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以內進位加法例教學反思篇一
本學期我又教一年級,打開教材第一感覺教材在更新,讓我意識到我的教學理念也要更新,盡管自己教齡比較長但還是要認真鉆研教材。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仍認真地備好每節課。對于《20以內進位加法》這一內容我進行了一些調整。
教材把《9加幾》和《8、7、6加幾》分為兩課時教學。我認為合理的安排,精心的設計也能用一課時解決。
《20以內進位加法》主要是讓學生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算法優化。教材是這樣安排的既提倡算法多樣化又重點講湊十法,在湊十法中既可以看大數拆小數,也可以看小數拆大數。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反而不知道怎樣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題,怎么辦呢?我把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把9加4作為教學的重點,突破湊十法,看到9想到1,9和1湊成10,所以我們把4分成1和3。那4還可以分成2和2,什么數與4相加要把4分成2和2呢?學生前面對湊十法理解得比較透徹,馬上想到了4和8相加時把4分成2和2.我就因勢利導讓學生觀察()+6(6分成1和5)、()+6(6分成2和4)、()+6(6分成3和3)這三組算式中都是加6為什么為什么分成的數不同呢?他們分別與誰相加呢?為什么?這樣的設計進一步強化了“湊十法”。
我出了兩組題進行練習。第一組是:9+29+39+49+59+69+79+89+9第二組是:8+38+48+58+68+78+8讓學生觀察每一組的加數和得數,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善于思考,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迅速牢固的掌握9加幾和8加幾的得數。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1、這節課只是讓學生系統的學會了“湊十法”為學生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指明了一條路。如果學生要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還需要課后加強練習。
2、這節課的教學容量比較大,對后進生還需要單獨輔導,多加練習。
以內進位加法例教學反思篇二
1、體育課場地大,有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
2、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去,而不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
3、有例如:毽子、短繩、跑步、做操等多種項目供孩子自由選擇。
4、通過競賽等形式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及時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細看來,除了第一條無法毗及外,其余3條均是數學課能夠達到的。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就參與性,選擇性,合作性這幾方面花了心思進行設計,同時以學生感興趣的卡通人物kitty貓為情境主線,在民主,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為課堂的小主人的樂趣。
參與性:上課的開始我首先提出質疑:8+5應該怎樣算,你有什么好辦法?用學具分別表示8和5,然后動手擺一擺。在這里,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動手操作學具和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在匯報時我盡量讓學生敘述、補充,使他們體驗了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
選擇性:學生在進行“湊十法”的演算時,同時找到了拆大數和拆小數兩種方法,基于這種情況,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我忽略了課本上“看大數,拆小數”的計算方法,而是對兩種拆數方法都給予了肯定。并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而對于這樣選擇式的教學,我在練習設計時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價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還需要獨立思考?我個人認為:合作是在對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獨立完成有困難或依*個人力量能夠完成但效率遠低于集體完成的情況下所進行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探究進位加法的算理是一個難點,我覺得學生有必要通過討論來互相交流想法,獲得新知。為了避免一些學生只當聽眾,我要求每個人先自己動手,在思考出一種方法后,再與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這樣既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又分享了其他同學的經驗,獲益斐淺。在游戲進行中,有的小組分工明確,有的小組合作意識不強,所以兩極分化明顯,這樣的差距也使學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這節課總體來說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形式多樣的練習題以及雙語課的語言氛圍使得課堂氣氛較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性沒有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巡視走馬觀花,而未深入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參與到他們的探究中。對于進位加法的算理,未給與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落實,講透,使得在時間控制上有些偏差。在游戲時我原本設計先給學生時間進行小組分工,但教學時有所遺漏,使得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自己職責不明,未達到預期的競爭場面。
比賽已經落下了帷幕,但是作為教師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進課堂,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得到發展,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將不斷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以內進位加法例教學反思篇三
空間一: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始。出示主題圖后,我先給了孩子們觀察圖的時間,但沒有讓他們說看到了什么,而是直接將要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一共有多少人?”那么啦啦隊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幫著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后,我還重點讓列式的孩子給同學們講了為什么這樣列,孩子們講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個小朋友,第二排有8個小朋友,兩排一共有15個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個人,女生有6個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個人”。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空間二:找不同,進一步體會加法含義
在學生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兩種解答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進一步體會了加法的含義。
這一例題的解決讓學生切實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以內進位加法例教學反思篇四
空間一: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始。出示主題圖后,我先給了孩子們觀察圖的時間,但沒有讓他們說看到了什么,而是直接將要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一共有多少人?”那么啦啦隊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幫著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孩子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有的算式列成了“8+7=15”,有的列成了“9+6=15”,列出算式后,我還重點讓列式的孩子給同學們講了為什么這樣列,孩子們講的非常完整“第一排有7個小朋友,第二排有8個小朋友,兩排一共有15個小朋友”,“我看到男生有9個人,女生有6個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15個人”。這一環節讓學生體驗到了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空間二:找不同,進一步體會加法含義。
在學生列出了兩個不同的算式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兩種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這一問題的思考,孩子們感受到了這兩種解答方法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得到的,列式不同,但解答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用加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進一步體會了加法的含義。
這一例題的解決讓學生切實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