市?以前的我并不了解。
后來我知道了,在毛澤東主席的命令與王震將軍的主動請纓下,屯墾戍邊的號角吹響了。1950年2月,王震將軍與陶峙岳將軍率領十萬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石河子市,拉動了“軍墾第一犁”,創建了比共和國僅小一歲的“戈壁明珠”——石河子市。在這冬日嚴寒漫漫,夏季短促酷熱的戈壁灘上,他們用鋤頭、坎土曼、木犁和自己的雙手,開拓了我們腳下的幸福沃土。這里的一切都要歸功于那些老一輩的軍墾人們。這座軍墾博物館,便是為紀念這些英雄人物事跡而建立的。
進入展廳,一幅巨大的浮雕映入眼簾:老干虬枝的胡楊樹,巍然屹立的天山,一把鋼槍一柄鋤頭交叉在一起,上方是一書軍委要求14個師屯墾戍邊的命令。輾轉向右是關于中央軍進疆的歷史背景與進軍路線,幾位將軍的半身雕像與個人舊物。上到二樓,“軍墾第一犁”深深地扎入土里,幾件銹跡斑斑的鋤頭與那“坎土曼之王”沉默著。簡陋的播種機,昏黑的煤油燈,擰巴的腳手架……工具雖然簡陋笨拙,卻創造了不平凡的奇跡。老一輩的`軍墾人就用這些工具和開墾新疆的熱情與決心,用雙手造就了這年輕又偉大的城!他們穿著單調的軍大衣,幾乎被磨穿的襯衫,打了一百多個補丁的棉衣;吃著鹽水和辣椒面下飯,煮麥粒和玉米充饑;住在悶熱的地窩子里,在兩面墻上打個孔,兩間屋子共用一盞煤油燈;用人力在幾百公里外的林區運來木材。一個月一根,五千多次的往返,都是他們用步子丈量的啊!反觀如今的我們啊,已是幸福太多太多。
曾經,我以自己是新疆人而驕傲,卻根本不了解這個用汗水灌溉,腳步丈量,雙手開辟出的西部樂土。前一輩的身軀大多已經像王震將軍那樣永遠留在了天山,但他們的精神永遠流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將永遠烙印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努力學習,勤勞奮斗,讓兵團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