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一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寂寥搖綴隸愴
5.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③似與游者相樂。()④天涯若比鄰。()
[課堂練習]
1.讀,背。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1.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賞讀課文。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叭瑛Q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扒鄻浯渎?,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文中的寫景短句。
3.精讀課文,鞏固。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板書設計]
略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二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奥勊暋惫倘荒苁棺髡摺靶臉分?,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l(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為坻(di3)
b.為嶼(yu3)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爾(chu2)翕忽(燈)差互(cha1)
(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钴S,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附總板書:???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記錄同游者……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東(今山西省芮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于時。他寫的《天說》《地對》《非國語》以及被貶后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說以猛烈抨擊,且創立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圣人”創造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并稱“韓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恫渡哒哒f》揭露社會矛盾,尖銳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匯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三
(一)知識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根據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訓練。
七、步驟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懊?、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皹贰弊謱戶~,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p>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p>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第 1 2 頁 ?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四
(一)知識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根據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訓練。
七、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懊?、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寫魚的情態?!皝倘弧薄皞m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皹贰弊謱戶~,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p>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九、設計
點評: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本設計引導學生把握從寫作順序入手課文內容,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確立積累的內容分類。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實詞一般可以分類為:
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詞類活用、通假字。
虛詞可以單個積累,例如:
之、以、其、于……
一張卡片只抄錄一個實詞。留下空白等日后再學新的義項時進行補充。例如“見”,今后還要學到的義項有:①見解,見識。②表示被動。(用作虛詞)③表示對自己怎么樣。隨學隨補充,這種方便是用本子積累所不能相比的。
為了補充新的例句,也可以在每個義項的例句之后留出空行。如上面的卡片。
第四,分類存放。
準備卡片盒。到文具店購買一個卡片盒,或者找一個廢棄的合適的包裝盒。
把相同類型的卡片放在一起,目錄卡片作為同類卡片的第一張,放在卡片盒子里,便于翻檢。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五
(一)知識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根據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訓練。
七、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懊?、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寫魚的情態?!皝倘弧薄皞m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皹贰弊謱戶~,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p>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p>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第 1 2 頁 ?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六
1.了解游記的有關知識。
2.理解本課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特點。
3.體會作者用詞精煉,描寫生動、具體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難點、重點分析]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唐順宗時,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執政,他們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永貞革新”。當時柳宗元33歲,任禮部員外郎,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革新運動。但是在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下,順宗退位。憲宗即位后,對革新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繼遭到殘殺和貶謫。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這時,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區,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正是通過精細、生動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自己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
2.的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處,首先在于它的結構。
全文共分五段,其內容如下:
第一段:敘寫尋潭的過程,概寫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寫潭水與游魚。
第三段:寫潭溪與岸勢。
第四段:寫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記同游者。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兩條貫串動作線在流動,一條是游蹤,一條是視線。
寫尋潭,以游蹤為序。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著如佩環碰撞那樣清脆悅耳的聲音,這不禁引起作者的極大興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開出一條道路,穿過一大片竹林,一個美妙的天地便展現在眼下:潭。
寫觀潭,以視線為序。尋到“心樂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開那猶如攝影機一般的眼睛,貪婪地攝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點: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為坻、為嶼、為堪、為巖”的底石,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啊,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攏回來,投到那連游魚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從何而來呢?視線不由地又一次轉移,拉到很遠,很遠,去尋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勢,四面“環合”的竹樹……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嘆“不可知其源”;“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3.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動、傳神地描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
試以第二段描寫潭中的游魚為例。在這里,作者不是單純地寫游魚,而是既寫魚,又寫水,最后還落筆于“其境過清”的意境。
我們再來看看寫魚。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又飛快地竄向遠處,來來去去,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戲一樣。這里有靜景,也有動景,不僅活靈活現地表現了魚的姿態,而且以動襯靜,惟妙惟肖地創造了“寂寥無人”的境界。魚兒能這樣往來自若,豈不正說明魚兒從未受過人的驚擾,此地的環境之清嗎?而段末一句“似與游者相樂”則用擬人的手法,把人與魚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寄寓著作者的詩情。
在這里,無論是以魚寫水,還是以魚寫靜,用的都是側面烘托的寫法。這種寫法用得好,往往能夠收到正面描寫所難以達到的境界。
4.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點無疑是寫景,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難以排遣的憂郁。篇末所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際的自然流露,凄心與“清”景融為一體,情景相生,確屬難能可貴。
[教學過程?設計]
一、柳宗元與簡介。
是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原題是《至小丘西》。
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當時是一個荒僻的地區。但著名的九嶷山聳峙在它的南面,衡山余脈盤繞在它的北面,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綿亙在它的南面,澄碧的湘江和瀟水橫穿州境并在境內匯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縱橫,風景非常雄奇美麗。柳宗元到這以后,經常上高山,入深林,探尋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大自然的雄奇景象,開闊了他的胸懷,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際遇而帶來的愁緒得到了寬解;同時,也使他獲得了更為豐富的創作素材,從而寫下了包括在內的,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山水游記,為中國文學史正式奠定了游記文學的基礎。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語言清麗,手法巧妙,善于抓住不同山水的特點刻意描摹,個性突出,栩栩如生。更值得稱道的是,在精妙的景物描寫中,往往蘊藏著深厚的思想感情,透露著強烈的傾向性,情景相生,意趣無窮。是歷代傳誦的優秀篇什之一。
二、正音、正形。
1.正音:
篁(huáng)坻(chí)參差(cēn cī)嶼(yǔ)嵁(kān) 綴(zhuì) 佁(yí)翕(xǐ)愴(chuàng)邃(suì) 龔(gōng)
2.正形:
洌(三點水) 愴(右旁非“侖”) 坻(右旁非“氏”)蔓(非 )
三、疏通文意,點撥難句。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西”,方位詞作狀語,譯時要補出省略了的介詞“向”,講作向西?!安健?,古時 是量地單位,一步合當時六尺?!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輿六尺,六尺為步。”要注意 的是,古時舉足兩次為一步,今天舉足一次為一步。也就是說,古時的一步,等于 今天的兩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時的半步,又叫做“跬”?!盾髯印駥W》:“不積跬 步,無以至千里?!边@里的“跬”就是古時的半步,今天的一步?!鞍俣健保餍械?賓語?!绑颉保xhuáng,《說文》:“竹田也”,叢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叭瑛Q佩 環”有兩種分析法,一種是作補語,摹擬水聲;一種是作分句,主語“聲”承前省略。 “佩”同“佩”;“佩環”,古人系在腰帶上的玉制裝飾品,行則有聲?!傍Q”是使動用 法,意思是發出響聲?!皹贰?,古讀yào,動詞,喜愛?!爸敝复@個地方,但不是小 石潭,因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見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流水的聲音,好 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心里很喜歡這個地方。2.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全石以為底”,就是“以全石為底”,意思是拿整塊石頭作為底?!耙浴焙退?介的詞語組成介詞結構,在句中一般是作狀語和補語?!耙浴彼榈脑~語,為了強 調它,有時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語“夜以繼日”、“一言以蔽之”中還保留著 這種句法?!熬硎滓猿觥敝小熬硎住本褪蔷砥鹗?,也就是石底卷起。漢語中有 一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方向很難說是從主語到賓語,例如“他流淚了”,是淚自己 流下來,還是被人流下,就說不清。這類動詞,詞義不變,主語和賓語可以互調,而 動詞并不轉為被動?!熬硎住保仁恰熬砥鹗住?,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樣。 “以”相當于“而”,可以不譯出,連接兩個動詞。
“為”是一個意義很廣泛的動詞,有“做”、“當做”、“成為”、“是”等意義,隨上下文而定。“為坻”,成為坻?!佰妗弊x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嶼”,小島?!翱啊?,讀kān,指,山嵁崿形?!皫r”,指峭壁。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石潭拿整塊石頭作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這是個并列關系的復句?!翱伞北臼悄茉竸釉~,用在數詞前面,詞義由可能引申為約計,屬副詞;“可百許頭”,大約一百來頭?!霸S”用在數字后面,也是表示約計的,相當于現在的“光景”、“左右”等;“百許頭”,百把頭的光景。“可……許”復用,約計的意思更明顯。
“空”是名詞,作“游”的狀語,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無所依,“空游無所依”是聯合結構的復雜謂語,前后互相補充。猶如“裹足不前”,把腳裹住,就是停止不前?!八馈笔撬纸Y構,在句中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名詞,實際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盁o所依”,沒有可以依托的東西。“若”用在動詞前是副詞,好像、仿佛的意思?!敖匀艨沼螣o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沒有什么依托的東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沒有水似的。這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見底?!翱铡敝皇恰坝巍钡臓钫Z,“若”作狀語,修飾“空游無所依”,“皆”作狀語,修飾“空游無所依”。
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魚大約一百來頭,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依托的東西。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趨向,“潭”是“西南”的定語,“而”連接前后兩部分,而前一部分實際上省略了一個介詞“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斗折”和“蛇斗”,結構并列,意思相同。名詞作狀語,既保有名詞本身的意義,還要從它作狀語的用法上,加上有關的詞來理解,如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所以它的前面隱含了一個“像”。
“明滅可見”的前面隱含了一個“其”字。站在高處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看得見的為“明”,看不見的為“滅”;因為泉水彎彎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滅,明而又滅,滅而又明,其明滅隱顯皆可見。
這句的意思是:向小潭的西南望去,只見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
四、難點重點討論。
討論問題見前文“難點、重點分析”部分。
教學后記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七
(一)知識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根據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訓練。
七、步驟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p>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p>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p>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敖匀艨沼螣o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結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其岸勢犬牙差互。
九、設計
點評: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本設計引導學生把握從寫作順序入手課文內容,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確立積累的內容分類。
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實詞一般可以分類為:
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詞類活用、通假字。
虛詞可以單個積累,例如:
之、以、其、于……
一張卡片只抄錄一個實詞。留下空白等日后再學新的義項時進行補充。例如“見”,今后還要學到的義項有:①見解,見識。②表示被動。(用作虛詞)③表示對自己怎么樣。隨學隨補充,這種方便是用本子積累所不能相比的。
為了補充新的例句,也可以在每個義項的例句之后留出空行。如上面的卡片。
第四,分類存放。
準備卡片盒。到文具店購買一個卡片盒,或者找一個廢棄的合適的包裝盒。
把相同類型的卡片放在一起,目錄卡片作為同類卡片的第一張,放在卡片盒子里,便于翻檢。
小石潭記心得體會篇八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车怪褡?,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