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地理教學目標篇一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高考地理教學目標篇二
褶皺山》教學設計
泉州五中 賴禎真
【課程標準】
1.以褶皺山為例,分析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褶皺的概念,認識褶皺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態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了解褶皺和褶皺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態,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過程與方法:
閱讀褶皺示意圖,分析褶皺成因及地貌表現,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山地的形成原因,認識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但是有規律可循,可以被認識的。
【教學重難點】
巖層分布不完整情況下:背斜,向斜的判別
【教學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褶
皺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皺山脈巖層的圖片和世界名山,看圖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現象。
【設問】當你們看到這些自然景觀是有沒有產生疑惑呢?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巖層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剛才看到的其中一種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皺山”
【進入重點】
1.引導學生觀看圖片
2.播放ppt里的動畫:沉積巖形成 提問:問題1
提問:問題2
追問;
3.播放ppt中的動畫
講解;
播放ppt引導學生認圖;
4.這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
播放ppt 中的動畫 進行探究,引入巖層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況,及地貌的變化;
講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結:對一節課進行總結
學生讀圖
學生思考完后回答問題
學生看動畫,從動畫中獲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問題,思考后回答
學生讀圖
學生認圖,引起思維沖突,讀圖,分析巖層和巖層的變化的原因。
判斷內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態
學生學以致用運用到實際生活
【板書設計】
內力作用——褶皺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斷——新老關系
向斜成山
意義——找礦,找水,工程——找礦
高考地理教學目標篇三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于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么?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么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廣闊的海域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②(中國的臨海示意圖)。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至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
【板書】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③(中國的島嶼、半島和海峽示意圖)。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備的國家,但是其東(大西洋)西(太平洋)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歸納】我國東部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沿海地區便于發展海洋事業,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20000多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和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④(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結合投影片④,總結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有6個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練習】看投影片④,完成練習2和練習3。
練習2.對照《中國地圖冊》的“中國政區圖”,把“中國疆域圖”中的鄰國按編碼寫出國名:陸上接壤的國家:①朝鮮、②俄羅斯、③蒙古、④哈薩克斯坦、⑤吉爾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爾、(11)錫金、(12)布丹、(13)緬甸、(14)老撾、(15)越南。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①韓國、②日本、③菲律賓、④文萊、⑤馬來西亞、⑥印度尼西亞。
練習3.與我國有兩處接壤的鄰國有俄羅斯和印度。
板書設計
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第一節 中國的疆域
一、從世界看中國
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2.跨近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三、廣闊的海域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和鄰國
附表:表1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表2世界主要國家海岸線比較表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我國的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位置,并且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正確填圖。
教學重點
1.準確記憶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位置。
2.培養填繪地圖確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系及空間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指導法。
教學手段
每人一份“中國政區圖”,黃、綠、橘黃、粉四色彩色筆,剪刀,若干單個省區政區輪廓圖,8開大的中國空白政區圖(每個學生一張)、“中國政區掛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好這樣大的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 第二節 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講授】 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
【承轉到省級行政區的學習】
【板書】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出示“中國政區掛圖”,同時學生將書翻到第6頁)
【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活動】 下列行政區,按(1)至(3)的教學步驟進行。
山西、湖北、廣東、云南、青海、黑龍江、沿海岸線的行政區
(1)認形狀:教師出示一個輪廓圖,讓學生在課本的政區圖上找出該行政區的名稱,掌握輪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邊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圖找到該行政區的位置,并涂上顏色,寫出名稱,注意該行政區與長江、黃河的位置關系;
(3)找鄰居:從北部順時針找起,每找出一個,都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輪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顏色,寫出名稱。
【轉入行政區簡稱的教學】
【板書】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請學生將書翻到本節的附表。
【講授】 簡稱的由來
學生在已上色的地圖中填寫簡稱。
【展示投影】 簡稱和全稱連線。
學生練習。
課后練習
練習1.拼圖:把上好顏色的地圖粘在硬紙片上,分行政區剪下制成拼圖。
練習2.不看政區圖,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按沿海、沿江、沿陸上國境線(底圖上畫有長江和黃河)拼圖;
(2)按課本本節末“課堂活動(一)”的要求,進行拼圖游戲比賽。
板書設計
高考地理教學目標篇四
復習上節課內容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里?
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么,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反饋練習:
1.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a、4萬千米b、8萬千米d、4萬米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劃分經度的起點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范圍是()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1.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2.關于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的經度是360°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教學目標篇五
教學設計
各位同學好,孫老師來自寧波北侖,雖然來杭州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但每次來了,總還是不自覺地被杭州的美景所吸引。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所以今天孫老師想帶大家去一個很美的地方。不過,在此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有沒有見過梯田?(考慮到杭州的學生可能對梯田并不熟悉,老師作了兩手準備,如果學生不能陳述,則由老師自己作簡單的介紹:在我們浙閩丘陵地區,在低矮的山坡上,依山勢而筑的階梯狀的農田。在這樣的梯田上,主要的農作物是茶樹、油菜等旱地作物。)今天,孫老師要帶大家見識的也是梯田,但絕對是不同凡響的。那梯田到底在哪里呢?老師就不調大家的胃口了,是在哀牢山區。大家都沒有聽說過吧!顯然,哀牢山不是一座名山,但它絕對是一座特別的山。因為在這里有一個小縣城,叫元陽,元陽有著世界上最為壯觀的梯田景觀。到過元陽、見過元陽梯田的人這樣說:你若沒見過元陽的梯田,那就不要說你認識梯田。這口氣好象也太大了點吧!同學們想見識一下嗎?不過我們總得先知道這元陽在什么地方吧。請同學們看老師自己準備的這張地圖,對比著中國行政區劃圖,快速地找出元陽是位于我國的哪個省?注意北回歸線穿過云南省,元陽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于熱帶地區,附近有一條河流名為元江。我想元陽、元江,它們之間肯定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好,鑒于大家剛才的出色表現,孫老師現在讓大家欣賞一組極為壯觀的云南元陽梯田的照片。(課件展示)
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應該有話可說。這時,若有學生提到“這些梯田就像一幅幅的畫”,則可順水推舟地點題:“老師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剛才所展示的都是照片。但他們確實是美麗如畫,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如畫的梯田》。不過,孫老師覺得這梯田更像是另一種藝術品,你們看,它們是那樣的有棱角,具有很強的立體感……”相信學生能很準確地把握:它們更像是藝術雕塑。
“很好,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不過我相信其他同學肯定也已經體會到這些梯田的雕塑藝術之美了吧!但是,我們剛才所看到的照片只是元陽梯田的一部分。孫老師想請同學們猜一猜:在元陽,從最低的山谷底部到一層的梯田,一共大概會有多少級?”
“五千級。這會是多么壯觀啊!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放剛才欣賞過的那組梯田的照片。”教師在美妙的音樂聲中獨白:“水平如鏡的梯田從一座座山頭延展下來,縱橫交錯、千姿百態地交匯成萬頃良田。日出時,紅霞滿天,波光粼粼,金燦燦,亮閃閃,好似一架直上云霄的天梯;日落時,山村、樹林和梯田披著金色的紗巾,千山萬壑,如詩如畫。最美的要數有云霧的日子,梯田在陽光和云霧的交替變幻之中,更是氣象萬千,壯闊無比。大家有沒有看見成片的云霧繚繞的梯田,還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去“發現”梯田上有生命力的東西,如耕地的牛,在田間玩耍的小孩子,還有正在田里辛勤勞動的農民。
“老師真的很佩服大家的想象力。老師要把你們想象到的東西補充完整。比如,那些在田間勞作的人身著鮮艷亮麗的少數民族服飾,他們有的正揮鋤修整田埂,有的正驅牛犁田。那么同學們知道他們是哪個少數民族嗎?”
“哈尼族。”
“對了,正是哈尼族人,他們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用手和最簡單的勞動工具──短柄鋤頭,在崎嶇、險峻的哀牢山區開始了一種浩浩蕩蕩,但又如螞蟻搬家似的勞作──修筑梯田。那大家能想象出當時的勞動場面?這回,我們要借助于集體智慧,看看哪個小組有想象力!”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參與到各個小組的討論中去,一來可以適當的點撥,二來可預先了解討論的結果,便于對課堂進程的調控。
師生交流后,教師提問:“那么從這樣壯觀的勞動場面中,同學們能否感覺到哈尼族的民族精神?那是什么樣的?”(在教師的啟發之下,相信學生會說出“頑強拼搏”“堅韌不拔”和“民族團結、合作精神”……)
師:很好,哈尼族人正是因為有著如此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才能開辟出如此壯觀的梯田,而梯田的開辟成功使哈尼族人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發生了重大轉折。因為哈尼族人并非哀牢山區的原始居民,他們本來是過著游牧的生活。(課件介紹哈尼族的歷史)提問:哈尼人為什么選擇“地無三尺平” 的哀牢山區作為新的家園?
師生交流后,最終要得出的結論是:一千多年前的哈尼人已經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了。梯田和簡陋的村寨是哈尼人生活的全部,雖然單調,但充滿生機。一千多年來,哈尼人在青山綠水之間過著雞犬相聞、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正是這種寧靜、這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是安頓一個不知疲倦的、不畏奔走的民族的最終原因。那么這樣的和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梯田上種的是什么吧。(水稻)
師:在梯田上種水稻?恐怕我們這里從未有種水稻的梯田吧!同學們對此有什么疑問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在這一階段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哈尼族人梯田稻作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得出結論:哈尼族人的梯田是人地協調的典范,是元陽地區特有的。
師:一千多年的歷史證明了哈尼人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造就的是四季如畫的梯田景觀。讓我們一起再一次品味它的美麗和壯觀。(師生一起邊看圖片邊朗讀。)
師:面對如此美景,總有一種想去親眼目睹的沖動,大家覺得呢?但現在肯定不行,不過,孫老師準備了一位從元陽旅游回來的游記,雖然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它讓我看到了哈尼族人生活的另一面。
(課件顯示:走進哈尼族)
師:哈尼族人不僅祭樹,崇尚樹神,各民族還有許多自然崇拜。開山,要祭山神;引水,要祭水神;栽秧,要祭秧神;割谷,要祭谷神。(設問:這些民俗,實際反映了什么?)梯田稻作的生產方式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這些自然崇拜折射出的是:一千多年來,他們在漫長的梯田稻作生產過程中探索出來的一種面對自然應該遵循的原則和態度:感激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課件顯示:這正是元陽梯田永不破敗之所在)
師:不過,孫老師接下去要給大家看的另外兩幅梯田的照片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課件展示)同學們,在這兩張照片上你們看到的是什么?
(荒涼、水土流失……)
師:是啊!梯田上留下的只有裸露的巖石和低矮的雜草,但還是留有人類耕作過的痕跡。是什么原因使梯田如此的荒涼而無法繼續耕作呢?(師生交流,得出結論:1.該山區不適合開墾梯田;2.過度開發和利用。師生共同為當地人們出謀劃策,提出退耕還林,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
群山中的哈尼族人,由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創造了梯田,哈尼族人的梯田反映了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的完美結合。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的艱辛勞動造就人和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這就是千百年來哈尼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美麗家園。(課件:哈尼族的孩子們未來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
元陽的名氣開始走紅,慕名而來的游客幾乎讓元陽這座寧靜的山寨燃燒起來。是好?是壞?為什么?(小組合作作業)
結束語:不同的區域由于自然景觀的千差萬別,會形成各具風格的生產、生活方式,世界正是由于不同而絢麗多彩。各地的人們要根據各自區域的特點來選擇發展的道路,所以,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如畫的梯田》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寧波北侖蘆瀆中學的孫靜久。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的第二課《與山為鄰》中的一個目《如畫的梯田》。從這個案例的題目看,就覺得這應該是一堂很美的課。但我的教學目標是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梯田的美麗和壯觀,而且要讓學生學會分析這種美麗和壯觀形成的原因。而且,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領略梯田背景下形成的如畫的景觀和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更要從中體會到梯田所蘊藏著的更美的東西──人地協調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為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我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幾方面。
1.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梯田對于杭州的孩子來說,可能不太熟悉。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元陽梯田的壯觀,我采用的方法是資料的直接呈現,也就是用大量的事實(照片)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第一組是宏觀的,讓學生從總體上感受梯田的美。又比如,為了從靜態的梯田景觀中感受到梯田的生命力,我并不急著為他們描述梯田上農民勞作的情景或牧童們嬉戲的場面,而是依托初一學生應該具有的想象力,通過一段美妙的音樂和我獨白式的場景描述,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在美妙的輕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我相信他們能“看到”農民們勞作的背景和孩子們嬉戲的身影,這就比直接的畫面呈現更具有說服力。而通過這一想象,也就引出了人和自然環境這兩個要素,為下一步進行人地關系協調的教學打下伏筆。而后,又再次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當時的哈尼族人開辟梯田時的勞動場景,從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中看到哈尼族人的民族精神。
2.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包括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二是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啟發學生用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比如,把荒蕪的梯田展現給學生,自發地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只有合理地利用,因地制宜地開發自然,自然才會給你豐富的
回報。又比如,引導學生設想“哈尼族人的未來會是怎么樣的”,實現思維的遷徙,發現哈尼族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基于以上幾個理念的實現,在新課程教學中,不再是教師在表演,而是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和想法。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見解,并及時地給予恰當的評價。教師要努力的把課堂的功能從“教師傳遞知識的場所” 變為“學生探究知識的地方”。所以,在這堂課上,我所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創設情境和恰到好處的啟發。
所以,從整體上看我的這堂課,我的線索之一是以我創設的“景” 為切入口,從“景”中感受到美、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再進一步感受到只有人地之間的協調才會有更美的“景”。線索之二也是以我創設的“景” 為切入口,從“景”來探究這種“景” 形成的原因,在探究過程中理解這種“景” 的形成的必然性,從而證明該“景”在該地是特有的,是人類合理利用自然、因地制宜的結果。那么,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最關注的是新課程所要求的三維目標的實現,即: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知識和技能目標的實現。
在新課程下,知識的習得應該是與技能的培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兩大技能的培養。第一是讀圖能力的培養。這里的讀圖包括閱讀地圖和閱讀我所提供的圖片。而在地圖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當然就獲得了相應的有關知識。通過看圖片,一是讓他們感受美,而要求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在看了圖片之后的感受,實際是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因為一年課改下來,由于我所在的學校無法實現小班化教學,我發現上課善于積極的表達自己的看法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大有提高,說話更富有邏輯性。第二是關注了學生的想象力。我曾多次在教育雜志上看到有關中國孩子想象力不斷退化的說法。我們的教育使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對想象逐漸失去了興趣。其實想象力是有拓展性的,是創新的源泉。所以,我給了學生兩次想象的機會,雖然我是有目的的,像是給學生設了兩個陷阱,但正是通過想象,他們“看” 到了我無法展現給他們的東西,而且,我發現他們能“看到”的比我預料的要多,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獲呢?
2.過程與方法。
首先,我關注的不是學生是否坐得端端正正、聽得津津有味,而是有多少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師生共同的教學活動中來了。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我會簡單地對每一小組的情況進行了解,鼓勵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探究知識的過程,也是積累合作經驗,培養合作精神的過程。其次,我運用了對比的教學方式(山地的過度開發所帶來的結果與元陽梯田的對比),引導學生用辯證的、全面的眼光觀察、評價現實問題。再次,我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探究哈尼族的祖先是怎樣開辟梯田,也探究哈尼族人將來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有一點是非常突出的。從哈尼族開辟梯田的艱難中看到哈尼族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從哈尼族人對自然的尊崇和膜拜中,體會他們面對自然的態度:感激自然、順應自然和善待自然,井逐步形成人地協調觀和感受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另外,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把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我用美麗的“景”來吸引學生,啟發學生對這一美“景” 的形成原因的探究,以實現科學性目標的達成。我想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賦予課堂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雖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相信:我的努力方向是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