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nèi)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報告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孝經(jīng)讀書報告篇一
“事親孝父”觀念流風余韻所及, 使得中國人一到年關(guān),就情不自禁想到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拜奠先人。 中國式過年的主要文化底蘊和價值內(nèi)涵就是盡孝。 回家過年是盡對家庭尤其 是父母的責任,年復(fù)一年的過年儀式,又強化了這種責任,使之成為一種不言自 明的文化無意識。而形成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深植我們中華民 族文化血液里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莫過于《孝 經(jīng)》了。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孝”被孔孟諸儒大力宣揚并成為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生生不息,實際上有其生成的社會背景。有學(xué)者指出:儒家 的種種倫理觀念、道德價值,其實都有一個適應(yīng)當下生活即“用”的需求由來; 還原到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 “孝”承擔了至少兩項極為重要的社 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養(yǎng)老”
。農(nóng)業(yè)社會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只能實行家庭養(yǎng) 老,強調(diào)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負擔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 “孝”既然與生活保障的經(jīng)濟 需求有關(guān),子女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生育問題,也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所以中國向 來有“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福”“早栽秧子早打谷,早生兒子早享福”等說法。
其次, “孝”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體現(xiàn)。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是由家庭組 成的,而家庭是我們彼此最先也是最后情感歸依,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時給父母的 最大精神慰藉。 而生活即“用”的變化,產(chǎn)生對某些需求的改變,自然就會帶來文化和意識 形態(tài)的變化。最近百余年來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使得中國逐漸成為“現(xiàn)代國 家” ,形成高度發(fā)達的市場社會,人口流動也空前增加,這對“孝”等傳統(tǒng)價值 明顯帶來了沖擊,傳統(tǒng)“孝”道一些禮節(jié)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已難以實踐。同時, 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體制的逐步建立,也使“孝”所承載的養(yǎng)老功能削弱, “孝” 道內(nèi)涵的社會經(jīng)濟性質(zhì)有所淡化。然而,卻還是不能武斷地說, “孝”在今天可 以完全地拋棄。
“百善孝為先”“孝乃人之本”等等觀念仍舊深刻影響著我們。如《孝經(jīng)》 , 的第七章——三才章,強調(diào)了孝的地位和作用: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 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雖然,這些與現(xiàn)今我們的社會,可能相去甚遠,但 大道于同。 “孝”至少可以使家庭和睦,并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再如《朱子家 訓(xùn)》中所言“教子要有意方”“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當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如“父 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 這是因為當時聯(lián)絡(luò)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chǎn)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再如“三年之喪”,顯然對于現(xiàn) 今的人們早已不適用,且沒有這個必要。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 時,我們應(yīng)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jīng)讀書報告篇二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孝經(jīng)》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jīng)》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可是這個“孝”并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yǎng),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jīng)》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樣等級的人應(yīng)當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一樣的孝道,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并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于提出,這與之后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一樣的。
《孝經(jīng)》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jīng)》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我為先還要先其兄。
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一樣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經(jīng)》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quán)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guān)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guān)系與為君主服務(wù)聯(lián)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最終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xué)校為我們推薦《孝經(jīng)》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后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jīng)讀書報告篇三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jīng)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xiàn)。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jīng)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jié)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注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發(fā)到白發(fā),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后,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里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后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fā)呆,總是在發(fā)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nèi),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
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游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
父母要那么多的錢干什么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應(yīng)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于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周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nèi)心所渴望的!
父親節(jié)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jié)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里也會含著淚的……
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yè)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shù)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扎根于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guān)系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fā)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wěn)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guān)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回蕩!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它充分強調(diào)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孝經(jīng)》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它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去。論語中有那么一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于一個混亂的境況。那么何為“孝”呢?《孝經(jīng)》中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并辛勤勞動撫養(yǎng)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面。在學(xué)校要努力學(xué)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擔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tǒng)認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么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zhì)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給父母些養(yǎng)老費就是孝順了,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拼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并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diào)經(jīng)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并不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于快節(jié)奏生活的現(xiàn)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guān)心,只知道定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lián)歡晚會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并不是說那里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覺得整個儀式過于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tǒng)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yīng)該分清何為重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已去再怎么做樣也于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于孝順的定義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色難,,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準。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后孝乎?”這里是個反問句,即有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有酒食,讓給父老享用,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常我們都在學(xué)校里,只是逢年過節(jié)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里的短暫時間里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guān)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
據(jù)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于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quán)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jié)構(gòu)組成有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jié)合。“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jié)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嘆先賢的聰慧與睿智。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jīng)》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jīng)典。這部倫理學(xué)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后。
在唐朝,它被尊為經(jīng)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jīng)》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tǒng)而煩瑣的規(guī)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jīng)》(·紀孝行章第十)。《孝經(jīng)》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jīng)》·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jīng)》(·圣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
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jīng)》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lián)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盡管如此,《孝經(jīng)》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基石。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tǒng)被世代延襲,并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xué)的經(jīng)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范本。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tǒng)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lǐng)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我們的家庭并不是很和諧,并且我其實一直在心里就對爸爸懷著一直恨意。是他讓我們長期以來處于痛苦中。他是媽媽痛苦的來源,而我看到媽媽的艱辛,心里就有被刺痛的感覺。但是后來漸漸懂得:爸爸其實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樣一個農(nóng)村,培養(yǎng)我這樣一個大學(xué)生,是一種神圣的榮譽。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當年爸送我來學(xué)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他第一次出遠門,送我來到學(xué)校之后,竟然讓他在那樣的倉促中離開了學(xué)校。那時,正值08年秋,我的18歲生日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爸爸在北京火車站買了兩瓶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開了,但沒舍得喝。心想,或許在他離開后,我可以對著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沒想到,在那樣的高溫天氣下,奶茶很快就壞了。我啜了一小口,無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進了垃圾桶。那天來到長春是一個晚上,有風,披上了外套(是媽媽廉價買給自己的那件,但是因為太小而轉(zhuǎn)手到我手中)。那天晚上,直到十點多爸爸才離開學(xué)校,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不知他那天是幾點睡的。但是那樣貪睡的他,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過來找我,要我去吃早飯。其實,在坐完幾天車以后,根本沒有什么胃口。但是他還是堅持。因為沒有拿到學(xué)校的飯卡,只好出去吃。一邊走,他還一邊給我介紹附近的情況,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后看來,他在昨晚那樣漆黑的夜晚并沒有探索到很多東西。
因為最后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吃早飯的地方。吃得很簡單,好像好像也不貴。但是想到他帶著我一路探尋的經(jīng)過,心中就有一種酸楚。忘了是哪天,他陪著我去體檢,但是主要時間是在排隊。還記得期間我們?nèi)セ疖囌举I了票,坐的是25路公交車。從動植物園到火車站,差不多繞了大半個長春。那天還遇上半路堵車,來回花了3個小時左右,但是還是很愉快的。安頓好了以后,爸爸帶著我去了對面的動植物園。門票費20。當時并不知道可以免費進去。估計當時爸爸是一直在前,領(lǐng)著我。雖然并沒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東西,但是爸爸拍下了一段長頸鹿的錄像,存在我的手機里。只是被我稀里糊涂地刪掉了。再也找不到了。應(yīng)該是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帶我到二樓的那家餐廳去吃了飯,要來幾個帶辣椒的菜。還叮囑我時常去吃,不要太節(jié)儉。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后再也沒沾過。走的那天晚上,我們坐在柳樹底下的長木凳上,來往的車打著燈,照到了我臉上,爸爸看到了我臉上的淚水,于是他也開始流淚。
估計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爸爸因為我而落淚。籃球場上,學(xué)弟學(xué)妹們還在訓(xùn)練著。面對已經(jīng)開始的大學(xué)生活,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為數(shù)不多的日子里,還有很多待完成的事。為了充實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路,也為了有機會彌補兩年前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