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是指針對幼兒園大班(五歲)學生制定的一套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旨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以下是一些較為完整且可操作性強的大班教案范本,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一
活動目標:
1.感知、理解詩歌,學習用輕柔、優美的聲音朗誦詩歌。
2.嘗試根據詩歌的結構進行仿編,表現詩歌美好的意境。
活動準備:
1.布娃娃和搖籃各一個。
2.音樂《搖籃曲》。
3.圖片:藍天、星星、大海、小魚、花園。
活動過程:
1.師幼共同欣賞《搖籃曲》,引出活動。
教師播放《搖籃曲》音樂,引導幼兒感受《搖籃曲》優美、溫馨的意境。
師:聽了這首樂曲,你想做什么?
教師出示小搖籃,并請一位幼兒上來搖搖籃,鼓勵其他幼兒用自己的手臂當搖籃,隨著音樂搖娃娃睡覺。
師:小床是搖籃,搖著布娃娃,小床輕輕推,布娃娃睡著了。下面老師給大家朗誦一首詩歌《搖籃》。
2.引導幼兒學習詩歌《搖籃》。
師:詩歌里有哪些搖籃?搖籃里有哪些小寶寶?
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相應的圖片,并鼓勵幼兒和自己一起朗誦詩歌。
3.教師提問,幫助幼兒感知、理解詩歌內容。
師:為什么說藍天是搖籃?
為什么說大海是搖籃?
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完整朗誦詩歌《搖籃》。
4.啟發幼兒根據詩歌的結構進行仿編。
師:在藍天這個大搖籃里,除了搖著星寶寶,還搖著誰呢?
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在圖片旁邊添畫相應的內容,然后帶領幼兒根據詩歌原有的結構,仿編詩歌的第一段。
同樣的方式引導幼兒仿編每二段、第三段。
師帶領幼兒完整地朗誦仿編的詩歌。
5、配樂朗誦詩歌《搖籃》。
再次播放《搖籃曲》音樂,教師指著黑板上的圖,引導幼兒隨音樂完整地朗誦原文和仿編的詩歌。
活動反思:
表達出來,既能讓人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又極富畫面感,讓人浮想聯翩,整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愛意,是一篇有較高文學價值的幼兒作品。
2、本次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賞感受;第二部分是學習理解;第三部分是嘗試創編。重點是理解,難點是創編。為了能讓幼兒充分感受詩歌優美、溫馨的意境,我采用了兩個手段,先是讓幼兒聽《搖籃曲》,讓幼兒在音樂中體味。其次是適當的體驗,我讓幼兒用自己的手擘來當搖籃,跟隨音樂來搖晃,體驗媽媽哄寶寶入睡的溫馨。在此基礎上,利用直觀的畫面和針對性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最后又通過先部分后整體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創編詩歌,這樣破解了難點,同時也達成了目標。整個活動中,我還將詩歌朗誦貫穿始終,每一部分都能聽到詩歌,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潛移默化中將溫馨的意境傳遞給了幼兒。
3、從幼兒參與程度來年,整節活動幼兒的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參與點也比較多,特別是在創編部分,大家聯想的比較豐富,創編的詩歌也有好幾個版本,可以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二
1、理解故事情節,猜想、講述紅帽子的多種用途。
2、樂意幫助朋友,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3、感知故事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4、發展,培養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1、課件《紅色的鳥窩》、故事。
2、蜂、蝴蝶、鼴鼠、貓、兔、山雀頭飾、紅帽子。
1、提問引出話題。
教師:如果你有一件心愛的玩具,大家都喜歡,想借來玩一玩,你會怎么辦?
2、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有一個叫丹丹的小朋友她有一頂漂亮的紅帽子,但別人向她借的時候,她會怎么不能做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故事。
(1)傾聽故事。
教師:哪些動物向丹丹借了紅帽子?他們用紅帽子來干什么?
(2)邊看課件,邊欣賞故事。
教師:蜜蜂和蝴蝶用紅帽子干什么?
鼴鼠用紅帽子干什么?
貓用紅帽子干什么?
兔子用紅帽子干什么?
山雀用紅帽子干什么?
丹丹將帽子借給別人,心情怎樣?為什么?
3、表演故事。
(1)自愿結伴,分配角色,選擇頭飾。
(2)合作表演故事。
4、創編故事。
教師:還有誰會向丹丹借紅帽子?他們用紅帽子來干什么?
(1)四人一組想一想、編一編,講一講。
(2)每組選一個代表將編好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附故事:紅色的鳥窩。
丹丹去散步,蜜蜂和蝴蝶圍著丹丹跳起了舞,她們有禮貌地問:“能把你的紅帽子借給我們開舞會嗎?”
丹丹想了想,說:“好吧。不過,你們要記得還喔!”
蜜蜂和蝴蝶在紅帽子里!“嚶嚶嗡嗡”唱啊跳啊,大家都說:“多好的紅帽子舞臺呀!”它們把紅帽子還給了丹丹,道了一聲又一聲“謝謝”。
丹丹去散步,鼴鼠爸爸問:“能把你的紅帽子借給我們去野營嗎?”丹丹想了想,說:“好吧。不過,你要記得還喔!”
這天晚上,鼴鼠一家在紅帽子帳篷里美美地睡了一覺。
第二天,鼴鼠爸爸把紅帽子還給了丹丹,并送給她一塊櫻桃蛋糕。
貓先生爬上高高的樹頂,“呼”地一跳,紅帽子降落傘就飄飄忽忽落下來。他跳了一次一次,快樂極了!
后來,貓先生把紅帽子還給了丹丹,并送給她兩片漂亮的樹葉。
丹丹去散步,兔子小姐問:“今天的風真不錯,能把你的紅帽子借給我當風箏嗎?”丹丹想了想,說:“好吧。不過……我想跟你一起玩。”
于是,兔子小姐和丹丹在紅帽子上系上一條長長的線,頂著風跑起來。
哎呀,紅帽子風箏卡在樹枝上了!丹丹爬到樹上去拿紅帽子,里面忽然探出一個毛茸茸的腦袋——原來,是山雀媽媽呀!山雀媽媽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的寶寶快要出生了,我來不及造房子,先借你的帽子用一下好嗎?不過,我一定會還給你的。”
丹丹說:“不用啦,送給你和你的寶寶吧!”
從此,森林里就有了一只紅色的鳥窩。
今天,我上了一節語言活動《鳥窩》,活動目標是讓幼兒初步理解故事情節,感受老奶奶和老爺爺對小鳥的熱愛,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活動采用邊聽邊理解,邊提問探究的方式,從而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對小鳥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故事《鳥窩》,它以巧妙的構思,溫暖、關愛的基調深深吸引著幼兒。于是我借助圖片及幼兒用書設計了此次活動。我遵從簡單、真實、自然、有效的教學原則,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分析幼兒學什么,怎么學。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三
通過相應的幼兒教育能夠提高幼兒語言教學的實效性,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有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與幼兒的共同參與。下面是有大班語言。
教案。
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活動目標:
1、嘗試說出自己贈送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2、愿意用大方真誠的方式向朋友表示新年的祝福。活動難點:出自己贈送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難點剖析:
不少幼兒已經懂得同伴的互愛、尊重和交往,但對于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卻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此活動就是想通過贈送禮物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嘗試說出自己贈送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幼兒自帶準備送給朋友的禮物。
活動流程:
一、講述自己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
1、幼兒說說自己帶的禮物中表達的“心意”是什么?
2、引導并幫助幼兒將自己的心意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3、請幼兒和教師一起評選最有心意的禮物。
二、學習圍繞主題說一段話“我有話要對你說”。
送禮物的時候,我們有什么話想說?
三、討論贈送禮物的方式。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形式比較多,因此活動中第一環節我通過提問來激發幼兒制作禮物的愿望,并讓幼兒一起討論制作禮物的方法和材料,幼兒在討論過程中積極性很高,能踴躍發表自己想制作禮物的方法和材料,有了第一環節的討論,所以在制作禮物的過程中幼兒既能開動腦筋又能比較認真地完成作業。在整個活動中我時時體現以幼兒為中心,引導他們去充分發揮想象,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幼兒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活動中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活動,認真地進行制作,幼兒制作的禮物形式比較多,對于交代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做到,每個幼兒都很快完成了一幅作品,有些幼兒想象很豐富,還給畫面裝飾、美化。
1.營造童話意境。
激發學習欲望。
這個故事展開教學,從小馬練本領、小馬接受任務遇到大河、小馬想方法過河、到歡慶過河都是在這個情境中進行的,使學生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參與學習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融為一個整體。
2.挖掘生命內涵。
放飛學生心靈。
兒童的靈性也就是學生的天性,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世界。兒童天生具有創造力,就看你教師有沒有給他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砝碼。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時,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我想,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學生一定會非常喜歡,因為這是他們的自己的方法,這是他們合作的成果,這是他們創造的結晶。
3.巧設學習障礙。
練就生活本領。
平淡無奇固然可使學生學的輕松,但往往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本課根據幼兒特點,巧妙設置了學習的障礙,使學生在新需要與舊水平之間產生沖突,從而更好地學習。因此,在課一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那匹小馬,你能過河嗎?這個問題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他們會利用以有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去實踐,甚至會將問題放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這樣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練就生活的本領。
我組織了一次教學觀摩活動,我在工作允許的時間內,盡量前往學習,各位老師的教師的教學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在聽課過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欠缺。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這種學習的機會,感受并吸納各位教師的長處。針對自己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所思所想與不足之處在此做一總結。
現在我來談談我這節課吧。這節課我選擇的是,這節課目標要求(1)是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2)是讓他們學說話。我在設計這次活動時將目標的第二條改為讓幼兒為書中的圖畫注入語言。這條我也想到會有些難度,但我認為幼兒的思維正是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我應該在這方面做些嘗試,我很喜歡有些教師上課的活躍氣氛與動靜交替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兩次游戲,第一次的拍手游戲作為引出,最后的跳躍的動作為結束,開始由于緊張差點忘了臺詞,中間愣了幾秒鐘。接下來的過程我運用了教材中的圖畫為第一個環節,教師來說話,然后再請幼兒來說話。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了一個大的毛病,幼兒都跟著我的話在說,,可以說我先出示的圖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幼兒的思維,如果有下一次,我會先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先去想去說,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去塞給他們。另外,我上的是一節語言課應以說為主,而我的目的也正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思維想象,所以我給幼兒許多的圖畫,請他們去想去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流,然后說給同伴聽。
請幼兒為他們的圖畫賦予語言時,幼兒很多都回答都是一樣的。造成幼兒的這種回答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的引導語用的不準確,用的不夠到位;另一個是幼兒沒有或很少有這方面的訓練想象游戲,經過再三的努力,終于我聽到不一樣的說話了,雖然很簡單也很重復,但是終于開口了,在我假模假樣的掏禮物給他們時,很多幼兒說:“什么也沒有”我的目的是希望給幼兒一個假象的空間,可是由于自己的語言包括自己的形體語言表現的都不到位,導致的結果是讓我自己感到像是中的那個騙子。這節課雖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總的來講也是我的真實水平,在評課時能聽到說我上的還不錯,我真的已經很高興了。
這次活動讓我真的收獲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讓我學習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讓我在自己的語言課上嘗試了一下自己的方式,從中我也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另外我有了一個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盡量去做好,不要想結果,只有你放開了,孩子才會無拘無束。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四
1、欣賞古詩《游子吟》,并能隨音樂誦讀表演。
2、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欣賞古詩《游子吟》,并能隨音樂誦讀表演。
幼兒用書《游子吟》、錄音磁帶配樂古詩《游子吟》,視頻韻律操《游子吟》。
2、教師播發錄音磁帶配樂古詩《游子吟》,連續播發兩遍。
幼兒一邊聽教師播放古詩《游子吟》,一邊翻閱幼兒用書《游子吟》。
3、討論。
教師:這首詩好聽嗎?書上的這幅畫已表達出了這首詩的意思,請你們想一想,這首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幼兒講自己看到的圖畫)。
1、教師給幼兒解釋欣賞古詩《游子吟》的意思。
2、讓幼兒再聽一遍古詩《游子吟》的錄音。
4、請幼兒說一說父母做的一些關愛自己的事情。
5、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愛父母,引導幼兒懂得感恩。
1、教師播發事前準備好的視頻韻律操《游子吟》,和幼兒一起學唱表演,教師指導。
2、請部分學得好的幼兒嘗試上臺表演。
附錄。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比較成功,也很欣慰,并有所收獲和思考:
1、課前準備全面、充分是上好課的必備環節。以前我的目標意識不強,上課時針對性也不強,加上教學方法平淡無奇,很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所以備課時目標要具體明確,切合實際,采用幼兒感興趣、易于接受方式方法,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2、這節課中幼兒最大的興趣點是隨著視頻邊唱邊做韻律操,真是學得有模有樣!是呀,幼兒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在唱唱跳跳中認識事物,這也是音樂能讓人快樂、使人情感和氣質得到熏陶的最大特點。
3、教師的語言很重要,既要富于童趣,又要具體、生動、活潑,低齡化,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起幼兒的求知欲。
4、課堂常規很重要,這是我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這次課中由于我采用聽錄音、學做韻律操等形式,吸引幼兒注意力,次序才不顯太混亂。所以今后要加強課堂常規訓練。
5、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我今后的目標是加強研讀有關一線教師實踐經驗的書籍,加強提高普通話水平。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五
1、知道天冷了要保護好自己的雙手。
2、能掌握正確使用剪刀的方法。
3、能大膽地設計手套的圖案,體現出圖案帶來的美感。
1、每人一張白色的信封。
2、用信封制作出的手套幾幅。
3、油畫棒、小剪刀每人一套。
1、引導制作手套的興趣。
(1)做手指游戲。(小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來做一個手指游戲,請小朋友和老師一樣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做。大拇指是爸爸,爸爸開汽車,嘀嘀嘀。爸爸旁邊是媽媽,媽媽洗衣服,嘩嘩嘩。個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籃球,嘭嘭嘭。哥哥旁邊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啦啦啦。小小手指就是我,我在敲鑼鼓,咚咚咚。)。
(2)小朋友看看這是什么?(手套)那小朋友猜一猜這漂亮的手套是用什么做出來的呢?(信封)那這些手套是怎么做出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信封來做出漂亮的手套。
2、明確制作方法。
(1)明確剪刀所剪的地方,(信封一邊是封著的,可不可以把手伸進去呢?不可以,我們剪的時候要把開著口的地方對著自己,然后用勾線在信封的下邊畫上一個半圓形,半圓要畫在邊上,不可以畫在中間和上邊,要不然我們的拇指就出不來了,畫好以后我們用小剪刀把我們畫的半圓剪下來。
(2)小朋友看這幅白色的手套和這些用油畫棒畫出來的手套哪一幅漂亮?(油畫棒畫出的手套漂亮)小朋友們看老師做出來的手套是兩面都有漂亮的圖案,你可以先用勾線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魚、動物等,那么現在老師就給小朋友們發白色的信封,小朋友們可以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手套,等一會我們就可以戴著自己設計出的手套做游戲了。
3、幼兒作畫選擇自己喜歡的式樣,畫出自己的手套,老師重點指導幼兒使用剪刀,剪出手套中露出拇指的地方。
4、讓幼兒戴著自己設計出的手套做游戲。
充分體現了《綱要》中的“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我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再給予具體的幫助。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六
1.熟悉詩歌結構,學習仿編詩歌。
2.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3.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5.引導幼兒在詩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1.分別畫有白云,小鳥,蝴蝶,小魚,的圖片,幼兒人手一份。
2.以藍天,小河,樹林,花園的大背景圖一幅。
一、游戲《找家》激發幼兒興趣。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副漂亮的畫,小朋友想看看嗎?你在這幅圖看到了什么?用好聽的詞說,引發幼兒說出藍藍的的天空,清清的河水等。
二、幫助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家。
(1)師:哦,這幅畫真美啊!有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綠綠的草地,清清的河水,紅紅的花兒,快樂的幼兒園!
(2)其實這些美麗的地方還都是一個個的家呢,那么他們會是誰的家呢?
a.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
b.這些小家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依次出示白云、小魚、小鳥、蝴蝶、小草、小朋友的貼圖)。
三、學習并且有感情的朗誦整首詩歌。
師:“剛才我們說的連起來是一首很好聽的詩,小朋友一起聽一聽吧。”
(1)、教師有感情的朗誦整首詩歌,讓幼兒有個初步的概念。
(2)、讓幼兒接龍式的學習,老師說前面的`,幼兒說后面的,強化記憶。
(3)、老師和幼兒一起用完整的好聽的聲音朗誦詩歌,再一次讓孩子體會朗誦詩歌的意境美和節奏美。
四、出示嘗試題,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2.幼兒自由討論,教師指導。
3.幼兒自由發言,教師提升組合。
《家》這首詩歌語言樸實、淺顯易懂,易于為幼兒喜愛和接受。活動一開始我先出示圖,激發孩子的興趣并讓幼兒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要求:用好聽的次說說),這個環節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棒。接著請幼兒幫小動物找家,在幼兒幫動物找到家后,我說:“剛才我們說的連起來是一首好聽的詩歌呢。小朋友一起聽聽吧!”再完整的引導幼兒朗讀,教師幼兒上下接句讀等讓幼兒很快掌握了整首詩歌。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綠綠的草地是是小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陽的家,鉛筆盒是鉛筆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動中表達得并沒有這么完整,自己還不會總結詩句,孩子還不習慣句式的轉變,還需老師的提醒。總之,這堂課教學效果不錯,小朋友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七
活動目標:
聯系“盆”、“瓶”、“碰”的普通話發音,引發幼兒對繞口令的興趣。
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準備:
盆和玻璃瓶兩個,裝水的'瓷碗七只。
指導要點:
1、教幼兒練習時,先從單音節“盆”(pen)、“瓶”(ping)、“碰”(peng)入手,再由練習句子擴展到整首兒歌,由少到多,由慢到快地進行。
2、讓幼兒用筷子輕輕敲擊幾中盆和玻璃瓶,聆聽各種器皿發出的不同聲音,知道不同的物體敲出的聲音不同。
3、教師念繞口令,讓幼兒辨析哪些字的讀音很象“盆”、“瓶”、“碰”,練習幼兒的聽力。
4、由句子到整首兒歌練習繞口令,評比哪個小組哪個幼兒念的好。
教學反思:
在第一次上繞口令的時候,我認為這首繞口令很簡單。學習練習盆、瓶、碰的普通發音,并學會繞口令就行了。我只用了示范朗誦的方法教幼兒,在示范過程中,我用了緩慢的速度進行,一遍幼兒容易理解和聽清楚繞口令的含義。接著,我讓幼兒進行跟讀,可是我發現幼兒的發音不準,總是會記不住,或者是詞語混淆了。最后學了好就才學會,有些吃力。
小百科:盆與碗的本質區別在于,盆的邊緣比內壁要厚,而碗的邊緣較內壁要薄。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八
活動目標:
1、幼兒能根據畫面提示理解詩歌內容。
2、嘗試仿編詩歌,激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準備:
1、背景圖(有藍天,樹林,河水,草地,紅花)。
2、貼絨卡片:白云,小鳥,小羊,小魚,蝴蝶,小朋友等。
活動過程:
導課。
(導語)老師昨晚做了個夢,想和大家分享,想聽我講講嗎?我夢見來到了一個有藍天,樹林,河水,花朵,草地的地方,于是我把他畫了下來,還給它涂了漂亮的顏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授課。
一、學習詩歌。
1、出示背景圖,和幼兒一起觀察畫面:(圖上有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清清的河水,綠綠的草地,紅紅的花朵)。
3、一一出示貼絨圖片,讓幼兒送他們回家,并完整說出如;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師幼喊(小寶貝回家嘍)白云的家是哪里?(藍藍的天空)...
4、完整讀一遍詩歌,(過渡語)藍天,樹林說:我們家還有許多寶貝你能知道嗎?
二、仿編詩歌。
1、引導幼兒一一說出這些溫暖的家里還住著誰?
2、完整讀一遍仿編的詩歌,引導幼兒發現是個沒有名字,一起為詩歌起名。
結課。
教師小結:家是遮風擋雨的地方,家可以讓我們解除疲勞,家可以讓我們放松心情,因此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家,讓我們用行動來證明:不破壞財物,不亂扔垃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延伸:
帶幼兒撿周圍的垃圾,清潔周圍環境。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九
教學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將兒歌內容創編成小故事,并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謙讓、學會關心他人。
2、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為故事續編結尾。
3、幼兒可根據故事內容為故事請名字。
教學重點:
幼兒結合兒歌內容大膽的想象將其創編成故事。
教學難點:
續編故事結尾。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兔子手偶、螃蟹頭飾若干、幕布一個。
教學過程:
1、活動導入:配班教師運用小兔子手偶在幕布后為幼兒表演,激發幼兒的興趣。
2、主班教師與幼兒參與小兔子的活動,從而進行猜謎游戲引出本次課題——螃蟹。
3、討論分析:幫助幼兒了解螃蟹的特征。
提問:
(1)螃蟹是什么樣子,它有幾條腿?
(2)螃蟹走路是什么樣子的?
4、教師朗誦兒歌內容,請幼兒仔細傾聽兒歌。
5、幼兒運用自己的語言將兒歌創編成故事,從中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謙讓并學會關心他人。
6、續編部分:
(1)觀看多媒體圖片,當爸爸、媽媽、叔叔、娃娃在一起出現時,圖片停止,引導幼兒針對后面的內容進行續編。(提問:在這時,爸爸、媽媽、叔叔、娃娃會想到什么?引導幼兒運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述)。
7、情景表演:出示道具——頭飾,教師針對小朋友創編的故事引導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1)觀看圖片后半部分,(提問:當小螃蟹發生不愉快時,它們之后會怎樣做的?引導幼兒續編故事結尾。)。
(2)將幼兒進行分組,教師給予引導。
(3)請小組代表進行故事講述,引導其他幼兒認真傾聽。
8、教師小結,引導幼兒為自己喜歡的故事起名字。
9、聽輕音樂,引導幼兒分組排隊,比一比哪組小朋友最棒。
教學反思:
我發現幼兒對講故事很感興趣,為滿足幼兒的意愿,我們在班級進行了本次課程,本次課程是由一首兒歌展開的,在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幼兒展開想象進行對內容的創編及結尾的續編。
課上每位幼兒積極主動,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班級教師配合默契。
課程初期,教師運用小兔子手偶與幼兒互動,大大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運用猜謎游戲,引出本課的主題。通過描述,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螃蟹的特征,而這些都是為了續編和創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續編故事過程中,幼兒展開想象,運用自己的語言為簡單的兒歌增添豐富的內容,例如:調皮的螃蟹要回媽家;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將簡單的兒歌變得生動、活潑。為小朋友們接下來的表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孩子們在臺上大膽的表演贏得了臺下小觀眾的陣陣掌聲,就連不愛回答問題的小朋友這次都勇敢的站在臺前為大家進行表演。在編故事結尾時孩子們創意更是豐富多彩,有說:可愛的小螃蟹排成隊一個挨著一個走。還有的說:小螃蟹摔倒時,爸爸媽媽把它扶起來,它們不怕困難繼續向前走各式各樣的答案。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十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富有的童趣意境。
2、在熟悉兒歌的基礎上,能有表情地朗誦。
3、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渴望長大的迫切愿望。
活動準備:
1、幼兒在活動前試穿過大人的鞋,體驗穿不同鞋子的感受。
2、一雙大靴子,白雪、木頭地板、草原的圖片及字卡。
3、語言磁帶。
教學重點:
在熟悉兒歌的基礎上,能有表情地朗誦。
教學難點:
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1、出示大靴子,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講述。
(1)這里有一雙大靴子,請你們猜猜這是誰穿的大靴子?為什么?
(2)要是穿上這雙大靴子會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講講穿大靴子的感受。
2、欣賞詩歌,在問題中理解詩歌內容。
(1)播放故事錄音,幼兒仔細傾聽。
(2)為什么我會埋怨我的小皮鞋?引導幼兒用兒歌中的語言回答。
(3)我什么時候能穿上一雙真正的大皮鞋?穿上大皮靴可以到哪些地方去?
(4)我穿上爸爸的長筒雨靴有什么感覺?
(5)出示字卡和圖卡,配對后幼兒再次欣賞詩歌,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3、幼兒以各種方式學習朗誦詩歌。
(1)教師放慢速度朗誦兒歌一遍,并逐句分析,引導幼兒選擇適合的語氣語調來表現。
(2)幼兒邊看圖片和字卡,邊念兒歌。
(3)教師組織幼兒分成兩組,輪流念兒歌。
4、幼兒分小組朗誦兒歌。
每組選出一個代表,參加評選每日之星的活動。
5、引導想象。
如果你有一雙這樣的大皮靴,你會穿著它去哪里?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自由闡述。
活動反思:
本活動一開始我出手大靴子,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講述;然后在提出問題讓幼兒傾聽兒歌,在欣賞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感受兒歌富有童趣的意境;最后,提問: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大皮靴,你會穿著它去哪里?大部分幼兒都大膽想象,并表現出渴望長大的迫切愿望。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按照是的梳子,梳著的頭發的句式仿編詩歌。
2、感受仿編詩歌的樂趣。
活動重點:
按照句式是的梳子,梳著的頭發,仿編詩歌。
活動難點:
理解詩句結構,合理仿編。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課前聽本詩歌,熟悉詩歌內容。
2、物質材料準備:反映詩歌內容的flash。
活動過程:
一、學習并理解詩歌。
1、媽媽為你梳頭發的時候,你喜歡嗎?有什么感覺?
船為什么是海的梳子?它是怎樣給海梳頭發的?
重點:理解梳子與頭發的關系。
3、學習詩歌,引導幼兒有感情、有語氣地朗誦。
二、分析詩歌句式,為仿編做準備。
1、提問:你發現這首詩歌句子里有哪些地方是一樣的?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
三、仿編詩歌。
1、想一想,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親密的好朋友?一個是梳子一個是頭發?
2、這些事情如果用詩歌里的話說出來,可以怎樣說?
3、幼兒仿編,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仿編內容。
教師引導幼兒想象出與他人不同的梳子和頭發。重點突出梳子與頭發親密及內在的關系。
4、請幼兒將自己最獨特、與他人不同的想象與大家分享,教師展示。
5、集體共同選擇幾個有趣的內容創編詩歌:
引導幼兒把仿編的詩句組合起來,形成一首新詩歌,有感情、有語氣地朗誦。
例:媽媽用梳子梳著我的頭發我也用梳子梳著媽媽的頭發小鳥是天空的梳子梳著天空的頭發小魚是大海的梳子梳著大海的頭發。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將自己創編成的詩歌并與同伴和家長分享。
2、鼓勵幼兒用連環畫的方式表現自己創編的詩歌。
教師反思:
幼兒喜歡的詩歌不僅要朗朗上口,還要有語言美、藝術美、童真情趣,因此我選擇了《梳子》這一首短小精悍、想象新穎奇特的詩歌。詩歌從媽媽和孩子互相梳頭談起,用比擬的手法,將風比作樹的梳子,把船比作海的梳子,在幼兒面前展現了一幅生動有趣、想象奇妙的美麗畫面。
在活動中,我把句中的詩句用分解圖示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理解詩歌畫面的內容,再通過一個個具有引導性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掌握詩歌句式是的梳子,梳著的頭發,詩歌的結構工整,語言具有韻律感,也便于幼兒的創編活動。在創編過程中,我運用啟發的語言鼓勵幼兒通過對生活經驗的觀察積累、想象,創編出自己的詩歌,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幼兒在活動中一直情緒很高漲、講述語言比較流暢、想象十分豐富,滿足了孩子自我表現的發展需求,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的教育觀念。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十二
活動目標:
1、認讀重點字詞蓮葉東西南北。
2、喜歡閱讀古詩《江南》,能夠理解詩歌內容。
3、通過游戲進一步增強同伴間的感情。
活動重點:
認讀字詞蓮葉東西南北。
活動難點:
掌握詩歌內容。
活動準備:
1、字卡:綠色的東、紅色的西、橘色的南、白色的北、蓮花、蓮葉、蓮蓬和蓮藕。
2、蓮花池掛圖一幅。
3、江南課件。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活動。
一個小姑娘,長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猜一種花)引出蓮花、蓮葉、蓮蓬和蓮藕,出示圖片并配上相應的字卡。
師:你們在哪里看到蓮花、蓮葉的?(出示掛圖,認讀江南)。
二、認識重點字詞。
1、出示蓮葉師:這兩個字叫蓮葉,在這首詩里有沒有蓮葉這兩個字。(請幼兒上來找,并用筆把它圈起來。)一起認讀。
2、認讀東西南北。
師:(出示字卡)小朋友認識他們嗎?在這首詩里找一找。
如:東詩里哪個字和它一樣,把它圈起來,讀一讀并學組詞————東門、東面、東方、東風、東京、東北——————如以上的方法學習西南北。
(為了讓幼兒能較清楚地區分字,加上色彩,如:西瓜紅,出示紅色字卡西,并讓幼兒跟說;冬瓜綠;南瓜黃;北方冷。)。
3、游戲,復習鞏固字詞蓮葉東西南北。
(1)游戲1:魚兒游得對不對。
游戲玩法:請兩個小朋友做蓮葉,其他小朋友做小魚,師扮演魚媽媽,活動室貼有東南西北的字。全體幼兒朗誦詩歌,魚媽媽、魚寶寶邊聽詩歌邊往蓮葉的四個方向游。
(2)游戲2:團結一致躲鱷魚。
游戲玩法:配班教師扮演大鱷魚,師生扮演小魚。引導幼兒邊念詩歌邊游戲,念到哪句,就游到哪個方向的大蓮葉下躲起來。
三、認讀古詩。
1、指著掛圖教師帶幼兒邊認字邊讀古詩。
2、幼兒通過觀看《江南》的動畫片,理解詩歌內容。
3、教師引導幼兒去回憶詩歌中的詩句。
提問:這首詩歌真美。誰記住了這首詩歌的名字?你喜歡哪句?還喜歡哪句?
4、幼兒看動畫(動畫沒有聲音)再次朗誦詩歌。接龍游戲念詩歌。
5、小結詩歌內容:江南的蓮葉很多,蓮葉長的非常茂盛,池塘里的小魚在蓮葉之間游來游去做游戲,一會兒游到蓮葉的東面,一會兒游到西面,一會兒游到南面,一會兒游到北面。江南真美呀!
四、拓展幼兒的知識面。
師:你們去過江南嗎?李老師帶你們去看一看。江南有許多地方,比如:蘇州的園林、杭州的西湖、鎮江的焦山、還有我們的揚州瘦西湖都有美麗的景色,最美的還是我們的揚州。(看課件讓幼兒欣賞)。
園長點評:
運用多媒體教學,幼兒在朗誦中學習,在表演中識字,孩子們較順利地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愉快地完成了學習內容。
其實古詩對于5—6歲的孩子來說學習起來比較難,但只要方法得當,利用現代化的腳下手段,實施起來一點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難。
活動反思:
孩子在識字活動和游戲活動過程中都比較感興趣。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實施,能完成目標任務,通過活動開展,發現活動的知識點很多時間較長,如果此活動針對大班幼兒來開展就更好了。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十三
活動設計依據:
《綱要》細則在大班語言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指出:“引導幼兒……學會仿編、創編詩歌。”由于大班幼兒的語言發展處于詞匯量迅速增加的時期,利用flash的形式仿編詩歌的這一教學形式有益于幼兒感受到詩歌的溫馨、和諧、美好畫面感染幼兒的童心,并促進幼兒大膽表達,能使其在表達中嘗試使用各種詞匯,在模仿中掌握句子的句式,因此,我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按照“……是……的梳子,梳著……的頭發”的句式仿編詩歌。
2、感受仿編詩歌的樂趣。
3、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4、通過加入適當的擬聲詞去感受圖畫書的詼諧、幽默。
活動重難點:
(一)重點:按照句式“……是……的梳子,梳著……的頭發”,仿編詩歌。
(二)難點:理解詩句結構,合理仿編。
活動準備:
(一)知識經驗準備:課前聽本詩歌,熟悉詩歌內容。
(二)物質材料準備:反映詩歌內容的flash。
活動過程:
(一)學習并理解詩歌。
1、媽媽為你梳頭發的時候,你喜歡嗎?有什么感覺?
船為什么是海的梳子?它是怎樣給海梳頭發的?
重點:理解梳子與頭發的關系3、學習詩歌,引導幼兒有感情、有語氣地朗誦。
(三)仿編詩歌。
1、想一想,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親密的好朋友?一個是“梳子”一個是“頭發”?
2、這些事情如果用詩歌里的話說出來,可以怎樣說?
3、幼兒仿編,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仿編內容。
教師引導幼兒想象出與他人不同的“梳子和頭發”。重點突出“梳子”與“頭發”親密及內在的關系。
4、請幼兒將自己最獨特、與他人不同的想象與大家分享,教師展示。
5、集體共同選擇幾個有趣的內容創編詩歌:
引導幼兒把仿編的詩句組合起來,形成一首新詩歌,有感情、有語氣地朗誦。
活動延伸:
(一)鼓勵幼兒將自己創編成的詩歌并與同伴和家長分享。
(二)鼓勵幼兒用連環畫的方式表現自己創編的詩歌。
教師反思:
幼兒喜歡的詩歌不僅要朗朗上口,還要有語言美、藝術美、童真情趣,因此我選擇了《梳子》這一首短小精悍、想象新穎奇特的詩歌。詩歌從媽媽和孩子互相梳頭談起,用比擬的手法,將風比作樹的梳子,把船比作海的梳子,在幼兒面前展現了一幅生動有趣、想象奇妙的美麗畫面。
在活動中,我把句中的詩句用分解圖示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理解詩歌畫面的內容,再通過一個個具有引導性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掌握詩歌句式“……是……的梳子,梳著……的頭發”,詩歌的結構工整,語言具有韻律感,也便于幼兒的創編活動。在創編過程中,我運用啟發的語言鼓勵幼兒通過對生活經驗的觀察積累、想象,創編出自己的詩歌,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幼兒在活動中一直情緒很高漲、講述語言比較流暢、想象十分豐富,滿足了孩子自我表現的發展需求,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的教育觀念。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十四
我發現本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并且在活動中注意力不是很集。
中。于是我設計了本活動,讓幼兒親自隨著音樂做動作,來體驗“飛”
“爬”、“跑”、“跳”等動詞。讓幼兒自己總結出小動物走路的方式,親自。
說出……走路……的句式。從而創編兒歌。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知、體驗“飛”、“爬”、“跑”、“跳”等動詞。
2、培養幼兒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完整的說出.....走路.....
3、培養幼兒游戲中的秩序性,學會聽教師口令。
4、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感知、體驗“飛”、“爬”、“跑”、“跳”等動詞。
活動難點:培養幼兒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u盤(歌曲小動物走路、配合體驗動作的音樂四種)、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引導幼兒學會聽教師口令)。
師:今天啊,修老師和你們玩游戲來了,你們高興嗎,但是老師有一個要求,老師只和能聽懂老師口令的小朋友參加。
二、進行游戲:
感知、體驗動詞、學習兒歌。
1、聊一聊。
師:小朋友們都喜歡什么小動物?(根據幼兒說的,在黑板上畫出相應圖案)。
2、找一找。
師:小朋友說的真棒那小朋友說一說這些小動物都是怎么走路。
的。引出“飛”“爬”“跑”“跳”等動詞。
3、玩一玩。
播放音樂,選擇曲子,看哪個曲子是和哪個動作,幼兒配合音樂體驗各種動作。
4、說一說。
學習句式“....走路....”如:小兔子走路蹦蹦跳、小鴨子走。
路搖呀搖、小魚兒走路游呀游、小蝴蝶跳舞飛呀飛等。
5、讀一讀。
師:小朋友,你們太厲害了,你們自己已經編出了一首兒歌現在。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你們自己編的兒歌吧。(給兒歌起名字—。
走路。
三、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你們今天開心嗎?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跳起來吧!(師放音樂走路,和小朋友一起跳舞)。
最新會走路的鳥窩大班語言教案及教學反思(優秀15篇)篇十五
活動目標:
1、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學習正確使用量詞,并學會用正確表達實物的數量。
2、借助拍節奏、輪流解說兒歌等形式,進一步感知兒歌重復對稱的句式結構,并嘗試仿編兒歌。
3、能認真傾聽同伴的講述,并積極參與組詞和仿編活動。
活動準備:
1、各種不同的花燈圖片。
2、游戲音樂磁帶《火車開了》、《大家來看燈》。
3、火車頭的標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兒歌導入:《數花燈》冬冬鏘,鏘鏘冬,正月十五鬧花燈。雞娃燈,鴨娃燈,一蹦一跳青蛙燈;荷花燈,蓮蓬燈,一盞一盞牡丹燈;谷穗燈,麥穗燈,一盞一盞豐收燈;獅子燈,繡球燈,一條一條長龍燈。一二三四五六七,寶寶數燈數不清。爺爺奶奶幫他數,一數數到大天明。
教師:小朋友,正月十五鬧花燈,寶寶數燈數不清,小朋友,你們能數出一共有多少花燈嗎?今天老師就帶小朋友坐上花車去看燈。
二、基本部分。
1、游戲:坐上花車看花燈,激發幼兒學習序數的興趣。
方法:
(1)教師將小椅子分成7組,縱向椅子排列,每組7把椅子組成一列火車,貼有火車頭的標志。
(2)幼兒聽音樂自由做動作,音樂停,幼兒各自坐下。
教師請35名幼兒說出自己是在第幾車廂的第幾個座位上。之后請幼兒相互說出自己是在第幾車廂的第幾個座位上。游戲做兩遍。
2、看花燈。引導幼兒學習從不同方向辨別7以內的序數。
(1)分別出示7盞花燈圖片,請幼兒數一數一共有幾盞燈?
(2)然后啟發幼兒說出第一盞燈是xx燈,第二盞燈是xx燈,直到第七盞燈是xx燈。
(3)教師隨機提問金魚等排第幾荷花燈排第幾等。
(4)幼兒掌握后,教師把燈的圖片交換一下,在啟發幼兒從左到右、從右到左說出每盞燈的位置。
3、小動物看燈,進一步提高幼兒準確運用序數詞表示物體排列次序的能力。教師:小朋友,小動物們也趕來看燈了。
三、結束部分。
幼兒隨音樂《大家來看燈》做坐上花車去看燈的游戲,根據幼兒的情緒決定游戲的次數。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續編兒歌《數花燈》。
剛開始我出示了一些花燈的圖片,請他們來說說這些花燈是什么樣的。
在中間的環節中我請幼兒找出相似的句型,并根據這些句型進行創編。
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我最喜歡組織的是故事類的,兒歌我覺得要讓幼兒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幼兒對于里面的文學語言比較不能理解,對于兒歌的意境也比較難體會。所以每次在組織兒歌活動的時候我都盡量找一些圖片或用一些動作等來幫幼兒理解,讓幼兒更好的體會兒歌、理解兒歌。
今天所學的兒歌數花燈,所表現的情景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是不熟悉的,因此,我借助于視頻,讓孩子來觀看元宵鬧燈會的情景,這樣一來,孩子們有了比較多的經驗,再幫助他們分類花燈來鞏固記憶,所以,課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孩子們在學習兒歌的同時也鞏固了數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