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篇一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創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記敘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脈絡,描繪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會風貌圖,是魯迅口中“回憶的記事”。
《朝花夕拾》一書中,收有所有魯迅的童年回憶錄,主要包括在《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和《父親的病》。
阿長,又稱長媽媽,是魯迅幼時的保姆,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寫了許多關于她的故事,如阿長在夏夜晚上的“大”字睡姿,阿長喜歡切切察察,阿長懂得規矩很多,多到魯迅只能記住三個,阿長雖然謀死隱鼠,但有時又顯得神力無窮,把一套《山海經》買回來,阿長對于魯迅來說,不只是一個保姆,更是媽媽一樣的存在。
百草園是魯迅兒時玩耍的地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從無憂無慮到身為學童的經歷,從百草園——美好天堂到三味書屋——修羅地獄,是魯迅初作學童的感受,這一段時光,是魯迅從頑童到學子的過渡。
魯迅很少描寫自己的母親,但在《朝花夕拾》中經常寫到父親,魯迅的父親是嚴厲的,他對魯迅十分嚴格,《五猖會》中魯迅背不完他所規定的篇章不準去看會,并把他送到城鎮上最知名的學堂學習,但是這是一個父親的存在,漸漸消磨了孩童的天真,書中未見父親向自己的兒子表達愛意,也未見兒子向父親表達愛意,但在《父親的病》中,卻看出了父子深厚的親情。
即使偉大如魯迅,也有那般平凡、普通但絢爛的童年,但長大后寫來,卻有了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的審視,對現實的嘲諷,這就是魯迅的偉大之所在。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篇二
魯迅,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生中他寫過很多著名的作品。《朝花夕拾》就是其中之一。
朝花夕拾是作者寫童年少年與青年時期的回憶性散文集,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提供了一個關于風俗所適合人物美丑的價值觀念。里面有十篇散文組成較完整的描述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
這篇文章中。作者從自身的生活感受中贊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封建舊俗及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
對童年生活描寫的最為詳細的,莫過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的幽默充盈,妙趣橫生。百草園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里面有菜畦皂,皂莢樹,桑葚,還有鳴蟬,黃蜂,叫天子,有令蟋蟀等等,那里仿佛是他的整個世界。父親還教他如何在雪地里捕鳥。但最終,作者還是要告別這些美好的事情,去三味書屋里念書,三位書屋的先生是極方正樸實博學的老人。在那里要認真學習,也可以在后園里玩。充滿童趣,生氣盎然。
當然在書中還有許多魯迅其他的童年故事。魯迅在這本書里還告訴我們,要珍惜童年時光,童年的時光是人生的一大筆財富。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等錯過了才去后悔。
讀了這本書。我還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其實在那時候我也挺喜歡捉螞蚱的。但是我不敢摸它,于是我就負責看動靜,草坪里哪幾根草晃動的比較厲害,瞬間又轉移另外幾根草上。那一定是一只螞蚱在那里跳。于是我就大聲呼喊著,讓其他小伙伴們來抓,一小會兒滿滿可以抓夠一大瓶,最后再把它們放生。尤其是在老家黃河大壩邊,螞蚱很多,每次都收獲滿滿。
《朝花夕拾》里,魯迅先生瑣碎的童年回憶,既溫馨又理性。為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年代里不一樣的童年。魯迅先生的作品,也照亮了我前進的步伐。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篇三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一本,散文詩集,里面主要分為朝花夕拾和野草。
那么,我的魂靈得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也一定是蒼白的。
然而這已經是許多年前的事了,在這以前,我的心中血腥的歌聲,希望,雖然盾牌后面也依然是空氣中的暗夜,但是,即使如此陸續地消耗了我的青春。
但是十分慘的人生啊!也終于對了暗夜止步,回顧這茫茫的東方的,我就還有失去的青春,因為現在沒有星和月光,沒有尖銳的蝴蝶已經笑得迷茫,愛得飛翔而青年們十分的平安。
絕望之希望,正與希望相同。
在這一本書中,我感觸十分巨大,因為在許多實際中,我都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以及無奈,但只要笑著去面對。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篇四
早聞《朝花夕拾》,但沒有機會去欣賞一下。所以,趁這個寒假,我飽讀了《朝花夕拾》。
初讀《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順順溜溜地將全書讀完后,便知其大概了。
《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懷青少年時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誠摯的懷念,又真實的書寫了戊戌政變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歷的生活種種――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的一角。
我最喜歡讀的是《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里的長媽媽,在幼年魯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瑣的禮節。但她又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買到《山海經》。對于長媽媽魯迅只挑了幾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如長媽媽睡覺時伸開手腳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占領全床;切切察察說話時,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簡略幾筆,就活畫了長媽媽的個性特征。
當然還有許多別的文章也不錯,可以從中讀出少年時代一個敢愛敢恨的魯迅。《朝花夕拾》真可以算得上經典了。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篇五
大家在暑假里一定都閱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那么大家是否都有所感悟呢?今天我就來談談我對“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淺見。
文章從頭到尾,都透露著他的偉大、無私。使我們都不禁為藤野先生的有教無類而喝彩。
這篇文章看似是記敘了魯迅在日本的留學生活,事實上還夾雜著些許魯迅對舊中國的看法與個人情感。與魯迅一同留學的清國留學生,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殺害,竟與日本人一同喝彩;魯迅成績進步,同學卻因為嫉妒而誣陷他作弊,甚至給他發了勸誡信。
魯迅終于意識到了國人麻木的靈魂與別國對祖國的歧視,是無法通過醫術來改變的,這里的一切都深深刺激著魯迅的每一根神經,于是魯迅毅然棄醫從文,將滿腔熱血寄托在了他筆下的每一個文字當中。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面對舊中國的腐敗,卻無能為力的自責,我們無不為他的愛國精神所折服。
拜讀此文,我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灰色的年代,看到了魯迅那些日本同學們鄙夷的目光,感受到了魯迅內心那份憤恨與惆悵。唯一能給全文帶來一絲暖色調的,便只有和藹可親的藤野老師了,是他,對魯迅的關照,給文章注入了一絲暖流。
我想,正是因為藤野老師那一視同仁,無微不至的關懷,才讓他成為了魯迅口中“最使他感激的老師”吧。
通讀此文,我對于藤野老師的無私與魯迅強烈的愛國情懷感同身受。身處和平年代,我們無需背井離鄉,更無需棄筆從戎,唯有好好珍惜身邊的每位良師益友。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篇六
我對著這個題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大部分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雖然我還年輕,只有十幾歲,可總喜歡回憶兒時的往事。我會一動不動的凝視著天空,房頂,或隨便什么地方,長久的踱著步……我的靈感深處會突然爆發出一陣奇異的顫抖,血涌上我的臉,快樂,那樣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眩暈之中,我仿佛又變成了小學四年級是學生,在學校寬闊的訓練場上揮拍打球;盛夏,在池塘上潑水玩耍;金秋,在玉米地里歡快起舞……一個個生動的畫面,一件件永久難忘懷的事情,這一切構成了我整個童年時代的回憶。
小時候,我會因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終于當了一次兒歌中的那位撿到一分錢的小朋友;而今,長大的我也會撿起路上的硬幣,理由是——那上面有國徽。
小時候,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錯別字而舉手,不到老師“投降”決不罷休;而如今,即使老師寫了一黑板的錯別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決不會有其他動作。
童年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品味的時候很甜美,但甜美中帶有一點苦澀;而成長則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許很苦——因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堅持“真理”的勇氣,失去了一份“崇拜”的心靈依托;但隨即你會發現者茶的醇美、芳香、回味悠長——你的確得到了很多;民族的自尊心,恬靜而悠長自得的處世態度,決不盲目的理性(也許有點偏執)一顆日臻成熟的“仁愛之心”。
當一個人“冥然兀坐”時,不妨品品成長這杯茶,你會驚奇的發現;自己得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