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作文不僅要求語言準確、用詞恰當,還要有一定的文采和修辭手法的運用。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在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優秀作品,值得一讀。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一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后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并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斗事件r后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祭祖。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錢紙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習俗。
燒包。
燒包:“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
[放焰口]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鐘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
搶孤。
[搶孤]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二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后來歷朝歷代雖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歷》為藍本,以夏歷的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于萌芽階段。此時的慶?;顒又饕窃谝荒贽r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对娊?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采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后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蕩后,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短鯕v》推行后,歷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新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游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游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游城隍廟……各地游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歷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奔窗颜路Q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p>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焙髞硭窗训畚粋鹘o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解放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后,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三
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后地尋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四
在中國元旦節到來之際,人們會有三天的節假日,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各個單位,企業都會舉行年終慶祝活動。在英國,元旦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而且人們還會去打水,因為打來的水,被稱為吉祥之水。在德國,元旦這一天,每家每戶需要擺上兩棵樹,并且在樹葉上面系滿娟花,表達繁花似錦的景象。同時在德國的農村之中,流行著爬樹比賽的風俗,意味著步步高升。在瑞士,元旦到來之際,人們會成群結隊的一起相約爬山。因為他們認為身體健康格外重要,因此通過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大約在公元5萬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變成農耕,定居在尼羅河的兩岸,他們的農業能否收成與尼羅河發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的泛濫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每次都把這個時間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的開始定為這一天。這便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焙髞硭窗训畚粋鹘o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元旦時是禁止開工動土的,所以與房子裝修、安床、安裝大門等有關的事情都要避開,人們認為這些都是影響一整年運勢時,開年第一天周圍氣場不夠穩定,所以都會停工延后。另外不可碰剪刀等尖銳物品,因為針線活容易刺傷皮膚,怕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為了好運都會把這些器材收起來。還有一點就是當日最好不要與人起爭執,要講禮貌,如果發生沖突就意味著一整年都要在紛爭中度過,是很不好的現象。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五
首先,“紅燒肉”的原料應是選用半瘦半肥的豬肉,切成勻稱的切狀,把五層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后入鍋放豆豉作料,再用上等醬油加少量的糖燒制而成.色澤呈金黃,因“毛氏紅燒肉”屬于特色湘菜,在燒制過程中加入了少許辣椒,所以味道甜中帶咸、咸中有辣、甜而不膩.
原料:帶皮五花腩750克,豆豉10克,蔥頭10克,生姜10克,八角1個,桂皮2克、蒜子10克,整干辣椒10克,肉湯1000克,精鹽5克,味精1克,老抽2克,糖色3克,腐乳汁2克,冰糖、紹酒少許。
制法:(1)五花腩加清水煮沸撈出,洗凈,濾干,改成五寸見方的大塊,與八角、桂皮、姜、冰糖一起放入碗中上籠蒸八成熟,改刀成5厘米見方的塊。(2)將炒鍋置火上燒熱至六成熱時,將肉放入鍋內小火炸出香味成焦黃色時撈出控干油。(3)鍋內燒油50克,分別下入豆豉、蔥頭、生姜、八角、桂皮、整干辣椒炒香,然后下入肉塊,加入肉湯,下精鹽,味精、糖色、老抽、腐乳汁用小火慢慢煨1個小時。(4)至肉酥爛時,下蒜子稍煨,收汁撒少許蔥花即可出鍋。
技術要點:1在油里面氽肉的火要小否則瘦肉會發硬。2煨肉的火候也是不要太大,以前小后大的火候為宜。3.盡量不放醬油,以糖色和老抽定色。
原料:排骨一斤左右,冬瓜和排骨等量,姜1塊,大料1個,鹽、胡椒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把排骨斬成小塊,洗凈瀝干水分;冬瓜去皮適當切塊;姜排破。將排骨放在開水鍋中燙5分鐘,撈出用清水洗凈。將排骨、姜、大料和適量清水,上旺火燒沸,再改用小火燉約60分鐘,放入冬瓜再燉約20分鐘,撈出姜塊、大料,再加鹽、胡椒粉、味精起鍋即可。
友情提示:為了保證湯汁清爽,一定要把排骨燙至血沫出盡;如果口味較重,可自配喜歡的蘸料。
材料:生菜150g;蝦仁8個;姜1片。
調料:油適量;鹽適量;酒1大匙;雞粉少量。
a)酒1小匙;鹽、胡椒適量;姜汁少量;油半小匙;生粉少量。
做法:1)生菜用手掰成小片,洗凈后瀝干水。2)姜切成絲,蝦仁背上用刀劃一下,挑去沙腸,用a)的調料拌勻,腌味10分鐘。3)小鍋中加水、少量油和鹽,煮沸后放入蝦仁燙一下,變紅色后撈出。4)炒鍋中加入2小匙油,炒香姜絲,放入蝦仁、生菜,加酒、鹽、雞粉快速翻炒一下即可。
“糖醋脆皮魚”是一道傳統的川菜,關鍵在于魚要外酥內軟,汁要酸甜適口。
材料:鮮魚一尾(傳統做法用鯉魚,我用的梭魚)。
調料:蔥花50克、紅椒絲50克、蔥絲50克、姜末10克、蒜末10克、生抽25克、糖20克、醋10克、料酒5克、鹽5克左右、濕淀粉10克、香油2.5克、肉湯50克(沒有用清水也可以)。
油1000克(實耗100克)、濕淀粉適量。
做法:1,魚收拾干凈后,瀝干水,在魚身兩面個2.5厘米各斜切一刀(先立切1厘米深,再平切2厘米深),用胡椒粉和少許鹽稍腌。2,將調料調成糖醋汁待用。3,紅椒、蔥白切絲用清水漂上待用。4,油燒至7成熱,將濃的`濕淀粉均勻涂在魚身上,提起魚尾,先將魚頭入油稍炸,再舀油淋在魚身上,待淀粉凝固時再把魚慢慢放入油鍋內。5,待魚炸至金黃色,撈出控油放入盤中待用。6,炒鍋內留少許油,放入蔥花、姜末、蒜末爆香,再倒入調好的芡汁,待芡汁收濃起鍋澆在魚身上,撒上蔥絲、紅椒絲即可。
材料:土豆,蔥花,花椒,糖,醋,鹽。
鍋內放少許油,將花椒放入(涼油時就放入),小火炸出花椒味,再將花椒弄出,將油直接倒在土豆絲上拌勻即可。
材料:糯米粉100g;水適量;白芝麻3大匙。
調料:細豆沙100g;黑芝麻餡2大匙;香油適量。
做法:1)制作餡料:容器中加入細豆沙、芝麻餡拌勻,慢慢加入香油,拌成團狀,分成12個小球。2)另取一容器,加入糯米粉,慢慢加入溫水(約120—150ml),用手揉成團。3)將糯米團分成12等分,包上1)的餡料,做成團子,入沸水中煮1分鐘,浮起后撈出過冷水瀝干。4)滾上白芝麻,在平底鍋中煎上色即可。
飲品:蘋果奶沙。
特色:蘋果沙沙的口感很特殊。
做法:多半只蘋果去皮切塊,加一點水攪拌打碎,然后加入一塊冰磚,滴些檸檬汁,攪拌即可。可以吃過蘋果泥的感覺,沙沙的,所以我叫它奶沙。
ps:要盡快吃,不然蘋果顏色會變深,不好看。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六
古代元旦是農歷正月初一,是為了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堆火等慶?;顒?。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
1949新中國成立后,把陽歷1月1日定為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我國民國時期才誕生的。慶祝的習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的習俗,或者也可以說是春節的袖珍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的傳統慶祝方式。比如放煙花,殺三生,祭鬼神,拜祭先祖等。
元旦在中國人的眼里看的并不重,因此慶祝的那個習慣習俗也比較簡單。元旦屬于國際節,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列為法定的節日,在中國也同樣如此,新中國成立以后,規定元旦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后來改成元旦放假三天。但在中國各地,并沒有規定的習俗來慶祝元旦。
年糕。
出現時間:南北朝。
綜合簡介:年糕,又叫粘粘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年糕這一食物歷史悠久,但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主要在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
歷史記載:明末《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曰年年糕”。
湯餅。
出現時間:后魏時期。
綜合簡介:湯餅在古代指的是小麥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類似我們現在吃的面條。
歷史記載: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
椒柏酒。
出現時間:東漢時期。
綜合簡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樹葉浸跑而成的`。據古書中的記載,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而元旦節飲椒柏酒的傳統習俗,主要在山東歷城、浙江嘉興一代。
歷史記載: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雞蛋。
出現時間:吳晉時期。
綜合簡介:元旦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時期就已經有了。據說當時吃雞蛋是為了長生,不過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了,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梁武帝信奉宗教。
歷史記載:正旦,當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
餃子。
出現時間:明清時期。
綜合簡介:餃子是由餛飩轉化而來的,每到元旦佳節,北方人都會吃餃子。但是元旦節吃餃子的習俗,興盛于明清時期的北方。
歷史記載:《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
元旦出門除夕回——滿載而歸......
元旦放假——年息。
元旦社論——文明。
元旦結婚——重慶。
元旦寫景——年畫。
元旦翻日歷——頭一回;頭一遭。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七
由于農歷新年的存在,中國的元旦習俗相對并沒有國外那樣隆重。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毕嗤?,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春飯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余的象征。
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英國。
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余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后,朝屋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
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
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
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巴西。
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后地尋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薄?/p>
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蘇格蘭。
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
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征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
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日本。
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后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
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臺、門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
德國。
德國人在元旦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并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
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升。
朝鮮。
朝鮮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怪,賜給幸福。
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
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里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
農歷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后方能就寢,第二天清晨則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里拿“紅包”(壓歲錢)去看舞龍、舞獅隊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意大利。
意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涌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法國。
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希臘。
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八
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歷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下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元旦的古詩和習俗吧!
【元旦的習俗文化】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運。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著吃葡萄,每敲一下鐘,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著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天上風云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墻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了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九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習俗。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稏|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泵糠赀@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臺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占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并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按讼φ憬拧稽c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而“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段骱斡[志余·熙朝樂事》云:“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p>
中秋節,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寄在月宮中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就傳開了。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美國元旦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美國元旦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圣誕節那樣熱鬧。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鐘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美國人過新年。最熱烈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辦盛大的禮拜活動。咱們集合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求、祝愿、仟悔,并一起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鐘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復古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咱們擁抱一起,乃至素昧生平的人也能夠相互親吻。咱們就這樣懷著告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神往一起迎來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還有其共同的風俗。每到除夕之夜,他們就舉辦賦有特征的“簧火晚會”,一家入圍在篝火周圍,歡欣鼓舞,談笑自若。待至晨曦微露,他們再把寒酸衣物付諸一炬,作為除舊迎新的標志。
除夕活動,常常持續到次日清晨兩三點鐘。到元旦這一天,一般對比安定、閑散。很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后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電視、吃頓新年飯。
盡管元旦并不是最熱烈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舉辦極富地方色彩的慶祝活動。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花會,這是美國規劃最大的新年慶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亞農村的一些沙龍成員,每逢柑桔老練季節,使用鮮花裝修自己的馬車,在村里搞一些小型慶?;顒?。時至今天,它已發展成十里長街布滿鮮花的盛大慶典。五六十輛徹底用鮮花、特別是用玫瑰花扎成的彩車緩緩而行,長達數英里,車上還有用鮮花做的各種模型。這不儀招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擁街頭,而且還招引上百萬的電視觀眾。
在費城,有長達10小時之久的扮裝游行。這種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中葉定居于特拉華河沿岸的瑞典與英國移民的風俗。當年他們老是身著盛裝在村莊舉辦新年慶祝游行。今天費城的扮裝游行當然比當年更有組織,但依然保留著舊日的特征。參與游行的咱們,有的裝扮成小丑,有的扮裝成婦人(依照陳舊風俗,這個游行不允許婦人參與),跟著彩車,歡欣鼓舞,人流如水,熱烈非凡。每年參與的入數總在一兩萬擺布。
此外還有不少州舉辦元旦足球賽。鮮花怒放的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杯足球賽;盛產棉花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賽;甘蔗產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有糖杯足球賽;后來又新出現佛羅里達州杰克森維爾城的鱷魚杯賽,以及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城的太陽杯賽等等。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后,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并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于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后,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于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成都旅游。
似乎不喜歡川菜的人應該很少吧。那紅艷艷的菜色,看起來就很勾人。又麻又辣的味道,讓很多人欲罷不能。成都,是一個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不為其他,只為吃。成都的美食街主要在錦里寬窄巷子,以及春熙路等熱鬧繁華的街區,以及那些藏在大街小巷的小餐館,看起來不怎樣,但排隊的人卻能把人嚇一跳。
老媽蹄花、傷心涼粉、火鍋、龍抄手、麻辣兔頭、麻婆豆腐、口水雞、夫妻肺片……在成都,吃不停。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一
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元旦習俗,你知道法國元旦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法國元旦習俗,一起看看吧!
新年對法國人來說,是從圣誕節到元旦長達兩個星期的假期。在品嘗了鵝肝醬、烤火雞等傳統美味之后,一家老少圍坐在圣誕樹下,分享撕開禮品包裝那一刻的驚喜。與圣誕節不同的是,新年的“不眠夜”是留給友情的。這一晚,全巴黎最熱鬧的地方當數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從裝飾一新的凱旋門到燈火輝煌的協和廣場,整條大道奇燈異彩,令人目不暇接。來自整個大巴黎地區、整個法國、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成群結伙地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一起,在音樂、舞蹈、歡樂中等待新年鐘聲的敲響。所有相識或陌生的人都會相互道一聲新年快樂。
路邊還有平時絕難一見的小商小販,做些烤肉串、三明治的應景生意。仔細觀察,攤主大多是阿拉伯裔和非洲裔。新年對這些收入普遍不高的族群來說,倒也是個生財的良機。初到彼境的外國人一定會驚奇地發現,在每個地鐵站的出口都有大量的軍警,全副武裝、如臨大敵,隨時準備應付異常事件的發生。有些重要地段的地鐵站干脆只許進,不許出,以緩解安全部門的壓力。去年的新年夜就曾發生多起騷亂,數十輛警車被付之一炬。還有些人是抱著另一種心態去湊熱鬧的。他們的眼睛既不是用來欣賞絢麗的美景,也不是用來尋覓可人的女郎,而是盯著地上是否有丟失的錢包或鈔票。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能看到的只是滿地的紙屑和碎酒瓶。
除了香榭麗舍、埃菲爾鐵塔等公共場所,各種類型的大小舞會也是深受年輕人歡迎的娛樂活動。千禧年的新年夜,在巴黎的“中國城”大商場曾舉辦過堪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舞會。舞會開始前的一個小時,入口處就已經排起了長龍。最后,上下五層的商場里,到處都擠滿了人,隨著煽情的音樂癡迷熱舞。依照慣例,這樣的舞會對女孩子一律是免費的。
地道的巴黎人,也就是說居住在巴黎市區的人,大多不屑冒著法國冬夜的寒氣,同“郊區人”或是外國人“同流合污”。除了安全方面的考慮,也是因為他們更傾向于在家中,或是在街頭巷尾熟絡的酒吧餐館里,與三五知交好友推杯換盞,不需檀板共金樽。情到濃處,騰出場地,一樣也能翩然起舞。
在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可供選擇的娛興節目的確不少。然而在法國的鄉村地區,人們的新年慶?;顒訁s豐富多采。據一位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法國朋友介紹,他所居住的小城僅有兩三千人口,新年夜所有人都會集中到市中心數十家餐館、酒吧共度良宵。而在以著名旅游城市圣馬羅為代表的布列塔尼地區,不僅飯店、酒吧高朋滿座,各種大小商鋪也一樣通宵營業。同一到晚上八點,所有店鋪一律關門打佯的巴黎相比,那里的民風更顯豪放熱情。
英國元旦習俗——朝屋邁進第一只腳有好運。
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后,朝屋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
元旦很多美國人要吃鯡魚。因為這種魚總是成群結隊地游弋,象征著家族的富裕繁榮,美國人偏愛鯡魚的另一緣由是這種魚在水中總是方努力,吃了它,在新的一年中會出人頭地。
在意大利,人們在新年里首先吃小扁豆。因為這種豆子宛如古幣,食之必日進斗金。近年來,人們把面粉團捏成小扁豆形狀,烘焙后再澆上蜂蜜入席,在新年來臨之際不僅祈求生活富有,而且寓意愛情甜蜜。
1、不知不覺到元旦,匆匆而過又一年;云卷云舒情如水,年末短信來祝愿;月落日出為賺錢,愿你日子如蜜甜;汗水澆開財運花,大步流星總向前。20xx元旦快樂!
2、痛苦最好是別人的,快樂才是自己的;麻煩將是暫時的,朋友總是永恒的;愛情是用心經營的,世界上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祝你元旦快樂!
3、有你的每一天溫柔如風,有你的每一夜溫馨如夢。擁你入懷的時刻勝似天堂,好想永遠住在你的心上。
4、不管物跌物漲,心態要淡定,不論有房無房,情緒要淡然,不管天災人禍,要學會淡忘,無論是傷是痛,一定要淡遠,不管是今天還是明天,切記要守淡,不管有節無節,千萬別忘了元旦。祝元旦快樂!
5、有句話,很珍惜的話,要對你說,因為一年或許才能說一次,我想現在是該大聲說出來的時候了,我要大叫……新年快樂:)。
6、祝您在新的一年里:一家和和睦睦,一年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氣洋洋;年年財源廣進,歲歲平安祥和!鼠年快樂!
7、如酒,寒風輕輕吹柳,菊花開了許久,你在何處奔走?天氣冷了許久,你加衣沒有?城市不讓養狗,主人打你沒有?平安可要來電,免我心中掛念。
8、為答謝朋友多年來關心支持,本人特在元旦期間大酬賓--凡在我心中有地位的人都將獲得由我提供的價值人民幣一毛的元旦祝福短信一條!別忘請我吃飯哦!
9、過年了,送您一副。
對聯。
上聯: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里擱。下聯:泡著澡,看著表,舒適一秒是一秒。橫批:開心就好。
10、元旦要吃蛋,吉利又平安。一枚雙黃蛋,夫妻恩愛甜。一枚荷包蛋,紅包送上前。一枚幸運蛋,好運到身邊。一枚祝福蛋,幸福長久遠?!皥A蛋”快樂!
11、用祈愿在元旦的殿堂,畫一個圓圈,借著元旦散開的禮花,為你許下祝愿;愿你卸下所有的苦煩,帶上辭舊迎新的美好心愿,步入吉祥如意的來年,祝你元旦快樂無邊,溫馨甜蜜滿滿!
12、麻煩將是暫時的,朋友總是永恒的;愛情是用心經營的,世界上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元旦快樂!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愛意與關懷,濃濃情意與祝福。元旦快樂!
13、一年過去元旦又來,歲月更改思念仍在,問候萬里真情永連,新年好運與你同在,成功快樂為你等待,幸福花兒永開不敗。
14、譜一曲,沒韻兒;吟一句,不是詩兒;轉不動,經綸兒;借不來,神筆兒,寫不了,美文兒;可元旦,已經光臨兒;祝福還是送你:愿你元旦快快樂樂滴兒!
15、春風眷戀你,愛情滋潤你,財運青睞你,家人關懷你,愛人理解你,朋友信任你,生活眷顧你,祝福跟隨你,短信提醒你,元旦發信息,一年幸福多甜蜜!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二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余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后,朝屋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
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泰國。
泰國傳統的新年是“宋干節”也叫“潑水節”,是每年公歷的4月13日到16日。節日里,人們抬著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著的站在花車上的“宋干女神”,一群男女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在隊伍經過的地方,人們用銀缽里盛著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萬事如意,然后相互灑水,互相祝福,未婚的男女也會用潑水來表達彼此的愛慕之意。
埃及。
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者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之為“漲水新年”。他們迎接新年時會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個碟子供著大豆、扁豆以及小麥等,以此來祈禱新年的豐收。
德國。
德國新年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顆樅樹和橫樹,上面系上絹花,用以表示繁花似錦。在年夜轉點前會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就跳下椅子,并將一個重物拋向椅子后面,用以表示去災區難。孩子們會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拿著口風琴,在街上吹奏,成人們會手持彩旗跟在后面高聲歌唱。婦女們會即興表演個小節目。
英國。
英國的公歷元旦就沒有圣誕節那么隆重,在那天會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開展種種慶祝活動,以表示送舊引新。在除夕的深夜,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年。除夕夜后,朝屋子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男人,或者是個快樂幸福的人,主人將全年走好運。如果是個淺黃色頭發的女人,或者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就會在新的一年里走厄運。
朝鮮。
朝鮮的元旦和我們中國是最相似的,貼對聯、放鞭炮、吃餃子。在黎明時分,人們會在事先做好的稻草人身上塞進去幾張鈔票,然后扔在十字路的中間,意味著要送走了一年的霉運。
法國。
按照傳統,這天晚上,每家都要喝掉家里所有的藏酒,以趕走來年得厄運;所有的人都要喝得大醉,這樣新一年才會有新開始。同時法國人認為元旦這天的天氣能預示這一年的年景。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三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圣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開展種種慶?;顒?,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后,朝屋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英國的新年慶?;顒哟蠖荚诔鹨古e行,“迎新宴會”,便是其中之,這種宴會分“家庭宴會”和“團體宴會”兩種,宴會通常從除夕晚上8時開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結束。宴會上備有各種美酒佳肴和點心,供人們通宵達量地開懷暢飲。午夜時分,人們打開收音機,聆聽教堂大鐘的新年鐘聲,鐘聲鳴響時,人們一片歡騰,舉杯祝酒,盡情歡呼,高歌《往昔的日光》?!俺ξ钑眲t是另一種慶祝活動。由當地的旅館和舞會,夜幕降臨。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杰到這些裝飾一新的燈光輝煌的舞場,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起舞,成千上萬的人群,還云集到各個廣場,圍繞著廣場中心的噴泉和厄洛斯神象,載歌載舞,盡情狂歡。電視臺還在廣場做現場直播,讓在這家“守歲”的人也共享歡樂。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四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中國古代的元旦,即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F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顒?,但民間活動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
摔瓶打罐扔臉盆。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杯盤碎片送朋友。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深更半夜吃葡萄。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著吃葡萄,每敲一下鐘,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著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婦女坐上市長椅。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喝光余酒交好運。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五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year'sday,newyear)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六
春風送暖如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等天亮了,小朋友們起來了,吃完早飯后,大家就互相拜年!有小朋友卻不知道拜年是干什么?其實就是大家都互相之間說幾句吉利的話,比如:過年好!新年快樂!
初二,到姥姥、姥爺家拜年了。
初三,初四就到其他新戚家拜年了啦!
啊!這會兒我終于知道過新年要干些什么啦!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七
一轉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旦節,這個節日,提示了我們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新生活的誕生————迎接xx!但是,這個節日不僅示意新年的到來,還有一些習俗在這個節日。
你想一想,就理所當然的想出,吃的:湯圓、餃子等。對了我想起了昨天晚上我和姐姐包餃子的情景,既辛苦又愉悅。它,又被稱為“春節”。在古代,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而且,它們還寫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漸漸地,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這時,我不禁想起一句由晉代詩人辛蘭曾的《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边@個節日,還有一個傳說呢: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的一天,才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你看,這個節日是不是很喜慶?而且,元旦節過不久,就到了除夕節,這也是個好日子。最后,祝大家元旦快樂!
元旦節習俗(專業18篇)篇十八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xx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后來歷朝歷代雖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歷》為藍本,以夏歷的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于萌芽階段。此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采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后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蕩后,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短鯕v》推行后,歷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顒颖阒饾u統一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新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游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游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游城隍廟……各地游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歷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元旦起源。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庇浭鲈c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解放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后,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