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可以記錄下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成長和變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一
在我看來《此生未完成》是一個天選之女最后的獨白,也是一位母親寫給孩子的終身之言。
每個人對于一本書的解讀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離了作者寫書時的想法。如若說于娟女士寫的時候有什么想法,我是萬萬不敢揣測的。可能是想告訴世人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可能是想給剛剛滿2歲的孩子留下母親對生死的看法,或者僅僅是想在離世之前記錄下自己短暫的一生。無論乎哪一種,都是作者獲得最后滿足的方式。
而讀者對于這本書的看法或者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東西,我想那是非常個人化,結合每個人經歷所得來的。
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叫我看到了一個人,一個在世俗看來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經歷和態度。在我不算長的人生階段而言,說見過多少生死那是虛假的,不過身邊也有那些短暫和遺憾的逝去。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思考死亡這件事對于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意義。可能是來自于父母日漸衰老的身體,自己越離越遠的距離。
如果是對于我來說,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費數以萬元在延遲衰老這件事上。可以讀完《此生未完成》這本書,突然明白,對抗衰老不是通過違逆生理變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視它,見證它。這本書是于娟女士的回憶錄,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求學經歷以及治療過程。每個過程都讓人感受到一個偉大的女人對抗生命的過程,她勇敢的面對生活給與的各種困難,也感激命運給與的所有饋贈。書中很多她對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讓我受益匪淺。
他讓我知道一個優秀的女人必定是美麗的,這種美麗不是指皮囊膚淺層面的,也不是來自于世俗認定的,而是來自于靈魂深處的。那是一種強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認同感,這種會散發光芒的本質,即使面對生死也可以開出一朵花,不僅能安撫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來自于一位大學好友,在她研究生畢業的前夕,堆滿了雜物的宿舍里,淘來的。那是20xx年的6月。時隔我讀完這本書兩年半的時間。這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贅述起來一言難盡。可是真的概括起來,不外是換了兩個工作,搬了一次家,換了三個室友,分別了三個朋友,然后與這位大學最要好的同學,心生隔閡漸行漸遠。你看2年的時光,無數難熬,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就像于娟這本書一樣,不過是云淡風輕的匆匆而已。
確實是在擁有它兩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復雜的感情生活之時,才翻開它,而讀完的此時感到萬分慶幸,因為確實從書中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這種寧靜來自于娟女士強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無畏的對抗病魔,讀后感m讓我見識到自我的脆弱和狹小的見識。于娟女士還在書中的有兩個觀點讓我受益匪淺,一是第四部分講故鄉的,將自己與家人之前的親情,與故土的牽絆深刻的記錄下來。
可能是同為異鄉游子,同為家中獨女,這種牽絆是有相同的感觸。二是第六部分講生為女人的,記錄了她身邊很多同性在愛情和婚姻面前的態度,拜讀這本書時,正在受盡愛情的苦。反而她的這些記錄,讓我知曉那些對于年齡和獲得愛的焦慮都是不值一提的,因為只有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和內心的篤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來。
不想說有些人身體雖然死了,但是靈魂還活著的俗話。我想于娟女士這般陽光灑脫的人來說,活著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種形態。《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對于一個問題思考過后的總結而已,那是她對于自己人生的一種認可。那如果有幸在夢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話,希望可以告訴她,我曾拜讀過你的文字,它給了我一些力量,讓我對生活有了另一種角度的認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二
在一個閑適的午后,陽光照射在花叢里,花兒正怒放著。秋季的美并沒有因為落葉而懈怠,反而因為這樣,海棠而更加美麗芳香了許多。我看著《此生未完成》走進了于娟的世界,這個年輕的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在20xx年12月確診患乳腺癌后,寫下一年多的病中日記,在她最后無法與病魔抗爭,于20xx年4月19日去世。這些日記被整理為《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為那蒼白的書面驚訝了,最后發現這本書也許白色是最配的'了。在生命最后求生欲望強烈,卻依然無能為力時,一切的努力都開始變得蒼白。翻開這本書時,我又再一次的被作者年輕而略顯憔悴的樣子震撼,這不是一個老人的臨終遺言,這位此生未完成的居然是一個年輕的女博士。書中的內容就是一顆一顆淚珠串聯起來的,有她倔強的說“我要堅強地活下去”,面對任何醫療治療,她強忍著,再痛苦也是不哭不鬧,連一些老醫生都被她所感動,多么神奇的女子。可是這一切僅僅是一個作為女兒、妻子、媽媽,想要爭取的,她的“活著才是王道”更是令人感動。她說“在生命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人們所要追求的在她眼里已開始化為平淡,就算創造出再多的財富,擁有再好的物質條件,生命不在,一切都將是枉然。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三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那里發現了這本《此生未完成》,經朋友介紹不禁被書的作者于娟所感動,我便捧書夜讀,在于娟那靈動的文字里感動她的無畏施精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旦有死神鋪上了黑色的背景,那些個點點滴滴,都變得像星光一樣,微弱而珍貴。由于作者已經不在人世,所以翻開書時的心情是沉重的,甚至有些害怕。可映入眼簾的是于娟的笑容――燦爛明媚。長發飛揚,在水一方。真的無法想象,那么樂觀開朗的女人竟然被癌癥折磨帶走了年僅33歲的生命。那是女人花盛放的年齡啊!
看到于娟平實、誠摯的敘述,講述了病中所見的人、事,病痛的苦楚,她對生命的感悟,對父母、丈夫、兒子割舍不去的親情。那些散落在她身后的時光,她與姥姥之間的動人故事,她在挪威的求學生涯,她的童年,她周邊朋友的故事。以文字記錄下了她生命的痕跡。4月9日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復旦大學的教師,一路名校畢業,國外深造,海歸回來,剛榮升母親,就發現得了癌癥。痛苦、傷心,這些形容詞是那么蒼白無力。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寫作。一個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文字中絲毫沒有悲傷和絕望的感覺,只有堅強,樂觀,再堅強,就像她說的:活著就是王道。于娟,堅強樂觀我佩服的的女人,在生死關口,她用筆留下了對人生的深刻反思。“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生活中,人們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個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也希望能混出成功的模樣,于是沒日沒夜的加班,忘記了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真的有一天躺下了,才發現身體是最重要的,可一切都晚了!于娟告訴我們:“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讓我想起了喬布斯的那就話:“人人想去天堂,但不是通過死亡的方式。”是的,她只想活下去!對于這個年輕的母親,沒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不由得想問:工作以謀生,但謀的什么“生”呢?到底是為工作而生活,還是為生活而工作?于娟的這句話意味深長:“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這些話是多么真實,卻同樣是多么難做得到。
于娟在分析自己得癌的原因是,講到了飲食、睡眠、身體透支、環境污染等等因素。這些都是自身與環境互動的結果。當一個人失去健康的時候,才會覺得健康的可貴。而真到了這一天,一切又已經晚了。在書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人繞不過的:“病急亂投醫”,想通過一些土方法去治療。一些看似有道理的饑餓、堿性治療差點要了她的命,也確實要了醫友的命。在生命消失面來,再理性的人有時候也會失去方向。
“再大的苦痛,都會過去。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讀到這句話時,我不禁為于娟遭受絕癥的苦難而傷感,同時自己的心也頓時變得堅強了。人生的路上,總會遇到磨難和挫折,只要你積極樂觀地面對,就會跨過每一個坎,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于娟有“乳房誠可貴,卵巢價更高,若為生命故,兩者皆可拋。”的豪情,為了活下去,還有什么是不能放棄的呢?“雖然生病讓生命變得很痛苦,但是有更多的真情讓我們不能放棄,雖然生病讓生命很慘淡,但是有更多的美好讓我們不忍放手。”于娟這句話讓我此刻更加明白:親情最為可貴。也許在面對生死臨界點的時候,這種體會更深刻些吧。這個世界,真正無私疼愛自己的有幾個呢?當我們明白了,可是卻常常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感嘆了,只愿我們都可以給自己的親人盡可能多的帶去快樂吧。
讀此書,就像在涓涓細流中蕩滌自己思想的塵埃。讓我想去看到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間。我敬佩于娟,我也感動于她的丈夫光頭。每天穿梭在教書、照顧小孩、照顧妻子,像個陀螺一樣轉。當于娟病入膏肓,不能洗澡,只能擦拭身體時,他說他愿意為她擦五十年。愛情真偉大,讓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變得相親相愛、相濡以沫、相守相伴。
最讓人痛心和遺憾的是作為一個母親不能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或許于娟的書名《此生未完成》不僅有作為一個妻子、女兒的遺憾,我想更多的是包含了做一位母親的遺憾了。于娟說過即使為了兒子終年無休也心甘情愿,她是多么愛她的兒子,可是她還是走了……合上書,心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愿于娟安息。讓自己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四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所留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這段話“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讀完之后覺得作者說得很對。整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堅強并樂觀的對抗病魔,但天不隨人愿,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年輕的生命。在她的生命日記中,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細節,以生死經歷總結出許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觀點,讓世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總結出“活著就是王道”的生命真諦。隨后還敘述了她對愛情和女人的看法。
讀完整本書,讓我敬佩的是她面對癌癥的那份堅韌和勇氣,以及在遭受病痛折磨時還能為世人留下精神財富的那種豁達和樂觀。但是卻沒有給予我想象中的震撼,亦或是我沒有親身經歷,亦或是我人生本來的感悟就是作者所最終感悟的。
她是復旦大學的博士,又有著令人艷慕的出國經歷,所以她也有著事業的野心,不斷地發表文章,不斷的研究課題,在二三年之內成為教授等,都是她對未來的強烈期待。而我,卻沒有這么多的高標準的期待。或許有些人認為年輕人沒有高遠的奮斗目標是墮落的,不知進取的,所以我的目標在他們看來或許是為自己解釋或掩飾的借口。呵呵,這也符合通常觀念。其實,在我的世界里很簡單,我的目標就是安安穩穩生活,孝敬父母,讓父母快樂富裕的過完一生,不給自己留有一絲遺憾,這一切都與榮華富貴無關。在我的心里,總感覺他們的一生就是我的一生,他們快樂了,我就快樂了,他們若不快樂,那我的這一生注定是悲傷的。
我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慈祥的父親、能干的母親、優秀的哥哥、還有和我一樣的妹妹。生活在農村,生活在這樣一個靠父母親勤苦勞動才撐起來的家中,我沒有覺得多苦,感覺到的卻是溫暖和滿滿的愛,這份愛在我們圍坐在桌旁吃飯時成長,在我們夜晚一起酣睡時成長,在我們一起在地里勞動時成長,在我們因為距離相隔瘋狂想念時成長……太多太多的成長讓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生根發芽,最后扎在心里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伴隨著我們的脈搏,伴隨著我們的呼吸,不可分割。我的家或許是世界上最普通不過的一家,但是在我的內心,一直覺得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那種感覺常常會讓我忘了一切,不知所措。有時候這種幸福感也會讓我感覺害怕,害怕消失,害怕失去,害怕深愛的父母不在身旁,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承受。這種未知的擔憂會讓我常常流淚。也許想法太傻太幼稚,但我寧愿背著這份傻這份幼稚,來用心珍惜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此刻,腦海里盤旋著太多溢滿感動的畫面,小時候,父親為我和妹妹溫柔的梳起辮子,悉心的照顧生病的我們,給我們做著好吃的飯菜,還在飄雪的日子為我們搓洗衣裳,推著帶煤的自行車迎著冷風艱難的領著我們去找給別人量體裁衣做衣的母親……這一幕幕清晰的出現在眼前,還是會令我感動萬分,這些感觸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得。現在他們原本光滑的臉上爬上皺紋,結實的身體變得松弛,堅強的心態變得脆弱……親眼看著父母隨著時光的催蝕,慢慢的發生著這一切一切變化,我的心又怎能不心疼?時光在人心里積累愛的同時又摧毀了太多美好的東西,我想我沒有我想象中的堅強。
言語至此,已沒有更準確的詞語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唯有在心中細細體會。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五
讀完了于娟的《beingaliveisagift...此生未完成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沒有在‘讀完了’三個字前添加‘帶著沉重的心情’,是因為讀的不是書,不是情節,不是故事,而是于娟的心境。結局,固然凄美,但是于娟想向讀者傳達的是一種灑脫,一份樂觀,一絲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書中講述了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女子,一個擁有留洋經歷和博士學位的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一個擁有幸福家庭,一個擁有愛她、疼她的父母、丈夫及她愛的兒子的女人,在癌癥晚期對往事的追憶、對生命的向往,要知道,她是在極其痛苦的治療過程完成這本遺作。
謹將書中一些自認為動情的描述,躍然于此文中,共賞共鳴。
“我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來做做,于是開始玩命想發文章搞課題,雖然對實現副教授的目標后該干什么,我非常茫然。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備注,土豆是她兒子的小名。
“小時看雜書,喜歡華詞麗句,后喜人行文巧思,再后來欣賞文人文風品行,到后來,卻發現,讀書,要讀的是別人的思想,花鳥魚蟲固然是天然趣,仁孝廉禮立的是忠義魂,此間要參透的,是高尚悲憫的人性,矜貴持重的品行,洞明豁達的`修養,鍥而不舍的理想與追求。”
“不知道在忙什么,反正總是在忙就是了。有人會和你談股票,有人會和你談利率、談房市、車市、外匯市場,也有人和你談化妝品、談美食,甚至,有人和你談情說愛,有人告訴你他的專業就是陪你談心,他們叫心理醫生。沒有人陪你談哲學。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距離哲學太遠,還是,我們距離哲學的人太遠。”
娟姐,希望你在天堂里,完成未了的夢想。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六
我們“未來教育讀書會”晨讀的第二本書是《此生未完成》,我們用25天的時間讀完了于娟的故事。
這是她在生死邊緣,用生命寫下的文字,放下了所有的執著,以一個病人、女兒、妻子、母親、朋友的身份去反思和感悟。
回顧這25天里我們每天的半小時交流學習,我發現我們不只是在讀于娟的故事,也在故事里面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
她說:
“人活著若是為自己,死一千次我也是死了的。但是人的時確不是為了自己活著的。我的人生使命剛剛開始,無論如何,我要為養我的父母履行生養死葬的為人子的責任,而不能讓他們老而無依。我要為十四個月的兒子履行為人父母的責任,我把他帶到這個世間卻對他撒手不管,我做不到。”
她說:
“真正能對自己負責和可依賴的,只有自己。人,開心與否在于心態,即心情和狀態,心境和姿態。”
感:
“活著”,簡簡單單兩個字,我們都知道,卻未必真正懂得。
每個人,奮斗一生,再輝煌,再耀眼,終有塵埃落定的一天。到頭來,就會發現,名利權錢,沒有一樣可以帶的走。你能帶走的,只是別人對你的思念。所以,對自己好一點,對別人好一點,該讓渡的讓渡,該放手的放手。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做人,簡單點,再簡單點,才會開心。
人生才百年,何苦讓自己那么累心?有什么可以爭,有什么值得爭的呢?身體健康,生活無憂,家庭和睦……這些無法開出價碼的,比什么都重要。
我們很多人都是用健康作為代價,才認清了健康的意義;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是我們的通病。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開始養生,開始鍛煉。你看我們的廣場舞,紅遍了全球,我們是走到哪里,跳到那里;無論什么時候,你看公園里散步的和跑步的,都很多;健身房里也是,隨處可見積極鍛煉的人……確實,我們現在的生活這么美好,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把身體保養好,沒有健康,我們拿什么去享受這么美好的世界呢,又拿什么去愛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呢!
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枉然。
好好愛自己!保重身體!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七
這本書看完有段時間了,伴著真空泵隆隆的聲音,現在開始寫讀后感。
作者于娟,女,79年四月生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執教于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患乳腺x于今年四月份去世。
第一篇序是周國平寫的,他說于娟是個擁有優美個性和聰慧的悟性的可愛女子,結尾處唏噓地感慨蒼天不仁。
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個疑問句: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是的,這本書記錄了于娟在身體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樣子后,仍然思考著、探尋著活著的意義。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表現出的堅強讓人敬佩,他們對于彼此的信任更讓人敬佩。正是這樣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讓她對于活著的認識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讀者,有機會了解到這些認識,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謝于娟,更感謝她的家人。
“每個人出生,都有一個只有媽媽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樣,但是所有的媽媽都是拼著自己的性命,有著一命換一命的勇氣生下你的。”看到這段文字是在從家到學校的公交車上,眼淚就在別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顧地流下來。媽媽生我的時候陣痛持續了三天多,因為醫生說順產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堅持到順產。她真的是拼著自己的性命,有著一命換一命的勇氣才把健康的我帶到這個世界面前。
面對死需要勇氣,面對生同樣需要勇氣,感謝溫暖柔弱的媽媽如此勇敢地給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病痛和治療的摧殘沒有讓于娟掉眼淚,而聽到兒子土豆奶聲奶氣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卻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死亡像一個放大鏡,讓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惡美丑。死亡也像一個試金石,讓于娟試出了世間最珍貴的東西。
死亡,告訴于娟什么是活著的意義。
感謝于娟的無畏施,讓我們更近距離地探尋活著的意義。
周國平說,“如果于娟能活下來,她的人生一定會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脫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個人可以先經歷一場死亡,再開始生活,那么生活一定會更有意義。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八
《此生未完成》可以說是于娟即將步入永恒的死亡之前所寫下的關于生命的印記。從確診之后,她接受過很多次痛苦的治療,但她的文字始終充滿了質樸、幽默,時而平和堅強,時而俏皮如孩童,永不妥協。她在生前曾表示不愿意讓自己受過多的關注,然而她的文字依舊感染了很多人。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拋棄了生活中對死亡的一部分原始恐懼,我們總覺得“永恒”離我們遙遙無期,時間仿佛取之不盡,讓我們用之不竭,我們揮霍著它,大部分時候忘記了要堅定著什么目標,想要專注的是什么。對我們而言,人生很漫長,還可以慢慢來。而那些身處生死交接點的人,眼看著生命進入倒計時,才會恐懼時間不夠用,他們要用剩余的時間,仔細計劃要完成的事情。可是時間怎么都不夠用,怎么都不夠。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里講述秦始皇歷史,秦始皇后期畏懼死亡,命方士徐福和盧生等人尋找長生不老藥,甚至斥巨資讓徐福出海尋找神仙。秦始皇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死亡即將奪走他的時間,所以他寄托于虛無縹緲的東西。不管是千古一帝,還是平凡老百姓,都逃脫不了死亡,不管是哪一種人,也脫離不了死前遺憾的命運。
30歲時的我們,大多壯年,不需要寫回憶錄,努力告訴自己要堅強。但30歲的我們,也很多未知自己的夢想是什么,自己完成了多少想堅持的事情。希望你我,都能在面對死神時說一句:我已無憾。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九
《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從20xx年九月就從圖書館帶了出來,一直冷落在我的床頭,浮躁的心,沒有心思去觸碰它。續借了一次,這次馬上就要過期了,拿著它看完了后面的一部分。
對于于娟這樣既聰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項背。對于她的離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許,人就是這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回頭瞅瞅自己走過的路。以前的開心與痛苦,都歷歷在目,對于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時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敗的在這一個一般本科還默默無聞,每天過得不快樂,孤單伴我左右,越來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丟在了行走中。忘卻了自己想要的,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年半了,內心漸漸沒了自己,只有一個自私自利處處留小心眼的我,也許此刻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才會慢慢的走出這個枷鎖。我不懂的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卻了自己的圈子曾經是那么大。孤獨的世界,大同小異,不少人在討論著孤獨,但我也許此刻是迷茫。對于未來的膽怯,對于感情的畸形對待。
為了小武筒子,我曾說過要離得他近一些,選擇考研方向時,我甚是怯懦,我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野性與自信,對于自己的實力,現在存在的是質疑。考海洋,難且危險,考海洋所,現在還不了解難易程度,只是知道難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個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從《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絲解脫,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兩個人,如果能夠抵擋住兩三年不算做距離的距離,那熬過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
《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從九月就從圖書館帶了出來,一直冷落在我的床頭,浮躁的心,沒有心思去觸碰它。續借了一次,這次馬上就要過期了,拿著它看完了后面的一部分。
對于于娟這樣既聰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項背。對于她的離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許,人就是這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回頭瞅瞅自己走過的路。以前的開心與痛苦,都歷歷在目,對于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時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敗的在這一個一般本科還默默無聞,每天過得不快樂,孤單伴我左右,越來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丟在了行走中。忘卻了自己想要的,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年半了,內心漸漸沒了自己,只有一個自私自利處處留小心眼的我,也許此刻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才會慢慢的走出這個枷鎖。我不懂的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卻了自己的圈子曾經是那么大。孤獨的.世界,大同小異,不少人在討論著孤獨,但我也許此刻是迷茫。對于未來的膽怯,對于感情的畸形對待。
為了小武筒子,我曾說過要離得他近一些,選擇考研方向時,我甚是怯懦,我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野性與自信,對于自己的實力,現在存在的是質疑。()考海洋,難且危險,考海洋所,現在還不了解難易程度,只是知道難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個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從《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絲解脫,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兩個人,如果能夠抵擋住兩三年不算做距離的距離,那熬過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感謝于娟,讓我對于生命更加珍惜,讓我對于愛情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加理智。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一
“生命是一條永不回頭的河,不管發源地何等雄偉,流域多么寬闊且肥沃,終有一天,這河必須帶著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閃爍的光影不是歡迎,是辭行。”我從未對哪本書有著如此復雜的感情,對于于娟的這本《此生未完成》,我是又期待又懼怕。還未讀完時,便刻意放慢閱讀的速度,卻又被書中所描寫的人生經歷所吸引,漸漸沉迷其中,忘了時間。恐怕是因為書中所描繪的人生已經落幕,就像是一條永不回頭的河流,已經匯入了浩瀚大海,而我每讀過的一個字都已經絕版,世上不會再有于娟了,這樣一個平凡卻擁有著異于常人的勇氣的女子了!
可合上書頁,除了對佳人已逝的傷感之外,心中卻充盈著一股暖意,或許是來自于關懷過于娟的每一個人的,或許是于娟對于土豆、光頭的愛與不舍,又或者是因為這本書而感悟到的那些人生哲思。
涓涓不壅,終為江海。于娟的生命已從一條小小的溪流,經過人生的磨練、命運的玩笑后,匯入了浩瀚的'大海。而我相信,最后的天光云影,那一群群人給予她的關懷與幫助也切切實實地溫暖過她生命最后的時光。
而我們仍在溪流中漂泊前行。慶幸有如此的文字指引著我們,繞過坎坷的地帶,一路飛馳前進。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二
《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從20xx年九月就從圖書館帶了出來,一直冷落在我的床頭,浮躁的心,沒有心思去觸碰它。續借了一次,這次馬上就要過期了,拿著它看完了后面的一部分。
對于于娟這樣既聰明又有文采的人,我肯定是望其項背。對于她的離去,我心中甚是惋惜。也許,人就是這樣,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回頭瞅瞅自己走過的路。以前的開心與痛苦,都歷歷在目,對于人生的思考比任何時候都深刻。
此刻,我失敗的在這一個一般本科還默默無聞,每天過得不快樂,孤單伴我左右,越來越多的自信心被我丟在了行走中。忘卻了自己想要的,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年半了,內心漸漸沒了自己,只有一個自私自利處處留小心眼的我,也許此刻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才會慢慢的走出這個枷鎖。我不懂的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善待我的朋友,忘卻了自己的圈子曾經是那么大。孤獨的世界,大同小異,不少人在討論著孤獨,但我也許此刻是迷茫。對于未來的膽怯,對于感情的畸形對待。
為了小武筒子,我曾說過要離得他近一些,選擇考研方向時,我甚是怯懦,我已經沒有了以前的野性與自信,對于自己的實力,現在存在的是質疑。考海洋,難且危險,考海洋所,現在還不了解難易程度,只是知道難考;考石油,真心不想只是考一個211,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從《此生未完成》中,我得到了一絲解脫,我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路,兩個人,如果能夠抵擋住兩三年不算做距離的距離,那熬過去,便是柳暗花明了吧。
感謝于娟,讓我對于生命更加珍惜,讓我對于愛情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加理智。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三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因努力奮斗而忽略健康的您。
20xx年4月,于娟在中山醫院逝世,年僅32歲。
20xx年6月,我第一次拜讀到于娟的書《此生未完成》。
20xx年7月,我在上海第一次走進了于娟曾經生活的地方。
時至今日,當我因為生活瑣事而悶悶不樂時,當我因為工作繁忙而經常熬夜時,或者當我因為自身懶惰而放棄健身時,我都會翻一翻《此生未完成》。很多時候,我都強烈地感覺到,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于娟,更是透過她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你。
而今,無數人選擇加班加點犧牲休息時間拼命工作,加之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只覺自己還年輕便拼命放縱。
但我們卻忘了:身體是經不起折騰的,待你后悔,已晚矣。
也許有人會說:人人如此,但不盡然人人都如于娟般在最韶華的歲月被命運扼住脖子。可是身體中的尖叫是不會時時給我們警醒的,待它尖叫已是徒傷悲。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追求細水長流的狀態,不爭不搶,不緊不慢。
于娟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在挪威留學時她拼命勤工儉學,為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她不斷追求自我提升。她曾經的野心是兩三年搞個副教授做做,因此玩命想發文章搞課題;她曾經試圖做名優秀的女學者,雖然自己極其不擅長科研。
得病后,她才領悟到:人不能將快樂建立在名利權情上,而應該回歸情感、回歸家庭。
她在書里寫: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生命短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名利權錢只是附屬在自己身上的東西,真正愛你的人關心的是你——你的健康、你的心態和你生命的長度。
不妨放下自己固有的執念,不妨放下繁忙的工作,抽出一點時間,多陪陪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少不了離別的片段,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必經的車站。
于娟在確診乳腺癌之前,即使周身疼痛,也從未用過止痛藥,醫生說: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痛都會痛死的。她的忍耐力讓人肅然起敬。
為了兒子土豆,她從不放棄,她說: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
她在病中不顧一切的舉報騙自己的“民間神醫”,只為不會有更多的人上當。哪怕奄奄一息,她也要將自己在世間的使命完成。
而今,抱怨不公的人越來越多,遇到困難放棄爭取的人越來越多,茍且偷生打算混日子的人越來越多。當這個時候,不妨想想于娟,想想這位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也從未放棄自己也從不抱怨命運的女子。
《此生未完成》的封面是淡淡的綠色,柔和溫馨,“beingaliveisagift”和“我們究竟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是最先呈現給讀者的兩句話。
她在生命的盡頭用命寫出文字,不是想出名,不是想引人關注,只是希望有人能夠通過她的文字關注到自己的健康,關注到自己愛的人,關注到自己的靈魂。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四
我沒有資格去評價這本書,但是我對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深深折服,我對于娟的優美的文筆崇拜的五體投地!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生命的長短(請原諒我之前一直錯誤的認為:只要活的久就會有奇跡,甚至還以《瑯琊榜》中夏江的經典臺詞:“人死了,就什么都沒了”標榜自己的人生態度。)像于娟雖只有短暫的32年的人生,但她卻活出了100歲老人都沒有的精彩!她就是臧克家筆下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不要被知識分子的外衣所蒙蔽,名校研究員、教授、博士、碩士我見的、接觸過的也不少,但他們大多為了功名利祿,為了豪車大房等身外之物忙的不可開交,游走于“市井之間”、混吃混喝。披著“文化、文明”的外衣,實際已然成為金錢的奴役。像于娟這么高學歷、高智商又對人生有深邃見地的知識分子少之又少!
我很慶幸自己在30而立的年齡逐字逐句拜讀了于娟的傾心博文。我很感激老婆也在我的帶動下提前讀完。
高興也罷,痛苦也罷,長也罷,短也罷,我們終究要走完這一生。
于娟走啦,但她抗爭病魔的陽光的心態、她的從容不迫、她的豁達果敢的精神就像她沉甸甸的文字一樣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我的心里。
想到了自己也近了30歲,想想還在為工作、為生存、為溫飽而奔走。可憐中充斥著萬般無奈!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反過來又想,于娟的畢生所求、聲嘶力竭的呼喊:就是活著。一對比,反倒有了進一步努力的意義。
這,多少有點阿q精神吧!縱然感覺現在有萬般不好,要在保證身體的前提下去拼搏才更有意義!
1、健康是生命之本。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生命。沒有了生命,之前的所有積累都會清零。
2、珍惜活著的每一秒。不虛度、有思想、有意義的活著。
3、看清功名利祿等一切身外之物。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引用于娟原話“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討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4、留下一點東西讓自己真正感動,如果能給別人帶來價值會更好。于娟的文章就是警示后人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我會讀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
5、有時間的話一定多陪陪父母和老人。想到這,看到這,別思考,去做就是了。沒有為什么!我知道對我們來說很難做到,但要努力爭取!
書中對人生的思考很多句子都可以作為名言警句,事實上朋友圈里很多點擊率超高的健康、人生相關的文章或多或少的引用過于娟的只言片語。我讀書有做筆記的習慣,但這次時間關系,只記錄了最精彩章節的頁碼。
最后還是以于娟老師(請原諒我之前的稱謂沒有寫老師二字,叫名字相信符合于娟老師的性格,她應該不會介意吧)的話作為結尾吧:
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得很大。
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諾言許得很輕。
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得很滿。
我的喜悅很少,我就把笑容積得很多。
惜別,不舍……。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五
今年得病以后,住院,手術,化療。原本忙碌的學習生活。也戛然而止。有了大把的時間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意中讀到了于娟的書《此生未完成》。
先是網絡里的部分章節,有了強烈的閱讀欲望,于是在當當網上買下了這本書。書一到,手不釋卷的讀了起來。
《此生未完成》講的是于娟與病魔斗爭的事,盡管最后主人公還是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可愛的世界。書中的文字真切樸實,讀起來很多的章節感同身受。親情,友情,我們活下來的勇氣。
“哪怕讓我蓬頭垢面,站在街角,任千人踩,萬人唾,只要能看到我的媽媽拉著土豆從我的面前走過,送土豆去幼兒園——”讀到這,我淚如雨下。是的,愛才能使我們能頑強的生活下去的支柱。“在我得病以后,一些平日里不走動的親戚也是前來問候,善意也好,惡意也罷,都不重要。日久見人心”。是的,在治療的過程中,親人們盡己所能,出錢的出力的。沒人抱怨,沒有人來比較,有的就是同心協力,挽救瀕臨在走生命終點的我。
我是幸福的,我的病可以在短期內沒有威脅生命的危險。活著就是王道。活著才有機會去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活著才有機會去愛著家人,孝順父母,才有機會去茍且的生活的同時,夢一下詩和遠方的生活。
《此生未完成》我是流著淚讀完的,讀的過程中,書中的主人公時而是我,時而是于娟。不過,還是要懂得活著就要懂得珍惜,活在當下。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六
2009年12月于娟被確診患乳腺癌被判只有一年半載的生命,在與病魔抗爭的過程中,通過“復旦教師抗癌記錄”的微博和“活著就是王道”的博客,記錄她生命最后的旅程。
“世間的一切,隔岸看花、風淡云清。”------于娟
偶然的機會看到朋友的日志中提到這本書,當時就q上詢問,第二天艷陽高照的大中午跑去借了回來。當天下班后便開始捧書夜讀,未曾想到自己竟只看了前序,就已經不忍再看了。
我,應該屬于那種純粹的易感人群,是的,無論自己還是旁人的歡愉、悲傷都足矣讓我心懷感傷。于是,擱置了幾天,調試好自己的狀態,今天重新開始完整的閱讀了這本書。
似乎,很多警世真理都是在生死臨界點閃現的。
“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人們都眷戀“名利權情”,但實際上生命中它只是一部分,不能只是短暫的去看待;因為最終,“名利權情”每一樣都是無法帶走的。透過生死,那些都很虛無,那些無非是在別人議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于娟,她,從小成績優異,畢業于上海交大,后獲挪威一所大學碩士學位,后又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正當她風華正茂、為人妻初為人母的時候,遭遇重疾病灶,依然用如此陽光、可愛靈動的文字,來記錄一個女人三十多年的風華歷程,和那最后的一年零四個月與病魔抗爭的那些日月。
就是這些跳動的生命的文字感動著我,激勵著我,影響著我,改變著我。
在閱讀的過程中,莫名的,總是有意無意的在她的文字中產生共鳴。
她是個好交友的人,但卻不知道該如何篩選真正朋友,她是個可以為了朋友付出很多很多的人。揚塵散土,洗沙留金。癌癥,讓她知道若有后世,誰是她應該付出的人。
我自認為自己也是個好交友的人,也同樣有著她同樣不懂分辨篩選真正朋友的弱項。好在每次發生問題的時候,事后自己會自嘲自解而過。看過這一段文字,我靜靜的靠著,微微閉目思考著。。。
她生病之前,從來都沒覺得自己性格不好,病后才不得不承認自己太過爭強好勝、太過喜歡凡事做到最好、太過喜歡操心、太過不甘心碌碌無為。。。這些都源于,之前看不穿。
看不穿。。。這三個字,讓我好好思量思量。不是么?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不是不明白,不是不清楚,就是看不穿,而已!但,想要看穿,說難么好像也不那么難;說簡單么又不那么簡單。
再大的苦痛,都會過去。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
如果在開始閱讀的時候,還會偶有流淚;當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突然變的堅強起來,暮然的。
人但凡有欲望,就會辨識不清真相,就會誤判,就會被騙。哪怕這種欲望,僅僅是求生。
生,或許只有在相對臨界死亡的時候,才凸顯它的重要。求生的欲望是無法抑制的,自然的。
我的房間很小,我就把窗戶開的很大;我的感情很重,我就把諾言許的很輕;我的往昔很空,我就把今天填的很滿;我的喜悅很少,我就把笑容積得很多。
看到這個篇章的時候,不由的想起張愛玲的小說。愛,或許說感情來的更貼切些,因為愛這個字的保鮮期太短暫了,而感情卻是長久的。于娟說,“任何東西,得到之前,不要輕言珍貴,失去之前,不要輕言輕賤。”歲月無痕,偶爾發現內心深處總有點點空白,沒有被填滿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那塊空白是專屬的”緣故。一切美好的總是在回憶中,誰都不例外。
我不是舊年那個雨巷結著丁香般幽怨的姑娘,我只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在雨里走。
好有共鳴的一個場景,我不是個張揚的人,任何時候,包括淋雨。或許會有朋友在雨里大呼小叫、蹦跳雀躍,而我不會,我只喜歡靜靜的走在雨中。對我來說,那個時候是可以靜數心事、整理思緒的時間,喧囂的世界中,那一刻的寧靜是屬于我的,透明的、簡單的、寧靜的小空間。
書,讀到光頭寫的后記,基本已經告一段落了。光頭,是于娟對老公的愛稱。
而看書的心情,也由最初的淚如泉涌、不能自制,到現在可以平靜的看待這本書,我想這應該歸結于她的文字給予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感謝她在走完生命最后歷程,留下的點滴筆記,給生著的人已警示和鼓勵。
娟,走好!
《此生未完成》是年輕的學者于娟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中寫下的文字,平淡而真誠的文字獲得了讀者的關注。在書中,她說:“進入這個龐大的城市就像穿上了紅舞鞋,一直舞蹈旋轉,再也停不下來。也許停下的時候就是死亡的那一刻。”現在,她平靜了,像朵海上的浪花,卻把不平靜的內心留給了我們。
幸福在哪里,是我們這一代人很糾結的一個問題。于娟找到了:幸福是哪怕當一個乞丐匍匐在馬路邊,只要能天天看著爸媽帶兒子土豆經過。土豆找到了:幸福是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幸福歸根結底是人類情感的滿足與需求,物質的多寡不過浮云。上帝其實很公平,為你關上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再打開一扇窗。停下來,想一想,再出發,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走,終究能得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幸福在哪里,慢慢找,也終究能知道。當世界一直往前快速奔跑,當身邊的世界都在提醒你,快,快,快的時候,可不可以停下來喘口氣,選擇“自我”而不是選擇“世界”?也許這樣才能不再為了追求速度,而喪失了活著的意義。
此生未完成的讀后感(專業17篇)篇十七
這本書是于娟在生與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的一年多的病中日記。這本生命日記,記錄了這個平凡的女子作為母親、妻子、女兒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情,在赤裸裸地反思生命的意義。
她在博客中寫道:“我也曾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干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名韁利鎖,權牢情關。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人多為這些東西所困,而忽視了那些真正值得珍視的東西。也許,和愛的人一起度過的'那些時光,那些美好的回憶,才更值得珍惜。
微信讀書還沒有這本書的文字材料,講書人在講述這本書的內容之余,也加入了自己的三點死亡觀:
一是人生如四季輪回,有生有滅;
二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三是不必等來世因果,凡事都是現世報。
正如史鐵生曾說過: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此,認真過好每一天,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不斷學習和進步。因為死亡只是肉體的逝去,你做過的事,會使得你的生命得以在身后不斷延續。
最后,希望有一天,能做到毫無畏懼地直面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