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簡短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一
一石投起千層浪,我的話音一落,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把手舉得高高的。
“因為蘇珊接受化療,頭發都掉光了,戴了帽子。” “因為老師怕同學們笑話蘇珊!”
“蘇珊戴了帽子,又怕同學們好奇地看著她,追問她,老師怕蘇珊感到難堪,所以讓同學們都帶上奇形怪狀的帽子,這樣,就沒有人會特別注意蘇珊了!”
我對同學們的想法表示贊同。這時,班上的少賢同學卻站起來發表反對意見:“姚老師,我認為海倫老師的做法不好!”他這話一說,釗欣同學馬上附和道:“是啊,如果是夏天,戴帽子太熱了,怎么辦?”
我沒料到,學生冒出這樣的想法,一時不知如何引導,只好暫時順著他們的思路繼續著:“那么,你們替海倫老師想一想: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全班同學都剃光頭吧,就跟蘇珊一個樣了!”曉寧一說,全班哄堂大笑。 王兵更干脆了:“蘇珊可以戴上假發,不就不用戴帽子了嘛,蘇珊老師真是很笨啊!” “蘇珊也可以等頭發長出來了再來上課呀,那也不用戴頭發了。” “海倫老師何不直接把蘇珊的病情告訴同學們,引起大家對蘇珊的同情和關心。”
孩子們的“思維焦點”集中在蘇珊戴不戴帽子的問題上。我意識到自己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偏離了我設計的授課意圖:使孩子們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后,懂得尊重、平等、關愛他人,保護別人的自尊。但是,孩子們有強烈的個性化思維,他們的想法總是異彩紛呈,令你措手不及。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們力求為孩子們營造開放、寬松的心理環境,引導他們以獨特的視角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但是,開放并不等于放任自由,作為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教師,更應考慮什么樣的開放才是有價值的開放,什么樣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向更高、更廣的層面發展。正如葉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提到的:“中國的教育有中國的國情,完全以西方式的“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我們‘耗不起’”。
因此,“從善如流”也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當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維不愿走進我們“預設的圈套”時,要如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如何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和調控能力,使學生走上更開闊的思維空間呢?因此,在肯定孩子們思維的同時,我也在思索著如何引導學生更深地領悟文章的意涵。也可以說,是孩子們啟發了我,我靈機一動,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真聰明,替海倫老師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但是你們想一想,蘇珊現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課堂暫時恢復平靜,同學們在思索著……
“不幸降落到蘇珊身上。當她重回學校之前,最害怕的已不是“病魔”,而是作為人的“尊嚴”吧!”素有“小博士”之稱的曉寧同學首先發表他的高見。 “小精靈”詩雅也若有所思地說:“我覺得蘇珊同學最需要的是同學們平等的關懷,她不需要同情和憐憫!” 我對這兩位同學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是啊,蘇珊雖然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但她也是一個有著自己生命價值的獨特的人啊!”
“如果同學們刻意去關心問候蘇珊,蘇珊反而會感到難過,不開心!” “最精心的呵護,不是言語的安慰,不是伸手相助,而是讓蘇珊感到自在,感到舒服,感到被尊重。” “哦,我明白了,海倫老師這樣做就是要讓蘇珊同學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沒什么兩樣,自由自在地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學習!” 不知不覺,在我的課堂上,一場“呵護蘇珊稚嫩心靈”的細雨下起來了。我體味到了“教育的藝術”,體味到了“教師的機智”。我突然知道:原來,愛,可以這樣偉大,原來,教師可以這么偉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真正的教育者,他的教育應該閃爍著一種智慧的光芒。 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的呼聲下,有的老師以為課堂陣地不讓學生“占主場、唱主角”就會違背新課程理念。于是課堂上常常出現“有效引導缺失”,學生信馬由韁的局面,其實,為了學生的發展能“更上一層樓”,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和老師有效地把握課堂是一個“雙重并舉”的過程。課堂像一個蘊藏著無數奇珍異寶的寶藏,新型的教師應善于帶領學生去探險覓寶。那打開寶藏的鑰匙,應懸在不近不遠的地方,讓學生時時踮起腳,仰起頭,伸長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師生不斷的互相挑戰,才有充滿活力的新型課堂。在新型課堂中,沒有“惟老師中心論”,也沒有“惟學生中心論”,而是教與學過程中的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學習共同體。”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簡短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二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首先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又被多媒體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范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思維被激活,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文中第一節比喻瀑布的水聲“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讓學生觀看“浪濤翻滾,松濤轟鳴”,的動畫,在此基礎上學生感情朗讀,揣摩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這樣避免了對比喻句作復雜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語言的美麗,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文字的音效化將學生的體驗與重點句的欣賞,理解結合起來。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歡哪小節?”“讀了這小節,你發現了什么?”這些問題促進學生作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自卑、緊張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可能。這樣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新型師生關系。“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用“掛”與“襯”作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圖,此時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與“白銀”的相似以及“襯”字的貼切。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為依托,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錄像展現了第三節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為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后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雖然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朗讀,但學生模仿朗讀多過于自身慢慢從朗讀過程中體會。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簡短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三
《小蝦》一文的教學,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讀寫結合的方式
課文是北師大版三年級第四單元“可愛的小生靈”中的一篇課文。文章第三自然段寫的是小蝦非常有趣,是文章的重點段,也是教師執教的重點,它是通過寫小蝦吃食很小心來說明的。文中具體寫了小蝦吃食是怎樣小心的:“先……然后……接著再……直到、才”等詞語,把小蝦吃食的有順序的動作寫得生動、具體,突出了小蝦吃食很小心。為使學生體會這段話是如何寫具體的,我先用不同形式的讀理順文章,再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并告訴學生:“有順序地說話能使人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最后讓學生用這些表示順序的詞語說一段話,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后說:“放學后……”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引導學生以讀段訓練為重點,著重注意一段話里面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這樣既承接了三年級的字詞句的訓練,又為以后的習作打下了基礎。這一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能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二、小組學習的方式
本課第三、四兩個自然段結構相似,第一句都是總寫小蝦特點,后幾句都是圍繞這一特點具體寫的。教學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第三自然段,在體會了小蝦有趣的特點之后,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小蝦脾氣不好的部分,學生在學習中采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獨立品悟的基礎上彼此交流。這樣不僅深入理解了小蝦的脾氣,還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還有幾點體會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習借鑒:
一、抓住重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可愛的小生靈”,教學重點之一是“激發學生仔細觀察小動物的興趣,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在教學中我還應該多注重從學生情感上培養他們對小動物的喜愛。作者怎樣知道小動物的可愛?是長期仔細觀察的結果。正因如此,作者才把小蝦的樣子、吃食、脾氣寫得活靈活現。我們在學習中不僅要學習作者寫文章的方法,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來這篇文章的。如果課堂上激發了學生觀察小動物的興趣,那么在寫作時他們自然會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二、學會備課
平時我們的備課通常是面對一篇文章先讀一遍,再看看教參和參考資料,然后就開始備課,最后在教學時把教參要求的內容講出來。通過這課的教學,我知道了備課時不要著急看教參,要以讀者的角度去反復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打動了你,教學時要把這種感受也讓學生體會出來。另外每一課的教學都要對照課標要求,想一想這課教學要落實哪一點,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落實。備課點子應打在研讀教材上。教師在讀文章時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編者的思路,領會其意圖后,再從內容上設計教案,從表達方法上設計教案,從而達到真正備課的目的。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簡短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四
《一面五星紅旗》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學期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動中發生了事故。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我”拒絕了面包店老板用國旗換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愛國精神維護了國旗的尊嚴,祖國的尊嚴,也贏得了外國朋友的尊敬。課文從三個方面敘述事件的經過,第一部分寫“我”在一次漂流活動中失事,處境非常艱難;第二部分寫“我”與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過程,“我”斷然拒絕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換國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寫“我”的行為感動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態度的變化,難點是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根據本文結構特點,我在教法上采取了以“讀”為主線,落實“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構建新知,培養語感,促進思維,促進發展。課堂最精彩的兩個教學環節學習內容以板塊呈現,學生有閱讀的自由,有充裕的自讀自悟時空,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也有利于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對整節課來說,既讓學生學得扎實,又充分體現學生的空靈,因此,對課文的解讀呈多元形態,思維的花朵異彩紛呈,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的理想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據此,確定了如下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我”對國旗的尊敬和熱愛,體會到面包店老板對“我”的敬重和理解。3、了解作者的寫作特色。目標確定以后,教學緊緊圍繞上述目標展開,并將上述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激情。
教學的重難點總是與學生原有知識存在一些距離。教學關鍵點突出地反映了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認識上的矛盾性,體現了教材內容上已學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展示了教學過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過渡。因此,確定與處理好教學關鍵點,對于順利學習新知識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在鉆研教材時,弄清教材內容的層次與聯系,明確重難點是抓關鍵點的基礎。所以,關鍵點是“課眼”,處理好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進行了如下界定:1、理解面包店老板態度的變化。2、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簡短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五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并默寫就完事。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并不好。那么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復述相結合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復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上理解背誦,最終才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后,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么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游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愿還家。
三、采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 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斷魂――游人惆悵(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 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后,我讓學生跟著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簡短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篇六
《珍珠泉》一課是略讀課文,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重點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雖然以前也講過閱讀方法,但此次給我印象深刻。因為在此之前,學習每一篇課文,讓學生讀完課文后,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看法來,學生們都是兩眼向天,不知提什么問題好,甚至說“沒什么問題,讀懂了全文”。其實,我心里很明白,所謂的沒什么問題,是因為他們不會提問題。這次,學習《珍珠泉》時,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這時我著急了。下課后,我反復查閱了有關閱讀教學的`資料,得到了一個自認為可以啟發學生思路的閱讀方法:
1.整體讀全文一次后,理解課文的主要意思,即課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字詞,就采用多種形式去問,如查字典、請教同學、老師或父母。
3.質疑.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4.反復讀文,找出答案,從段入手,短中找句,句中找出關鍵字眼。
5.再次感情讀文,體會不同人物所表達的情感。
6.讀完后,看看自己想說些什么(拓展學生思維)。
沒想到,我這樣一講,同學們的思路頓開,結合課文《珍珠泉》,再讓學生讀文。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叫珍珠泉?”馬上有同學找到了第三自然段,并把句子找出來了。又如,“珍珠泉周圍有什么景物?”很多同學搶著把句子找出來并很有感情地讀了出來:“這是一潭深綠的泉水。周圍鑲嵌著不大……給珍珠泉編了個樸素的花環。”并指出了關鍵詞語“石頭、黑里透綠的青苔、蕨草、花兒……”通過這一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時,只要我們老師指導的方法得當,學生的思路就能打開。我們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同時更要積極鉆研教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受收到較好的成效。俗話說得好: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