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某個領域或某種寫作形式下,具有代表性和標準化的寫作樣本。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參考。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一
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向其數欲害君,君卻為之善耶!吾欲以君為相矣?!被D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以楊憲為相。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憲則不然?!?/p>
譯文。
以前,明太祖因為某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基說:“善長是有功勛的老臣子,能協調各位將領?!碧嬲f:“他以前有幾次要害君,君卻為他說好話。我想以君做丞相。”劉基磕頭作禮后說:“立相這件事就像更換房柱,必須有大木頭。如果只因為這小的美德就這樣做,房柱一立,房子就會會塌了。”等后來李善長被罷相,皇帝相讓楊憲為相。楊憲和劉基關系素來很好,劉基卻極力說不能立楊憲為相,他說:“楊憲有丞相的'才干,但沒有丞相的氣度。為相的人,處事的態度要像水一樣,要以義理來權衡,但楊憲不是這樣的。”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二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ㄏ癜姿N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槚”,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掌握不當。移栽后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后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間長,外形細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綠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如果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適時,制造的不精細,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參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會帶來不利影響。上等的人參出產在上黨,中等的出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出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人參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對于人參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p>
譯文: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艺f:‘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艺f:‘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于趕車?!易詈笳f:‘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啟示:
想到達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這則寓言故事主要寫了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南轅北轍”的事情。環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今社會,向人們呼吁保護環境的人有無數,可是,人們卻充耳不聞。連倡導人們保護環境的人,自己都沒有做到,那么,其他人就更不會做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的空氣有多么的清新,環境有多么的美麗,多么的潔凈啊!而我們這兒呢?滿街都是飄飛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瓶瓶罐罐。我們大家都生存在這個環境中,就要使這兒變得最美麗,不讓它被污染。既然,人們都有環保的意識,只不過行動與想法是背道而馳的罷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都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相信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空氣清新,環境美麗的家園!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五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于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兇,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矣乎?桓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習文公之余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亂涂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譯文。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于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腹烙趯m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于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于管仲,而說是由于鮑叔。至于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于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兇,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腹莻€音樂不停歇于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余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蓵x文公死后,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文公的余威,還能在一百年里充當盟主。為什么呢?因為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齊國一敗涂地,這沒有什么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六
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寫出來,它還涉及現代漢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問題。我們認為,高考題型的變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考生而言,也意味著試題難度的提高。
應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變。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地用現代漢語進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增補出來。
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調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就要把定語可以終身行調到中心詞一言之前。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兩個賓語前置句,應按不知句讀,不解惑來翻譯。
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平浪靜。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七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于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敗亂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于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也。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蔑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王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p>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劃戰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翻譯。
在天下值得擔憂的事情中,不必擔心人才不多,只是擔心處于上層地位的人不希望有很多人才;不必擔心有才能的人不想有所作為,只是擔心處于上層地位的人不讓他們有所作為。使用人才,就像為國家豎起棟梁一樣,得到了人才,就會帶來國家的安全和光榮,失去了人才,就會使國家滅亡、給它帶來恥辱。那么處于上層地位的人不希望人才很多,不讓他們有所作為,是什么原兇呢?這是因為他們思想上受到了三方面的蒙蔽。其中顯得最突出的蒙蔽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地位可以不會受到危亡和恥辱的威脅,終身沒有天下危亡的禍患;失去有才能的人對于國家太平或者發生**的命運沒有什么影響,所以便安心地隨意按自己的意志辦事,可是最后卻要陷入衰敗、**、危亡和恥辱的境遇之中。這是他們思想上的一種糊涂認識。又有一種人認為我的爵位、俸祿、權勢和錢財足夠引誘天下的有才之士,他們的榮辱、憂傷都取決于我,因此我就可以安然坐著用傲慢的態度對待天下有才能的人,而他們將沒有不投向我的,可最后這種人也要陷入衰敗、**、危亡和恥辱的境遇之中。這也是他們思想上的一種糊涂認識。又有一種人不研究培養、教育和錄用人才的方法,卻成天憂心忡忡地認為天下實際上沒有有才能的人,而他們最后也要陷入衰敗、**、危亡和恥辱的境遇之中。這也是他們思想上的一種糊涂認識。這三種糊涂認識,所帶來的禍患是一樣的。然而對于他們中間用心好的人,還可以討論一下他們失誤的原兇,只不過是自己認為天下沒有人才罷了。大概他們的本意并不是不想起用天下的人才,只是對有才能的人不了解,才那樣作。
何況一個人有才能,他和別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處理事情就能把事情辦好,出謀劃策就能得到好處,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富強,這就是他們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處于上層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們、慎重地使用他們,那么他們即使懷抱皋陶、夔、稷、契那樣的才智,也不可能顯出和常人的不同,何況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認識的人將會說道:“人們身上具備特殊的才能,就會像錐子裝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會顯露出來,所以具備實際本領而沒有被發現的事是沒有的?!闭f這種話的人只是看見了錐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卻沒有看到良馬在馬廄里的狀況。在馬廄里,劣馬、駿馬混雜在一起,它們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樣子一樣,要找它們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當駿馬拉著重車,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著老是鞭打它,也用不著駕車的人多操心,一松開韁繩,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這個時候,讓幾匹劣馬并駕齊驅,即使跑壞了車輪、拉斷了韁繩、累傷了筋骨、晝夜不停地追趕駿馬,也還是遠遠地趕不上。經過這樣比較以后,才分別得出哪是日行千里、萬里的駿馬,哪是跑不快的劣馬。古代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不認為天下沒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盡辦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來加以試用。試用的辦法,不過是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罷了。
南越地區有一種長得很長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桿,用千錘百煉的優質金屬給它安上箭頭,用秋天鶚鳥的羽毛給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強勁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著用犀牛皮作護身甲的人,也沒有護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這種箭是天下銳利的武器,是在武力爭斗中決定勝負的一種寶貴東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處,拿它來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爛的棍棒沒有兩樣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當,那結果也就會像拿這支箭敲敲打打一樣。古代君主懂得這個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個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們的工作,使具備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強的、弱的才能的人,沒有哪一個和他們的工作不相稱的。他像這樣做,即使比較愚昧、見識比較淺薄的人,也都能發揮他們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況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來處于上層地位的人,大概是沒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張并把它放到實際工作中加以試驗,于是就說天下果真沒有有才能的人,這也不過是未動腦筋罷了。
有人說:古人對于人才是采用教育方法來造就他們,而你只講尋求人才加以使用,這是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這是因為,天下法令制度未建立以前,就一定要求得天下的人才加以使用,如果能任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復先王的法令制度。能恢復先王的法令制度,那天下就連小事也沒有和先王時代不一樣的了,何況通過教育的方法來造就人才這樣的大事呢?這就是我只說要尋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道理”
唉!如今天下還有人擔心沒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聽說過,戰國時六國聯合之際,于是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來了;劉邦、項羽并存于世,于是籌畫的謀士、打仗的武將這類人物就出來了;唐太宗希望把國家治理好,于是運籌謀略、敢于直諫的輔臣就出來了。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君主們想得到他們,這些人就出來了。今天也是這樣,值得擔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罷了。憑著天下這樣廣大,人物這樣眾多,而偏要說真的是沒有人才可用,我就不相信。
注釋。
(1)材論:即人才論。
(2)蔽:遮擋,障礙。指錯誤想法。
(3)去辱絕危:遠離恥辱,斷絕禍害。
(4)數:命數,命運。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縱,展開。
(6)卒:終于。敗亂危辱:失敗、**、危亡、恥辱的結局。
(7)爵祿:官位和俸祿。誘:誘導,吸引。
(8)憂戚:憂傷。戚:悲傷。
(9)是否:或是或否。坐驕:傲視。
(10)趨我:趨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懼、憂慮貌。
(12)特:僅僅,只不過。
(13)形:外貌。何以:以何,憑借什么。
(14)畫策:策劃,出謀獻策。畫:謀劃。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這里指統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傳曾被舜帝任為管刑法的官。夔,舜時期的樂宮。稷,是厲山氏的兒子,名農,能種植百谷。契,相傳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為商朝的祖先。
(17)“猶錐之”二句:語出《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說:“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北扔饔薪艹霾拍艿娜耸遣粫宦駴]的。囊,口袋。末,尖端。見:通現,顯露。
(18)廄:馬房。
(19)駑:劣馬。驥:好馬。
(20)芻: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類)。嚙:咬。
(22)引:牽引,拉動。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馬鞭。這里指鞭打。
(25)御:駕馭。
(26)頓:振,抖動。轡:控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27)傾輪:車輪傾斜。絕勒:韁繩拉斷。勒:帶嚼口的馬絡頭。
(28)不舍晝夜:不分晝夜。《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9)遼乎:遙遠的樣子。
(30)騏驥:良馬。騕褭:駿馬名。駑駘:劣馬。
(31)南越:古國名,其地在今廣東一帶。脩簳:細長的竹稈。
(32)鏃:箭頭。此處謂安裝箭頭。精金:即精鋼。
(33)鶚:一種長翼而兇猛的鳥。鷹雕一類。勁翮:堅硬的翎管。
(34)彍:張滿弓弩。此處指射至。
(35)犀:雄犀牛,兩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兇猛,彪悍。
(36)覿武:以武力相見,指打仗。覿:相見。
(37)敲撲:古時用作鞭刑的兩種刑具。長者為撲,短者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偉杰出的人才。
(40)銖量:仔細稱量。引指詳盡地考察衡量。銖:古代衡制中一個微小的重量單位?!稘h書·律歷志上》::“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p>
(41)卓犖:超凡、杰出。
(42)六國合從:指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起來與秦國抗衡。因六國地連南北,故稱他們的聯合為合縱。從:通縱。
(43)辯說之材:指縱橫家之流。其著名者,有張儀、蘇秦等?!妒酚洝酚袀鳌?/p>
(44)劉、項:劉邦、項羽,皆為秦末反秦起義軍領袖。秦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其后,楚漢間歷經長達五年的戰爭。最后(前202),項羽兵敗自殺,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即漢高祖?!妒酚洝酚小侗炯o》。
(45)籌劃戰斗之徒:謀士與戰將。陸續聚集于劉邦旄下的,謀士有蕭何、張良、陳平諸人;戰將則有韓信、彭越、樊噲等?!妒酚洝肪袀鳌?/p>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他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他在位的“貞觀”(627—649)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有所恢復,被史家譽為治世。
(47)謨謀:設謀劃策。諫諍:規勸爭辯。唐太宗朝,謨謀之臣,有房玄齡、杜如晦;諫諍之臣,則以魏征為代表。新、舊《唐書》皆有傳。
閱讀題目及答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患上之人不欲其眾患:擔心。
b.故偃然肆吾之志肆:擴張。
c.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審:慎重地。
d.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策:鞭打。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特未知其故也。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d.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3.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上之人)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
b.(驥)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
c.當是之時,使駑馬(與之)并驅。
d.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之)信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對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種錯誤觀點,其中“不去尋求培育和選用人才的方法,認為天下沒有人才”的觀點危害最嚴重,因而文章的重點也就針對這種觀點而發。
b.文章開篇就認為“得到人才國家就能安定而繁榮,失去人才國家就會衰亡招致屈辱”,這就將人才的得失上升到關系國家社稷安危的地位,為下文觀點的闡述作了鋪墊。
c.在文中,作者駁斥了一些人對人才“錐處囊中,其末立見”的錯誤觀點,并以良馬和駑馬為喻,說明要給人才以機會,統治者要在實踐中考察、選拔人才,盡其所能。
d.作者在文末列舉了六國時出現了辯論游說的人才,楚漢時出現了出謀劃策、能征善戰的人才,唐太宗時出現了多謀善斷、直言規勸的人才的史實,說明了人才是應時而生的。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
(2)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
(3)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參考答案:
1.b(“肆”應解釋為“放縱”。)。
2.d(d第一個“而”是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因而”;第二個“而”是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卻”。a兩個“其”都是代詞,“其中的”;b兩個“且”都是連詞,“尚且”;c兩個“之”都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b(從上下文可知,省略的是“馭者”,即趕車的人。)。
4.a(文中說“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意即三種觀點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沒有人才”的觀點的人用心不壞,尚可救藥,因而文章著重針對這種觀點而發。)。
5.(1)再說有才能的人,他們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采分點有:“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語后置句,“其”譯為“他們”,整個句子是反問句。)。
(2)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猶如錐子放在口袋里,錐子的尖兒馬上就會顯露出來,所以沒有具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被發現的。(采分點有:“人之有異能于其身”是定語后置句,“見”通“現”。)(3)這就是我只說尋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采分點有:整個句子是判斷句,“所以”譯為“……的原因”。)。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八
齊奄家畜一貓,自奇之,號于人,曰:“虎貓?!笨驼f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為‘龍貓’。”又客說之曰:“龍固神于虎也,龍升天須浮云,云其尚于龍乎?不如名曰‘云?!庇挚驼f之曰:“云靄蔽天,風倏散之,云故不敵風也,請更名曰‘風’?!庇挚驼f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名之‘墻貓’可?!庇挚驼f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斯墻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p>
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哉!”
解釋。
1.畜:養。
2.號:名號這里作動詞用即取名號。
3.其:語氣詞表推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尚:崇高這里是超過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來。
9.尚:高超。
10.靄:霧。
11.飆:暴風這里作‘起’的狀語。
12.圮(pi):毀。
13.故:通(同)“固”,本來。
14.自奇之:自認為它很奇怪。
15.維屏以墻:維,句首語氣助詞。以墻為屏障。
16.龍固神于虎也:龍確實比虎更神通。
17.風其如墻何:風和墻比如何。
18.東里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為:為何。
譯文。
齊奄養了一只貓,自認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客人勸他道:“虎的確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绷硪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云上,云比龍更高級吧?不如叫云?!绷硪粋€客人勸他道:“云霧遮蔽天空,風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敵風啊,請改名風?!绷硪粋€客人勸他說:“大風狂起,用墻就足夠擋蔽了,風和墻比如何?給它取名叫墻貓好了?!绷硪粋€客人勸說他道:“墻雖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墻全都倒塌啦。墻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東里老人不屑的說道:“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
高考常見失分點在高考文言閱讀中,是對文言知識點的一個綜合性考查。由于種種原因,考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題為例有針對性地指出三類失分點......
1.第15課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钡茏觽冇謫枺骸澳敲催@樣吊唁朋友,行嗎?”秦失說:“......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九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翻譯。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位容顏蒼老,頭發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十
王安國性亮直,嫉惡太甚。王荊公初為參知政事,閑日因閱讀晏元獻公小詞而笑曰:“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為爾,顧其事業豈止如是耶!”時呂惠卿為館職,亦在坐,遽曰:“為政必先放鄭聲,況自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鄭聲,不若遠佞人也?!眳未笠詾樽h己,自是尤與平甫相失也。
注釋。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國:宋朝人,字平甫。
4、參知政事:官職名稱,相當于副宰相。
5、晏元獻:晏殊,字元獻。
6、小詞:指描寫愛情的詞。
7、館職:官職名稱,負責書籍編校。
8、爾:同“耳”,罷了。
9、是:這樣。
10、顧:難道。
11、正色:表情嚴肅。
12、遽:立刻。
13、自是:從此。
譯文。
王安國性格正直,嫉惡如仇。王荊公一開始職務為副宰相,閑暇的時候因為閱讀晏元獻公描寫愛情的詞而笑著說:“做宰相的怎能作這種?。ㄖ練猓┑脑~?”平甫回答:“晏元獻公也只是偶爾因為得意之事而這樣做罷了,難道他的事業僅僅停留在這種層次上面嗎!”當時呂惠卿作為館職也坐在一旁,立刻說到:“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鄭國的音樂,何況自己干這種事呢?”平甫表情嚴肅地說:“排斥鄭國的音樂,還不如遠離小人?!眳位萸湔J為在批評他自己,從此尤其與平甫不和睦。
王安國簡介。
王安國自幼聰穎上進,雖未曾從師入學,但寫出的文章卻有條理。12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十篇向人展示,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的《題滕王閣》一詩是在13歲時登滕王閣所作,詩中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從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傳,并得到好評。而他也越奮發讀書,對詩文、詞賦更有所長。他雖然多次參加應試,但因仕籍糾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為此,歐陽修曾有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在參加茂才考試時,負責考選的官員將其所寫的文章列為第一,但未能參加進士考試。
王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善友,是個出名的賢士。熙寧元年(1068年)經大臣--三司使韓綺舉薦,經神宗召試,賜進士及第,任西京國子監教授,教授西京國子。此時王安國已41歲,才從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寧四年(1071年)任滿回京,神宗召見,詢問外界對王安石變法的反映。王安國對王安石變法不甚理解,頗有微詞,直說道:“恨之人不明,聚斂太急耳”?。ㄍ饷嬲f他用人不當,斂財太急了)。這與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悅,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書,后改為著作佐郎秘閣校理,世稱王校理。
王安國對變法由不理解到反對,因而對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呂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見,當王安石勸他少沉溺于吹笛時,他則要其兄遠小人。呂惠卿對此非常氣憤,熙寧七年,趁王安石罷相,他任參知政事之機,借鄭俠以《流民圖》反對新法下獄事,認為王安國與鄭俠屬同黨,削職放歸鄉里,“天下之人皆以為冤”。不久,朝廷決定再次起用他時,他卻不幸因病亡故。
熙寧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后裔:曾孫王仕榮遷居臨川榮山鄉,曾孫王仕顯遷東鄉蒿源、浯溪一帶。事跡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臨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傳。
王安國作品。
王安國工詩文,詞尤博采眾長,工麗曲折,近似婉約派。詩工于用事,對偶親切。其天才逸發,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書序》、《韓干畫馬跋》,借題發揮,議論爽快,綽有深意(《艇齋詩話》)。詩歌格律穩健,風韻秀雅,足以名家(《詩藪》外編卷五)。七言詩佳句如“檜作寒聲風過夜,梅含春意雪殘時”(《繚垣》),“平地風煙飛白鳥,半山云木卷蒼藤”(《甘露寺》),“若憐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陰》),“北固山橫三楚盡,中泠水入九江深。紛紛落月搖窗影,杳杳歸舟送梵音”(《同器之過金山奉寄兼呈潛道》),頗有唐詩風韻。也能詞,《減字木蘭花》(春情)詞有“今夜夢魂何處去,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之句,將思春情緒寫得纏綿悱惻,楚楚動人。
王安國逝世后,家人匯集其詩文編為文集100卷(曾鞏《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王安國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刪并。詩文大多已佚,今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兩宋名賢小集》。《全宋詩》卷631錄其詩一卷?!度卧~》第一冊收其詞三首。《全宋文》卷1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督髟娬鳌肥珍洝额}滕王閣》等詩5首。事跡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臨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傳。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十一
字字落實,決不漏一;實詞必譯,重復合一;虛詞實義,定要翻譯;虛詞虛義,留住語氣;單音詞語,雙音替換;國年官地,不必翻譯;修辭用典,可用意譯;若有省略,補足原意;調整詞序,刪去多余;推斷詞義,前后聯系;遇到難句,前思后憶;古代語法,現代頂替;官詞句篇,聯成一體;忠實原文,不違原意;翻譯語病,堅決摒棄。
字字落實,決不漏一;實詞必譯,重復合一;虛詞實義,定要翻譯;虛詞虛義,留住語氣;單音詞語,雙音替換;國年官地,不必翻譯;修辭用典,可用意譯;若有省略,補足原意;調整詞序,刪去多余;推斷詞義,前后聯系;遇到難句,前思后憶;古代語法,現代頂替;官詞句篇,聯成一體;忠實原文,不違原意;翻譯語病,堅決摒棄。
字字落實,決不漏一;實詞必譯,重復合一;虛詞實義,定要翻譯;虛詞虛義,留住語氣;單音詞語,雙音替換;國年官地,不必翻譯;修辭用典,可用意譯;若有省略,補足原意;調整詞序,刪去多余;推斷詞義,前后聯系;遇到難句,前思后憶;古代語法,現代頂替;官詞句篇,聯成一體;忠實原文,不違原意;翻譯語病,堅決摒棄。
字字落實,決不漏一;實詞必譯,重復合一;虛詞實義,定要翻譯;虛詞虛義,留住語氣;單音詞語,雙音替換;國年官地,不必翻譯;修辭用典,可用意譯;若有省略,補足原意;調整詞序,刪去多余;推斷詞義,前后聯系;遇到難句,前思后憶;古代語法,現代頂替;官詞句篇,聯成一體;忠實原文,不違原意;翻譯語病,堅決摒棄。
字字落實,決不漏一;實詞必譯,重復合一;虛詞實義,定要翻譯;虛詞虛義,留住語氣;單音詞語,雙音替換;國年官地,不必翻譯;修辭用典,可用意譯;若有省略,補足原意;調整詞序,刪去多余;推斷詞義,前后聯系;遇到難句,前思后憶;古代語法,現代頂替;官詞句篇,聯成一體;忠實原文,不違原意;翻譯語病,堅決摒棄。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十二
大凡進說的困難:在于了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說法適合他。進說對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卻用厚利去說服他,就會顯得節操低下而得到卑賤待遇,必然受到拋棄和疏遠。進說對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卻用美名去說服他,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而又脫離實際,必定不會被接受。進說對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進說,他就會表面上接受而實際上疏遠進說者;用厚利向他進說,他就會暗地采納進說者的`主張而表面上拋棄了他。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未必進說者本人泄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到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
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后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討伐?!蔽涔l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占了它。
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墻淋塌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必將有盜賊來偷?!编従拥睦先艘策@么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財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為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
關其思和這位老人說的話都恰當,而重的被殺,輕的被懷疑;那么,不是了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況很困難。這是不可不明察的。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君聽說后,卻認為他德行好,說:“真孝順??!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刖罪?!绷硪惶?,他和衛君在果園游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君吃。衛君說:“多么愛我??!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钡鹊綇涀予ι鄢跁r,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彼裕m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并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后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后進說。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著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被殺掉。君主也有逆鱗,游說進言的人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成功)了。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十三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努力去做這件事,那么困難的事也變得容易了。不做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與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去學,那么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樣?”富和尚說:“你憑借什么前往(南海)?”窮和尚說:“我只要帶一個瓶子和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一直)想要雇船南下,還沒能夠去成呢,你憑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貋?,把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臉上露出了慚愧的表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窮和尚到了。人們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有才學,可以依賴而又不可以依賴;(那些)自以為聰明,有才學但并不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栌古c愚鈍,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學習、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后人并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云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十四
他另一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風而起?!?/p>
謝太傅聽了開心的大笑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惫笮贰<垂笮譄o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材論文言文翻譯(優秀15篇)篇十五
周訪字士達,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漢朝末年避亂到了江南,至周訪已四代。吳地平定,于是在廬江尋陽安家。周訪年少時深沉有毅力,謙虛禮讓,處事果斷,周濟窮人,家中沒有剩余的財錢。擔任縣功曹,當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員,周訪推薦(他)擔任主簿,兩人結為朋友,(周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周訪被舉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沒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為參贊鎮東軍事。當時有人和周訪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員錯捕周訪,周訪奮力反擊抓捕自己的人,數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卻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沒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為揚烈將軍,討伐華軼。統帥的厲武將軍丁乾和華軼統帥的武昌太守馮逸勾結,周訪逮捕斬殺了他。馮逸進攻周訪,周訪率軍擊敗來敵。華軼部將周廣燒城抵御周訪,華軼軍隊潰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讓周訪擔任振武將軍,命周訪和各路人馬一起征討杜弢。杜弢造桔槔擊打官軍船艦,周訪造長岐棖抵御,桔槔沒有造成危害。周訪又率水軍開往湘城,軍隊到達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訪步行到柴桑,悄悄地過河,和賊軍交戰,殺死敵人好幾百。賊軍退保廬陵,周訪又把杜弘軍隊包圍在廬陵。杜弘把寶物拋擲在城外,軍隊和百姓搶著去拾,杜弘于是乘亂突圍逃跑了。周訪率軍追擊,繳獲鞍馬鎧甲軍杖數不勝數。杜弘進入南康,太守率兵迎擊,又打敗了他,一直逃到臨賀。元帝又提升周訪為龍驤將軍。
周訪到襄陽后,大興農業,訓練士卒,勤于納言。王敦擔心,但憚于他的勢力強大,不敢有異心。周訪威顯四方,遠近心悅誠服,智勇過人,是中興名將。(周訪)生性謙虛,未曾談論自己的'功勞。有人問周訪:“常人有點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頌揚。您的功勛這樣(卓著),卻不說一句話,為什么呢?”周訪說:“將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勞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周訪訓練士卒,檢閱軍隊,想要為討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納安撫,士兵百姓都愿為他效死命。聽說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訪常常恨得咬牙切齒,王敦雖然心懷不軌,最終因為周訪在世,不敢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