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深入生活、觀察細致的結果,其作者透過文字展示了自己獨特的文學才華和獨到的思考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經典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發和靈感。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一
暑假期間,我、媽媽和表弟到云龍湖畔的臥龍山去游玩。
山又高又陡,遠看像一條龍臥在那里。我想:臥龍山由此而得名吧!沿著彎彎曲曲的小徑上去還是比較容易的,一路蒼松翠柏,鳥鳴不絕,加上剛下完雨,空氣格外清新,我們不知不覺就到達了山頂。站在山上俯瞰明鏡般的云龍湖時,我體會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
休息片刻之后,我們準備下山了。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起起伏伏的消失在遠方,另一條顯然是通往山下的“捷徑”。所以我們選擇了第二條路下山。
開始路很平坦,我們走得比較順利,但后面越來越難走了,不時有巨石擋路,得另辟蹊徑才能過去。
忽然,一個東西從天而降,直落到我頭上。我趕緊摸去,濕濕的、粘粘的,聞起來還臭臭的,“鳥糞”這兩個字從我嘴里鉆了出來。只聽“哇哇”兩聲,一只烏鴉從天上飛過。這只惡鳥似乎要告訴我們此路不通。此時已到半山腰,想按原路返回也不太好走了,進退兩難啊!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走了不到100米,我又中“頭彩”了。只聽媽媽大吼一聲:“別動!”我趕忙站在那里,媽媽從旁邊摘下一片樹葉,把一個東西從我身上拿了下來,扔到了地上。我回頭一看,只見一只五彩斑斕的毛毛蟲在樹葉上蠕動著,太惡心了!
漸漸地,路斷了,我們被困在一片灌木叢里,周圍是又濕又滑的爛泥。沒辦法,我們只好撥開茂密的樹叢,尋找下山的路。蚊子成群地圍攻,毛毛蟲不時光顧,枯枝爛葉時常擋住我們的去路,表弟大哭不止……經過漫長的跋涉,我們終于又見到明鏡般的云龍湖了!
當我回望那條未被選擇的路時,卻驚奇地發現,那條路直通云龍山主峰,上下山相當容易。
事后,我想:很多人在成功的漫漫長路上想找出捷徑,而放棄平坦的通途。雖說有時也會成功,但途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艱險,雖然充滿挑戰性,但浪費了許多大好時光。當你遍體鱗傷地回望那條曾經被你拋棄的路的時候,你會發現,那才是真正的捷徑!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二
5月25日,我們晨刊小記者游覽了龍山。一來到這里,我就被這兒郁郁蔥蔥的樹木吸引了。
這里多山,山上全都種上了樹,遠遠望去,就像衛士,保衛著山上的安寧。聽老師介紹,這里在30多年前還是一片窮山惡水,十分荒蕪。可現在怎么就成了風景優美的旅游區了呢?那都要歸功于一個傳奇人物―――韓金來,他帶領村民綠化荒山,植樹造林,龍山才成了現在這個模樣。在爬山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茶樹,一塊大石頭上還刻著“茶園”二個醒目的字。
在龍山動物園中,我看到了龐大的駱駝、開屏的孔雀、黑色的熊、兇猛的獅子以及怒吼的東北虎。
龍山是美麗的,我愛龍山。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三
今天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云的日子,我們一家人都去位于江西與安徽交界線的五龍山游玩。
五龍山不是只有一座山,而是許多高山連在一起,四周有一些小山丘。那些小山丘有著柔美的線條,一眼望去,讓人心曠神怡。小山丘上長著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映著綠葉,顯得十分美麗。當然,巍峨的高山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站在峰頂,往下一望,美麗的婺源便展現我們面前。高山與山丘相襯就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山上還有許多流水,清澈的山泉從石縫中緩緩流出,成了一個天然的“水龍頭”嘗一口,嗯,清甜可口,喝了還想喝,比礦泉水美味多了。山泉水好像就是五龍山饋贈給登山者的禮物。除了供人解渴的山泉,那“小瀑布”也是一道流水。“小瀑布”是地表水,不能喝,但它十分美麗,飛瀉的流水從參差的石頭順流而下,嘩嘩聲十分悅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了我們出乎意料。
但是五月上五龍山最主要當然是去看花了,到了山頂,鋪天蓋地的映山紅闖入我們的視野,那一叢叢,一簇簇,一朵朵的映山紅,讓我驚嘆不已,它們都紅得耀眼,紅得燦爛。摘一朵,戴在耳朵上,走到哪里,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除映山紅,山楂花也十分好看,白白的、小小的花瓣,黃黃的、細細的花蕾,配在一起,有一種別樣的風韻。它們一起藏在映山紅叢里,好像靦腆的小姑娘害羞的站在大姐姐后面呢。
五龍山,我愛你。你的山美,水美、花美都深深的吸引著我。明年,我一定會再來這兒玩的。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四
今天,我和媽媽、姐姐一起去爬山。我們坐上了公共汽車,直奔中北大學。我們首先來到二龍山門口的小公園,那里有個大滑梯,我一看見便迫不及待的玩去了,怎么玩都玩不夠。玩完了滑梯后,我們便開始登山。
我們從一條偏僻的山路抄了上去,這條山路是用水泥和石子鋪成的,走著走著,我和姐姐便試著光著腳在這上面走路,走了還不到一分鐘我們便痛的哇哇直叫。
在半山腰,有一個巨大的人工瀑布,我們在那里真正體驗到了“飛流直下山千尺”的感覺,在它旁邊我們的心情一下子開闊了起來。
走到愛心臺上,我們發現周圍都種滿了桃樹,象征著為人們去除百難的意義。春天,粉紅色的桃花爭先開放,美麗極了;夏天,桃樹便結出一個個綠色的小桃子;初秋,桃子笑紅了臉向人們報喜。
在這里,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人來游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五
石龍山是個美麗的地方,四季如春、景色宜人,是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假日里,我和朋友們相邀去爬石龍山。
一走進石龍山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成片的綠色,許多株茂盛的大樹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畫卷,使人立刻神清氣爽。沿著落葉鋪成的臺階往上走,腳下便會“嘎嘎”作響,像小動物在咀嚼食物,又像落葉在吟唱著秋天的歌。越往上走,兩旁樹的品種越多,黃色的梧桐樹、紅色的楓樹、四季常青的松樹,時不時還藏著幾株銀杏樹呢!它們的姿態也不同,有的筆直挺拔,直沖去霄,有的彎腰駝背,像上了年紀的老爺爺,有的向里傾斜,像一把遮陽傘。
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一股清香從遠處飄來,循著花香走過去,原來是兩旁樹林里的桂花開了,它們一簇簇、一叢叢。現在,革命烈士碑兩旁的芙蓉花也開了,它們姿態不一,有的花開得正艷,有的才展開兩三花瓣,有的還是花骨朵兒,含苞欲放,飽脹得馬上就要裂開似的。
一直走上去,終于到了山頂,向下看,大大小小的房子形狀各異,沒有哪兩幢是完全相同的。而那些龐然大物——汽車,此時被我踩在腳底下,小得像一只螞蟻。正前方,是寬闊的松源河,湖水靜得像一面鏡子,沒有一點波紋,映出了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岸邊的垂柳和小朋友們喜氣洋洋的笑臉。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山峰錯落有致,像駱駝的駝峰,有趣極了!
石龍山是不是很美呢?下次有空你一定要去看看啊!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六
恩龍山莊里還設置了過吊橋、騎馬、熱氣球、滑草、溜索等許多互動節目,我也親自體驗了一下過吊橋的滋味。我本來是不想過吊橋的,因為望著高高的吊橋,實在有點害怕,但我看見前面的妹妹已勇敢地踏上了吊橋,為了爭回面子,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我抓著吊橋兩邊繩索,像蝸牛一樣向前挪動,當我挪到吊橋中間時,往下一看,尖叫一聲,“哇!好高啊!”那時我簡直有點想哭了。走在身后的爸爸對我說:“兒子,別怕,鼓起勇氣向前走,爸爸會保護你的。”聽到爸爸鼓勵的話,我稍稍舒了口氣,便鼓起勇氣向前面走去,好不容易走到終點,回頭望那高高的吊橋,心想:我終于勝利了,下次我還來挑戰你!
夕陽西下的時候,在家人地不斷催促下,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恩龍山莊。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七
爸爸說現在去人民公園可以做“城鄉公交”直接到水冶,但是我們左等右等,總是等不來,無奈之下,我和爸爸又到了文化宮,真是巧極了,正好有一輛車,我們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真好!
在我們回到家的時候,早已饑腸轆轆了,平常只能吃下一小碗面的我,在今天吃了滿面的一大碗之后,還是覺得餓。我爸爸就更摻了,累得走都走不動了,今天,真是累啊!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八
有一個周天,我和爸爸、媽媽游玩了二龍山,我可太高興了。
那天,爸爸開車出城之后,我在路上看見了奇花異草,有紅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種各樣。有許多的蝴蝶翩翩起舞,蝴蝶的顏色千奇百怪,看得我眼花繚亂。
經過了長途跋涉,終于到達了二龍山。遠遠的就看見了那綠樹成蔭的高山,陽光幾乎都照射不到密密麻麻的葉子中去。再往里走,到了滑草的地方了,我們一家一起去滑草。在媽媽的掌控下,我們的車經過一個個彎彎曲曲的小道,每一次,車都要旋轉,我不由自主地驚叫起來。
這一天我過得真高興!我要把這次游玩永遠地記在我金色的童年中。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九
5月25日,我們魯西中學的晨刊小記者去了龍山風景區采風。
一下車,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青山綠水,一片蒼翠,空氣格外清新怡人,遠處不時傳來幾聲鳥鳴,令人更加愜意,真想一下子撲進它的懷抱。
聽導游介紹說,這里從前也是一片荒山野嶺,能成為今天這個遠近聞名的景區,全虧了韓金來爺爺,他把掙來的錢投資在這里,在他的帶領之下,全村人歷經了30年的艱苦奮斗,才使得大山里的人們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我們去了動物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動物:有活潑的猴子、美麗的梅花鹿、兇猛的獅子和老虎,看起來老實、笨重的黑熊和鴕鳥等。可我最喜歡的動物還要屬孔雀了,它渾身有藍色的羽毛,翅膀和尾巴上點綴著一點墨黛和灰色,尖尖的嘴巴,靈動的眼睛,頭上好像貼著一層藍色的水晶,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聽導游說,韓爺爺之所以這樣做,用他的話說就是為了“再給子孫后代留下五百年”,我想,在他們的努力下,龍山的環境會更好!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十
4月25日,我們實驗中學晨刊小記者到龍山風景區采風。龍山風景區坐落在萊城區茶業口鎮境內,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登上大巴車。雖然路程并不遠,但是我們仍然覺得車開得太慢,我們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飛到目的地。一路上,同學們有說有笑,欣賞著車窗外美麗的景色,猜測著、議論著。
終于到目的地了。我們站在山腳下,仰望大山,蜿蜒起伏的山體,猶如一條巨龍靜靜盤臥。山腰青松翠柏,郁郁蔥蔥。山腳下,兩座小洋樓在綠樹青山的環抱中格外醒目。帶隊老師向我們介紹:“龍山景區是金來建設集團董事長韓金來率全體員工耗資7000萬元修建的。”
繼續向山上走去,不知不覺就到了龍山動物園。剛一進門,就看到一頭雙峰駝,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呢!你看它在籠子中緩緩地走動,大大的嘴不停地咀嚼著東西,我們的到來絲毫沒有影響它的食欲。同學們都喊著讓它擺個造型,可它一點反應也沒有,偶爾抬抬頭,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繼續往前走,來到猛獸區,只見石砌的圓形“峽谷”內有一頭獅子,它狂躁不安地踱著步子,我特別注意了一下它的眼睛,我感覺它的眼神中好像有一種傲視萬物的氣勢!
轉眼時間到了,該回家了,可我仍然戀戀不舍。龍山真的太美了,如巨龍一樣的山體、活潑可愛的動物、敬老院老人的笑聲都讓我難忘,踏上歸途,我仍然一步三回頭。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十一
在這個金桂飄香,層林盡染的秋天,超慧作文學校組織同學去武漢蛟龍山莊秋令營。清晨陽光明媚,天空瓦藍瓦藍的像一面鏡子,我們乘車來到了蛟龍山莊。
一進山莊大門口,便來到了游樂園。游樂園里面有碰碰車,搖搖床,旋轉木馬……我玩了兩次搖搖床,玩搖搖床可刺激了,一上一下,能把人從座椅上一下子給顛下來,有的幾個膽大的同學還跟著上下顛簸的節奏來回跳動,玩得好不快樂。
體驗了幾個游樂項目后,我們沿著鵝卵石朝前走,便來到了光谷民俗博物館。博物館的右邊,我們看到了許多以往的勞動工具,木頭做的獨輪車,紡織機、石碾、水車……看到眼前的這些,我真想回到遙遠的古代,去親身體驗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呀!
再往山莊里面走,便來到了我最喜歡的動物園了。這里的小熊貓都在睡覺,不知它們是不是玩累了。還有許許多多的天鵝,有花天鵝,黑天鵝,白天鵝,它們雖然顏色不同,但都很高雅。她們游動時,遠遠望去,就像一只只帆船在水上蕩來蕩去。天鵝苑的隔壁就是孔雀園,孔雀的樣子是多么華麗啊!看到穿漂亮衣服的,她們有的還抖一抖尾巴,來一個孔雀開屏,好像在和游人比美呢!
和孔雀一起生活的還有火雞。我和何露,一起拿了薯片去喂她們。搶食物,美麗的孔雀絕對不是火雞的對手,只要把吃的投進去,他們就會朝食物蜂擁而來,奮力的搶救,像兩三天沒吃飯似的。火雞的毛雖然雪白雪白的,但是它嘴卻是軟軟的,脖子紅紅的沒有毛,和美麗的孔雀在一起真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呀!
不知不覺到了下午,我們也該乘車回家了。蛟龍山莊不僅很好玩,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休閑娛樂的好心情,我喜歡這個地方。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十二
一路嬉鬧著,我們來到了這個被人稱為“世外桃源”的地方―――龍山。
一下車,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一座座綠山,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空氣清新。我們在樹蔭下,來到了一小片荷花池邊,雖不是荷花盛開,卻別有一番滋味。看那碧綠的荷葉,被細細的莖撐起,像一個個綠衣仙子,露珠在上面滾動著,晶瑩剔透,妙不可言。
天氣舒適,我們開始爬山了。遠遠看去,山好似出現了重影,重重疊疊,若隱若現。山中有霧,像是一層層薄紗,給大山增添了一絲神秘感。道路兩旁開著星星點點的鮮艷的花,在微風中搖曳著,有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境。
爬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山,我們終于來到了動物園。在駱駝、狗熊、東北虎、獅子等各種動物中,最讓我喜歡的還是那開屏的孔雀。陽光下的它高傲地抬起了頭,那小巧的頭上像插著幾朵翡翠花,接著緩緩地展開了它那翠綠的羽毛,猶如一把扇子,尾羽上那些花紋反射著光彩,好像無數面小鏡子,引得同學們連連稱奇。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十三
剛到山腳,眼前已是滿目蒼翠,綠色絲絲如云,團團如霧,凝實厚重而又愜意輕盈,像一件綿軟的綠袍輕擱于彎山秀水之上,讓人感覺這不像是一座山,而是一尊綠云縈繞的臥佛。披綠蔭,沿石徑,涉足而上,刺目的陽光已被纏枝錯葉篩成了斑斑點點,暑氣頓消,清涼驟至,腳旁一彎泉水呤呤咚咚,或依地勢滯留成一湖一灘,或隨山巖扯掛成淺流細線,暢懷坦然時盡情鋪展于山石之上,成一掛瀑布;婉約含蓄時悄悄隱身到草叢之下,余潺潺之音。沿徑兩側,各樣樹木藤蘿或高或低,或橫或豎,隨意自然地罩住行人腳步。它們有的滿掛紅色玲瓏的細果,有的滿綴深淺異樣的鮮花,撐起濃蔭,與人相隨而上。直至登頂,一天澄藍,雖說炙日當頭,卻絲毫感覺不到它的威力,天愈高愈遠,云越來越淡,星羅棋布的村莊,高高低低的峰嶺,平整如鏡的農田,一切盡收眼底。身體也一下子變得輕盈了許多,滌凈了許多,頗有點兒霞舉飛升的感覺。
與黃山相比,騰龍山少了一點兒秀美,多了幾分樸實;與華山相比,騰龍山少了幾分險峻,多了幾分墩實;它沒有奇松,只有滿滿的騰蘿雜樹;沒有云霧,卻有細如珠大如斗的山石。
騰龍山,只不過是原生態的一樹山,只不過是純自然的一山樹,還有一谷潺涓流水,一路濃蔭鳥翠。雖說只去過一次,卻真的再也難忘。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十四
近日,我在白龍山掃墓,與眾多前輩敬獻花束,感受到了深深的歷史溫情。這座古老的山脈,孕育了無數的英雄,也埋葬了無數的先賢,每年的清明節,都會有無數的人前來掃墓。通過這次掃墓,我深切感受到了先人們的忠誠和奉獻精神,也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
首先,白龍山的歷史溫情深深地感染了我。白龍山作為一座古老的山脈,擁有悠久的歷史,它見證了無數先賢的風雨兼程。在掃墓的過程中,我發現山上有許多古老的墓碑,每一塊都是對先人的深深懷念與緬懷。這些墓碑大多已經被歲月侵蝕得模糊不清,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先人們曾經的光輝歲月。這種歷史的深厚底蘊,讓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敬畏之情。
其次,掃墓活動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先人們的忠誠和奉獻精神。在掃墓現場,我目睹了眾多前輩們敬獻花束的場景,每一束花都是對逝者的尊敬和懷念。他們認真地整理著鮮花,緩緩地走上山坡,然后輕輕放在墓碑前。每一朵花都代表著一份惋惜和濃濃的思念。這份忠誠的情感讓我感受到了先人們對親人的深情厚意,也讓我意識到了作為后代的我們應該懷抱著感恩之心,珍惜眼前的一切。
此外,掃墓也讓我對生命與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當我看著一塊塊墓碑時,我忍不住問自己,這些逝去的生命曾經為了什么而努力奮斗,他們的一生又是怎樣度過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明白了生命的寶貴和時間的珍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時刻,積極努力,為了更好的未來而奮斗。
最后,掃墓還讓我更加明白了親情的可貴。當我看到巴掌大小的墓碑旁豎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兒子”二字時,我內心被觸動得顫抖。因為我深深理解那個為了保護自己而奮斗的兒子是多么得不舍,也能想象到那個永遠心系著兒子的父母將永遠懷念著兒子的模樣。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深入人心的情感,人們對親人的眷戀和懷念是一生都無法忘懷的。
總之,白龍山的掃墓活動給予了我深深的觸動和感受。通過掃墓,我更加珍惜了歷史,理解了人生的意義,也更加明白了親情的可貴。這次的掃墓體會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作為人生的底色,激勵我不斷努力,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白龍山以及類似的掃墓活動中,感受到先人們的忠誠和奉獻精神,珍惜生命,關注親情。
白龍山游記(專業15篇)篇十五
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主窟開鑿于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
目錄基本介紹開鑿年代石窟分布各窟介紹收縮展開基本介紹。
石窟內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云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的兩側及前壁還留有元代的題記。造像組合多襲取佛教造像形式,無明顯特征。如三清洞,正壁雕刻道教的最高神o――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兩旁分別圍攏著坐立相間的值日神,西壁刻有李志全祝文。正面主尊(元始天尊)高1.7米,其左右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各高1.65米;兩旁之值日神高1.6、1.5、1.4米不等。雕像多已殘破,完好者僅1/3。臥如洞(或曰升仙洞)正中為呂祖升仙,呂洞賓著道士服裝,枕右脅而臥,如佛涅盤,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師龕、七真龕中頂部鳳紋、龍紋藻井,頗為精致,堪稱佳品。整個龍山造像雕刻樸實,形象敦厚,但缺少變化,較呆板。
開鑿年代。
龍山道教石窟,主要開鑿于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營造。宋德芳號披云子,山東萊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處機弟子。興定四年,隨師赴西域乃蠻國(今內蒙古科不多地區)拜見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載還燕,師封“國師”,弟子受寵,后提點教門,往返于大都、平陽、終南山之間,主持醮事。天龍山石窟和龍山石窟不一樣。
石窟分布。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東分為三組,虛皇龕位于龍山之頂,洞內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兩壁20尊諸虛皇道君神像;三清龕位于虛皇龕之下,龕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兩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臥如龕位于三清龕東側,洞中石臺上雕披云子宋德芳臥像,神態自然,泰然安詳,后有2侍者作肅立狀,龕頂雕有4龍盤旋,乃為道教全真龍門派修道用氣之法“玉龍盤體法”的寫實性雕塑。自西向東巨石之間三天大法師龕內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及其子張衡、孫張魯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肅立狀。其雕像形態、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征。玄真龕內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張子和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態與三天大法師像相同。無鑿辯道龕內雕有披云子與其師弟李志全、門人秦志安講經論道的3尊石像,龕右側小門有一持書童子側面而立聽道不忍離去的情景,極富生活情趣。龕壁有保存完好的贊頌披云子功績的贊詞和自贊詩的'題記,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實寫照。龍山石窟中最有游覽和探古價值的是七真龕,也稱玄門列祖龕。有9尊雕像,門側各雕青龍、白虎、仙鶴、云龍,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實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
各窟介紹。
元代以前龍山即已有道教造像兩窟,為宋德芳游太原西山時所發現。宋德芳重建昊天觀,并開鑿三洞石窟。現存第四、第五兩窟,面型衣飾、線條手法,極富宋風,似為宋人開鑿,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五窟面型方圓,衣飾厚沉,皆為元初風格。第八窟規模甚小,石雕軀體之外敷以泥塑,為后人補造。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窟,實則一窟三層,與第六、第七兩窟同為宋德芳所主持開鑿。第一窟名虛皇龕,窟平面圓形,正面雕龕,龕內雕有元始天尊坐像,頭已不存,衣飾披垂于座上,自然流暢,兩旁各雕有侍者像十尊,腳下流云纏繞,頭上刻有光環,似為道府諸神作朝拜儀式。洞頂雕盤龍兩條,已風化。第二窟叫三清龕,是龍山諸窟之最大者,中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莊,衣著沉厚,雙手捧圭拱于胸前,開鑿年代與第1窟相同。第三窟為臥如龕,窟內左右雕碣龕各一,正面雕一長方形高臺,臺上側身臥像一尊,頭東足西,長一米八,與其人略同,傳說是披云子坐化之所,其實應是全真道人修煉仙丹時仿佛教涅盤而雕的模擬像。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窟平面扁方形,三面雕像,每面雕尖拱形龕各一,主像各一尊。各像發髻凸起,衣飾流暢,侍者身材修長,側身微曲,極富宋風。第五窟為玄真龕,內雕石像三尊,主像結跏而坐,侍者立于兩側蓮臺之上,衣飾、手法及造像風格與第四窟同,為宋代作品。第五洞為三天大法師龕。第六窟為五帝龕,主像一等,端莊凝坐,左右待者謙恭微謹,右角雕婦人半掩門,面目衣飾與第一窟同,為元初所鑿。第七窟為七真龕,又名玄門列祖洞,分內外兩室,內室雕王重陽七大弟子像,外室雕有龍白虎像,被盜鑿。雕像分三面排列,正面三尊,兩側各二,并有侍者像。第八窟為辨道龕,規模甚小。現存為明、清泥塑三皇、關羽等像。八個窟現存道教造像七十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