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書籍的理解和感想,是對自己內心的思考和表達。這里有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提升大家的寫作水平。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一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現呢!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二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啊!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三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
關于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的結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過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講有權力的或者將有權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四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五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六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七
到最后竟然發現,自己是個懷疑主義者,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加繆說這個世界是荒誕的,人們在其中只是“擔當荒誕”。如果不愿和這個荒誕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或者,重新尋找世界的意義和價值,重新確立信仰與信念,以抵抗和改變這個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質。在你存在前,它已經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還將繼續存在。這樣的世界,不可能主動賦予人以意義和價值,只能靠人自己尋覓。
喜歡蘇東坡的這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一直認為,那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便是人類賦予這個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在雪化前找到了那個偶然留下的指爪,也許我就能按圖索驥,找到我要的信仰和信念。
當一個人要尋找這些東西時,他不可能背棄他所處的國家和民族的哲學思想文化傳統,他必須從中尋求幫助,尋求答案。回溯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與文化傳統,儒家的思想“忠君愛國”,殺身成“仁”,君和國是最終信仰寄托所在嗎?如果是,屈原就不會投江而亡了。“仁”是嗎?可能是吧,但這個仁太難取了,為了堅持信仰就要舍棄生命,這個不是我想要的。道家呢?道家講究“無明”,它根本就不提倡人們去辨明世間真理。如果我追隨道家,我就無需向這個世界索求意義和價值了。釋家已出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說來我的一切追尋,只是庸人自擾。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八
初讀《逍遙游》,感受到鵬的“肆意”——“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氣,體積大、目標也遠,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飛翔的過程中其他鳥兒碰到的困難,像閃電、強風,對它來說不足一提;當它俯視大地時,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許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海總想勾勒鵬的畫面,鵬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內心所思考的問題肯定和其他動物甚至人類不一樣。
鳩之小。
在《逍遙游》中和鵬不同的是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有了前者鵬的對比,蜩與學鳩顯得渺小、目光短淺。
鵬與鳩。
莊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讀文字都發生著一次變化。他極力描述著鵬的磅礴,又提到鳩的渺小,讓人無比羨慕鵬,但轉眼間提到“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虛無。
比較永遠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積,用稱重器量的是重量,當我們被莊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間時,無意間進行了比較。故在《莊子的現代解讀》中,提到這一句:“心知執著人物的才性氣性,也執著人間的名利權勢,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別與比較,此成為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較常常給人們帶來困苦,但其實無需困苦,不用比較。此為“逍”,消解心知的執著與分別。
逍遙。
逍遙應該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在執著和比較之外,那更為廣闊的天地,我認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懷揣著人性中最純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鵬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之中。
電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當遇到沖突與困難的時候,他都會選擇成全他人,憑借著自己的善意舍棄另外的東西。最后當他面臨困難時,天使、身邊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過了難關。人性中的善意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帶著他走向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義能讓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動著抉擇,推動著周遭的變化,人生也就因此變得廣闊。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九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
看完這篇文章,我就覺得,《逍遙游》是一篇神文,并且像這樣的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
我們首先驚訝于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里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作者為什么要創造一個如此巨大的藝術形象呢?首先,莊子是一個大思想家,這樣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賞的。
其次,創造大的形象,也是為了與小的形象進行對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鯤鵬,還有冥靈、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鳩、朝菌、蟪蛄、斥,這一大一小形成的對比是十分鮮明的。那么,莊子是在褒大貶小嗎?不是。那么莊子為什么要進行大小的對比呢?這樣的對比和下文的宋榮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關系呢?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所在。
作者寫完大小的對比后,接著寫了“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者不過就是數仞間跳躍自得自滿的小鳥,受到宋榮子的嘲笑。為什么?因為宋榮子不受外界輿論的束縛,懂得“內外”與“榮辱”的界限。然而,莊子對他仍然存有遺憾,“猶有未樹也”,就是說,宋榮子沒有達到莊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風而行,而且輕巧美妙,但他仍然達不到莊子的理想境界,因為列子“有所待”,沒有風,他就無法飛,靠的是外部條件。莊子的理想境界是“無所待”,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不依靠任何外物,達到絕對自由,這才是莊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們明白莊子對比的意圖了:大對于小,是相對自由的;宋榮子無視毀譽,較之“征一國者”相對自由;列子御風而行,免受行走之勞,較之于徒步者,是相對自由。但所有這些,都達不到莊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為他們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種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
魯迅先生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鵬在文中固然有論證自然萬物皆有待的作用,但它的意蘊遠不止此。我們且來看看莊周對鵬的描述:“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此鳥絕非一般,它由不知其幾千里的大鯤轉化而成;飛行時卷起三千里浪花,在刮起龍卷風時騰空直上數萬里云霄,遮天蔽日,聲勢浩大,這是何等雄偉的景象啊!蜩與學鳩認為大鵬徙于南冥完全沒有必要飛上九萬里高空,面對蜩與學鳩的嘲笑,清高孤傲的莊子不屑一顧,在莊子看來它是大智者,這兩個小東西知道什么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在莊子的眼中,大鵬有高遠的理想,它威武壯美,可見莊周先生對大鵬這一形象寄予了深情厚愛。
逍遙游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現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因此,文中的寓言及寓言中的形象僅僅是作者言志與抒情的符號,鵬的形象交織了莊周的清高孤傲,理想的高遠與現實的無奈,既自豪又悲哀的復雜的矛盾心態,意蘊豐富。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一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二
聽說《拯救與逍遙》在八十年代末橫空出世的時候,年輕的劉小楓令人刮目相對,此書更是令不論贊同或反對該書觀點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書在精神上帶給人們的震撼。劉小楓出完此書不久就去巴塞爾大學讀神學,并且不同間出版社對此書的再版。但禁不住讀者的呼聲,劉終于還是重新修訂之后,帶給讀者一本新的《拯救與逍遙》。不過具說內在的根本思想沒有改變,而是去除了一些不成熟的話語,加進一些新的思考。而我讀的正是新版的《拯救與逍遙》。
僅僅是修訂版前言一本,就讓人感覺到劉小楓所走過的人生歷程是多么豐富多彩,多么與眾不同。劉高中就接觸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響深入于俄國和歐洲的古典小說中思考人生。而他所講的這一句話更是令人驚嘆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銳、海德格爾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讓我感動、維特根斯坦給我明晰。忘記我剛看這句話時是只知道有個海德格爾,或者最多加上維特根斯坦,而且還僅僅是聽過名字,根本搞不懂他們是干嘛的。等到更深入的看這本書時,接觸到了更多從沒見過的人物,如荷爾德林、卡夫卡、加繆、薩特等,更加驚嘆他的淵博學識、博覽群書,并且視角獨特。當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術語,令毫無人文基礎的我看得異常吃力,常常囫圇吞棗,不知所云,思想混亂。甚至有時感覺自己越來越無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觀念受到了沖擊,但具體是什么卻又說不上來,也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因此得出來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書中作者所要表達的,只能自娛自樂一番。
引言作為價值現象學的精神沖突(簡單講述了東西方在精神品質上的差異就是拯救與逍遙)。
緒論詩人自殺的意義(講述了詩人在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時,尋找不到而絕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殺的道路)。
一“天問”與超驗之問(講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歷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現實的沖擊,因而質疑上天。但屈原沒有一個超驗的神圣上帝可以給他答復,他的提問仍然停留在現世而不是超驗之問)。
二適性得意與精神分裂(比較了中西方詩人在面對絕望的環境時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中國詩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殺,而且走向陶淵明和蘇軾式的逍遙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時回歸田園,或自怡自樂。直到近代王國維在受到西方叔本華悲觀思想,才又看見中國詩人的自殺。而在西方詩人那里,自殺、發瘋似乎已見怪不怪。在啟蒙運動之后人性復蘇,人本主義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拋棄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時,詩人們發現不知要如何來面對人性中的惡,現世中的惡、苦難與虛無,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詩人們只能走向絕望的道路)。
三走出劫難的世界與返回惡的深淵(比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愛去對抗惡及曹雪芹以情抗惡的不同結局。當西方的理性復蘇后,人們企圖以歷史理性主義來解釋終極意義與價值。但是歷史理性主義無法解決個人痛苦的問題,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陀斯妥耶夫斯基主張愛非常無法消除惡,但仍要與惡抗爭,以愛抗惡,返回惡的深淵。而曹雪芹以情為新人進入到石頭的世界,卻最終遭遇失敗,不得已只能走出劫難的世界。)。
四希望中的絕望與絕望中的希望(介紹了經證明而得來的本體論、宇宙論的上帝所面臨的危機,因為這個上帝無力解釋自然法則下存在的惡。并且令人看到以卡拉馬佐夫中主人公伊凡所提出的“小孩子的眼淚”對本體論乃至圣經中的上帝、原罪論的質疑。)憑什么無辜的孩子要遭遇如此的不幸?上帝永恒的計劃就可以犧牲無辜的孩子嗎?對這樣的質疑和詰難,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似乎也無可奈何。他無力證明上帝的存在,只能以“如果上帝不存在”這樣的命題,令人看到沒有上帝存在的世界的虛無及荒誕。在充滿苦難和惡的世界上,在充滿絕望的思想里,絕有基督神圣受苦的愛能給人于希望。作者以魯迅的思想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做了對比。闡述了魯迅的思想本質是以惡抗惡,借助惡的力量來達到維持生命自然力的更新。以惡抗惡最終只會走向沒有路口的道路,在希望中走向了絕望。)。
五擔當荒誕的歡樂與背負十字架的苦行(本章脫離中西方對比的途徑,詳細闡述了現代西方的虛無主義,荒誕主義的思想,并對此予以批判。作者以基督思想的立場認為只能以基督的受苦與神圣的愛,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經歷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時茅塞盾開,有時一知半解,有時深受沖擊,有時感動不已。簡單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首先想到的是尋找人生終極意義的必要。作者通過緒論中詩人的自殺的描述令人看到那些常常思考自己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詩人。盡管許多人走上了不歸路,但起碼他們在思考、尋找、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不幸的是他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終極意義。可惜如今的無神論、進化論、唯物主義的思想,使很大一部分國人走向了實質意義上的虛無和荒誕。虛無和荒誕帶來的就是人生是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沒有真正的上帝,沒有絕對的道德和善良。為此許多人干脆不再理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是走向了“今遭有酒今遭醉”,走向了利己損人主義,走向了及時行樂,瀟灑過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是對儒釋道比以前多了一些了解,并且看到了儒釋道在現實中的局限性,僅管書中的觀點可能不夠全面,而我個人的理解更是膚淺。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對惡的反應上。儒家走的是歷史王道的路線,也相當于歷史理性主義。在歷世歷朝的歷程中,一切以君王政治為基礎,人就是為了國家服務,為了君王服務。而對于現實中出現的惡與苦難,也只能為歷史王道的傳大讓路。佛家主要以萬事皆空為念,參禪打坐,涅盤重生,清凈的佛門以外,苦難、眼淚都不能全然顧及了。道家的逍遙思想也是如此。就算你躲在桃花源里怡然自得,無欲無求,但世界上的苦難依然存在,這樣的舉動只能像躲在沙子里面的駝鳥,無視存在的問題。佛教以前給我的印象很不好,但發現其實印度佛教的精神還是不錯的,悲天憐人,救苦救難。只是發展成中國的禪宗卻講究隨性,處處為佛,“平常心是道”。大慈悲行動變成了由人的“本來面目”取代,宗教價值被大大削除了。
第三,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當理性得到了完全的、甚至超越的解放之后,神圣的上帝便被人放置在一邊了。當理性完全取代了上帝,人類自己便變身成為上帝。《罪與罰》中拉斯科爾尼科夫便是在理性邏輯的推理下殺害了無辜的放貸的老太婆。他的理性邏輯是:放債取代的老太婆是社會上的寄生蟲,對社會毫無價值可言。而他可能是拿破侖式的人物,拿破侖可以在千萬人的血泊中建立自己的功勛地位,并且被人稱為英雄。他的理性將無用的人定義為虱子,他殺害老太婆只是捏死一只無用的虱子,并她的錢用來造福人類,使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他的理性似乎是正確的,但他其實無權將別人的生命放到自己的邏輯計算之中。理性取代上帝之后,人們便以理性為武器,互相攻擊,正義常常只是理性用來殺人的借口。
《卡拉馬佐夫》中伊凡的詰問非常有力度。“我不愿接受最高的和諧,這種和諧的價值還抵不上一個受苦孩子的眼淚……所以抵不上,就因為他的眼淚無法補償。……和諧被估價得太高了,我了不起這樣多的錢來購買入場券……”。
但是伊凡所質疑的只能是理性的上帝,本論論的上帝,他將這個上帝和圣經中的上帝替換了。雖然這個質疑對我的沖擊也很大,我一度也無法理解苦難的意義,就算現在也無法完全理解。為什么約伯受苦使他的孩子們都死掉了?就算最后約伯得到更大的報償,但那么他的孩子們的犧牲誰來承擔呢?還有許許多多無辜的人們的眼淚和痛苦,誰來給他們安慰呢?確實很難想明白的問題。陀斯妥耶夫斯基自己也很為難。他筆下的伊凡似乎無法戰勝,以至于《卡拉馬佐夫》的另一主人公――伊凡的弟弟阿廖沙――面對這樣的詰問也無可奈何。但陀氏讓我們回到基督的愛里面尋找答案。那就是雖然無法解釋苦難,但只要看到神圣的上帝親自進入時空之中,以無罪圣潔的身軀被釘在十字架上,親身經歷世人的苦難,那么似乎能讓人得到安慰和盼望。上帝創造了世界,給人以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經人的濫用產生了惡,產生了苦難。上帝無法消除世上的苦難,因此他親自經歷苦難,用神圣受苦的愛來與無辜的人們一同面對苦難。
以惡抗惡是沒有出路的,虛無與荒誕更是沒有意義和價值,唯有以愛抗惡,以基督受苦的愛去面對惡。這讓我想起了《火影忍者》中的一幕:佩恩為了消除戰爭的痛苦,不惜以暴制暴,以痛苦壓制痛苦。他的觀點是世人都是充滿仇恨的,都是弱肉強食的,唯有以更加強大的力量來壓制仇恨,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這是典型的以惡抗惡的思想,是佩恩的理性所思考得來的。但他同樣忽略了個人生命的犧牲并不是他可以決定的,他無權制造痛苦,雖然他的目標是要壓制痛苦。當佩恩問鳴人如何面對仇恨時,鳴人說他會努力的忘記仇恨,努力的以犧牲的精神,去面對仇恨。這個觀點和以基督受苦的精神去面對惡的思想很接近。
似乎對一本書的感想和評價往往要提出批判的意見。但如果一個水平及其低下的讀者去看一本泰斗級的作者的書時,心想還是以學習和吸收為主。網上似乎很多人說劉小楓的思想混亂,邏輯能力一般。我不知道是因為這個原因使書中很多章節令人看了摸不著邊,沒有很好的銜接上,不過可能還是由于我閱讀能力低下,沒有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不過如果每節能加個小標題就好了,那樣看下去就會輕松很多。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我無知。或許看書的過程常常也如這一句話所體現的,看完一本書發現自己有更多的問題,更多的“不知道”,更多的迷茫。不管如何,人應當低下理性高昂的頭,離開獨自逍遙的自我,放棄虛無和荒誕的思想。基督徒同樣也不能只單單的將自己圈在教會的范圍之內,而是要更多的思想世界的惡和苦難,效法基督的悲天憫人,效法基督的降卑受苦,以更多的愛心、關懷、同情、憐憫、幫助,進入到社會中去,以愛抗惡。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三
他負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雖有些衰老,卻并非一派衰敗。頜下蓄兩三長須,長發作髻,已見稀疏銀絲。雙目炯炯,依稀見得眉目舒朗,似是遠望天邊。一身灰黃長衫,清風盈袖,袍子獵獵作響。宛若無拘無束之游龍,逍遙灑脫于天地之間。
遠方像是有一只極大的魚兒,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騰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鳥兒,翅膀巨大,好像一揮舞就可使天地異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繼續看,卻找不到它的蹤影了。老者扯開嘴角笑了笑,眉間的皺紋舒展開來,雙目又帶上流溢的光彩。他四處翻找,展紙提筆。——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逆】。
你是否聽過別人對你努力的譏笑?是否也惡毒的如此這般的嘲諷過他人?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廣,你是否有資格去做這個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譏諷的決定?
我有,因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勝過他人。我曾經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選擇了不被多數人看好的學校,我也曾被人義正言辭的數落過。“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感受?”這些話,我都聽多了。
后來我知道了鵬。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與學鳩一樣的人,他們或叉著腰或雙臂交叉環繞在胸前,站在那看著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話,向你投來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無論你怎么辦他們也不會改的話,不如就放過吧。就像鵬一樣,背負青天,翅下有風,傲然自立,飛入云巔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驚嘆。
不入流的始終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終都不入,何必為其心煩意亂。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轉】。
我自小就不是個省事的主兒,總好像是不一樣。小時候曾試過把上好的飯菜喂給自家的大黃狗,面對母親的責罵只能低下頭悄悄的笑;每當夜色降臨,小院里的小孩子們總會乖乖的坐在電視機前——那個發著亮發著光的正方體——等待動畫片的準時放映。而我卻總是拖出一張涼椅,端端正正的擺在門口的槐樹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還喜歡一個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過家鄉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們都畏畏縮縮,直喚著要大人抱,而我卻一個人自得其樂的快步跑著,看那山山紅葉飛。
長大之后,忽的變得些許叛逆。我總是忤逆老師和家人的命令,總是不屑于遵守規矩。仿佛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刺猬。只留渾身的刺以面對人們。
后來才明白,許多許多的想法不過都出自愛。
我討厭聒噪,也討厭別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遙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親坐火車一路北上,車廂中的另兩個人像是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吵得我腦仁發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無理由吵鬧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當一條新政策出來,總有那么些不和諧卻又沒有道理的聲音出現;當某位明星發生了什么事,總有些人喜歡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他。世界在飛速發展,可是人們的思想卻不一定飛速發展。不請自來的喧囂,才是真正的不禮貌。
我不敢說我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畢竟“天之蒼蒼,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頭來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覺都會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來云去,看天色蒼茫,看我的遠方。我們總會天真的以為眼見為實,可有時眼見的還不如耳聽的。
我見過外表美麗的女孩,明眸皓齒唇紅齒白,打扮十分入時,嬌小的身軀挽著男友的手,吐出的卻是不堪入耳的臟話,一串一串的話語圈成一團團烏云,圍繞在女孩身邊,使女孩的光鮮亮麗黯淡了幾分。
我見過外表丑陋的老人,身體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樹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凈的,東一塊補丁西一個破洞,卻一步一步彎下腰來拾起地上的垃圾,臉上依舊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簡單,而世間萬物亦然。我不能說我完全地遵守著這個世界的秩序,但我在盡力,也在維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們第一眼所見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謂“眼見不為實,耳聽不為虛”。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豈是單單靠這一雙眼?我的雙眼看到的永遠只是她的雙眼能夠看到的內容,若要撇清浮華虛祿,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獨善其身,用心便好。
【結】。
我渴望逍遙,可我也希望人們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遙,使世界逍遙。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四
莊周筆下的《逍遙游》,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向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只能成為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遙游》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并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為,有時行為服從了,思想卻不會妥協。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于行為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不清的古人為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于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為上的絕對自由,在現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的行為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為這是違法行為,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于大動亂中,生靈涂炭。而現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向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天地任我行”吧!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五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偉,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以至臻于“無己”(順應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蜩與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實世界種種物質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宋榮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列子順應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養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六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蘆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七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八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歷的風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變為敢于直面人生,輕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十九
重新翻劉小楓《拯救與逍遙》,昔日讀此書的激動已經不再,留下的是一種激情的灰燼。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澤厚浮華文風的影響,劉小楓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滿了古今中外的廣征博引,深刻的主題被駁雜的引用所遮掩。
不過說回來,八十年代還是給青年學者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必思考寫作格式要求,而是盡力進行思想表達。這種順暢的表達,讓很多問題真正能夠浮現到歷史舞臺。劉小楓這部《拯救與逍遙》就是在對自我批判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現代性批判問題。在讀《詩化哲學》的時候,就能看到劉小楓通過梳理浪漫主義哲學對于現代性所展開的批判,這個立場有別于八十年代啟蒙哲學的氛圍。
在《拯救與逍遙》中,劉小楓在深入西方思想傳統的同時,揚棄了浪漫主義哲學立場。劉小楓在展開對中國浪漫主義傳統批判之前,首先樹立了一個傳統靶子――儒家傳統。將儒家傳統視作世俗哲學,并對其進行人性論的批判,這自然就是浪漫主義敘事的開端。當然,這種中國思想的敘事,是通過一個引言,即詩人與死亡展開的。
在《詩化哲學》中,劉小楓提出了二十世紀是殘酷的世紀,是詩人自殺最多的時代,也是人性敗壞的時代。那么,背后就有一個隱含的假設,即現代性扼殺人的靈性,詩人不得不選擇死亡。這個命題,讓劉小楓找到了中國思想的敘事起點。屈原死于政治與儒家倫理的彷徨,是浪漫對于政治現實的否定,或者人性對于的反問?詩歌傳統確實存在浪漫主義傾向,劉小楓將其作為對于現實政治的否定,則未免過分用拔高中國詩歌傳統的嫌疑,或者用德國浪漫主義置換了中國詩歌傳統中的浪漫因素。當然,劉小楓這種置換是隱藏在其敘事之中,這種通過浪漫主義對現實政治的批判,其實與德國浪漫主義對于現代性的拒絕,是同一種思維的產物。
當然,這種浪漫主義被追溯為屈原天問、莊禪的逃逸、曹雪芹的紅樓說夢,魯迅的冷眼觀世,總之又是粗線條地將中國浪漫主義拉了出來。但是,劉小楓并未如《詩化哲學》停止于此,而是將中國浪漫主義與西方神學加以對比。這種對比,應該是類似于釜底抽薪。本來以為劉小楓不過是做了一個中國版的《詩化哲學》,結果卻是通過神學對浪漫主義的否定。這讓八十年代美學熱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或者劉小楓所說的“四五”一代人驚愕不已。
我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現了劉小楓并非是簡單追求神學,而是回到了《詩化哲學》中存在性的追問,在有限與無限的追問之中,他開始了個體與上帝之思。人終免不了一死,哪怕是詩人或者藝術,都會因為時間而腐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不朽?存在主義只是暗示了存在,并沒有真正回答。劉小楓的追問,必將回到上帝的永恒。上帝的救贖,讓劉小楓找到了新的超越維度,超越理性(儒家)的世俗,超越詩化哲學的永恒,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不朽,人只有認知上帝,才能與上帝永恒。這種追問,導致他對于中國浪漫主義或者德國浪漫主義的否定,在自我否定中,他走向了神學。
有些人曾經說劉小楓是二道販子,不斷跳槽者,卻不曾被他這種存在主義的追問所困擾。究竟在我們當下的親在后,是否存在永恒的不朽,這才是他不斷追求的真理所在。就像下一本書《走向十字架的真理》所暗示,他是一個不斷追求真理的存在。在不斷追求過程中,他揀盡寒枝不肯棲!
2023年拯救與逍遙讀后感范文(20篇)篇二十
經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匯集。
這,便是戰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何等淡然。正如南朝詩人柳惲就曾在他的《詠薔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