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評估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及時總結和反思教學工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如果您正在編寫教學工作計劃,以下范文可以為您提供一些建議和啟示。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一
一、觀察小熊一家,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班有客人來做客噢,看,來了幾位客人?(3位)我們一起來數數,1,2,3,數到3就是3,噢,有三位客人。
3.小結:在我們家里,一般情況都是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
二、創設請小熊一家吃飯的情境,通過分碗這一事件,區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2.師:看老師為它們準備了什么好吃的?(出示玉米、魚、蜂蜜、蘋果)吃飯當然要用餐具。瞧瞧,我給它們準備了什么餐具?(碗)它們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顏色,大小)。
3.師:哪只碗應該給爸爸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哪只給寶寶?為什么?這只碗是大的還是小的?(不大不小)應該給誰的?(媽媽)。
4.師:爸爸長得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紅色大碗是給爸爸的。小熊最小,綠色的小碗給熊寶寶,熊媽媽不大也不小,用綠色的不大不小的碗剛剛好。
三、情境“分蜂蜜”,體會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2.師:誰愿意來幫我把這三瓶蜂蜜送給三位客人?(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
4.師:他送的對嗎?看小熊一家拿到合適的蜂蜜,非常高興,聽他們在說什么?(謝謝)那我們要說什么呢?(不用謝)。
四、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細”
2.幼兒操作:
師:桌上為你們準備好了玉米材料,請你們幫我送給小熊一家,要仔細看清楚咯,哪個玉米送給熊爸爸吃?哪個給熊媽媽吃?哪個給熊寶寶吃?別送錯了。
3.評價幼兒操作情況:
師:都送好了嗎?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送的?為什么?
誰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是怎么送的?你們同意嗎?
4.小結:原來三根玉米雖然一樣高,可是粗細不一樣,粗的多,細的少一點,我們趕緊把玉米送給小熊它們吃吧。(師操作)。
五、情境“分蘋果”,引導幼兒操作。
1.師:嗯,接下來該送第幾樣了?(第三樣),看,是什么?(蘋果)數數有幾個?(6個,123456數到6就是6),6個蘋果該怎么分呢?那我們來聽聽小熊它們的意見好嗎?(放錄音)熊爸爸說:我個子最大,吃得最多,熊寶寶說:我個子最小,吃得最少,熊媽媽說:我個子不大也不小,所以吃得不多也不少。
2.師:聽清楚他們是怎么說的嗎?(熊爸爸吃得最多,熊寶寶吃得最少,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
3.師:現在請你們幫三只熊分一分蘋果,注意咯:每只熊都要吃到,而且要全部分完。(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教師重復講述要求注意咯:三只熊都要吃到,要全部分完。)。
4.評價。
師:看看他是怎么送的?對不對?他呢??誰跟他一樣?
六、情境“分魚”
1.師:還有什么好吃的沒有送上來?還記得嗎?(魚)看這里有幾個盒子?盒子上有什么?(數字)這些數字你們都認識嗎?這是幾?這是幾?這個呢?2、3、6這幾個數字和魚有什么關系呢?告訴你們哦,盒子上的數字代表魚的個數。數字6的盒子里有6條魚。數字2的盒子里有2條魚,數字3的盒子里有三條魚。
2.師:那哪個盒子給爸爸?(6條魚的)寶寶呢?(2條魚的)媽媽呢?(3條魚的)到底合不合適呢?我們來看看。
3.師:把6條小魚給熊爸爸,合適嗎?那熊爸爸應該給他那盒魚?熊媽媽呢?熊寶寶呢?
4.師小結:有的時候呀,數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時數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這個問題有點難,等我們長大了就明白了。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二
1、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高矮、粗細與三只熊的關系,嘗試進行配對。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白紙人手一張、6個蘋果,幼兒園ppt課件。
一:過程。
1今天蔣老師不僅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請來了,還請來了動物朋友,猜猜會是誰呢?
2我們一起來看看會是誰呢?
3就小熊一個人嗎?
4不僅小熊,還有熊爸爸,熊媽媽,那哪個是熊爸爸呢?為什么?
(一般爸爸多比較高大,所以最高的這個是爸爸。)哪個是小熊呢?為什么?
(熊寶寶還是小寶寶所以長的比較矮些)那哪個是熊媽媽呢?為什么?
(媽媽長的不高也不矮,比爸爸要矮,比小熊要高)。
二:過程。
2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準備吃什么呢?
3一共幾樣東西呢?(3)牢牢的記住這三樣東西哦。
三:過程。
1早餐要開始了,吃早餐前先要準備餐具,那個是給爸爸的呢?為什么?
(一般爸爸的胃口比較大,吃的比較多,所以用大碗)哪個是給寶寶的呢?為什么?
(寶寶的胃口小,吃的少,用小碗就可以了)那個是給媽媽的呢?為什么?
(矮的瓶子里是蜂蜜少,小熊胃口小,給他吃)哪瓶蜂蜜給媽媽吃呢?為什么?
哪個給爸爸吃呢?為什么?
哪個給小熊吃呢?為什么?
哪個給媽媽吃呢?為什么?
(這個玉米長要胖,就是粗,粗的玉米身上的玉米要多,所以給爸爸吃,瘦的,就是細的玉米,細的玉米身上玉米要少,所以給熊寶寶吃。中間這個玉米,不粗不細,身上的玉米不多不少,正好給熊媽媽吃。)六:要吃第三樣東西,是什么呢?(蘋果)這里有幾個蘋果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六個)這六個蘋果怎么分了?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明確要求:熊爸爸吃得最最多,熊寶寶吃得最最少,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而且要全部分完。
總結:有的時候數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時數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這個問題有點難,等我們長大了就明白了。
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老師這里也有蘋果,你們想不想吃?那我們先去洗手吧!!
《三只小熊的早餐》的數學活動是讓孩子在故事情節中認識三只熊,在對家庭成員的認識中區分大小和比較的大與小,高矮和比較高與矮,由此幫助三只熊分早餐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大、中、小;在操作中,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讓幼兒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小百科:早餐又叫早點、過早、早飯,是指在早上享用的餐。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三
1.播放ppt,出現小熊一家。
1.(故事導入)小熊一家來做客啦!熊爸爸最高最大,熊寶寶最小最矮,熊媽媽不大也不小!
1.小熊一家都喜歡吃哪些東西?
1.播放ppt,出示熊愛吃的食物。
1.播放ppt,出示三套餐具。
1.小熊一家要吃早餐啦,給熊爸爸最大的餐具,因為熊爸爸最高大胃口也最大,給熊寶寶最小的餐具,因為熊寶寶最小吃的也最少,給熊媽媽不大也不小的餐具,因為熊媽媽的不高也不矮,吃的不多也不少。
1.播放ppt,出現3根玉米和3罐蜂蜜。
1.早餐要開始啦,這些食物怎么分給小熊一家呢?(請幼兒說說自己的理由)。
小結:最高的那罐蜂蜜給熊爸爸,最矮的給熊寶寶,不高也不矮的給熊媽媽;最粗的玉米給熊爸爸,最細的給熊寶寶,不粗也不細的給熊媽媽。
三、為小熊一家分蘋果。
1、播放ppt,出現6只蘋果。這里一共有幾只蘋果?
2、三只熊都要吃蘋果,我們該怎么分呢?請你試一試?(幼兒操作)。
1.你是怎么分的?(幼兒介紹,情感導向)。
爸爸媽媽舍不得吃留給熊寶寶吃。
小熊很愛爸爸媽媽,把自己的蘋果分給他們吃。
你們分的都不錯,都是有愛心的寶寶。
4、熊爸爸說還想多吃點,熊媽媽說我吃的正好,熊寶寶說吃的太飽了,該怎么分?請你試一試?(幼兒操作)。
小結:分給熊爸爸3只蘋果,他的蘋果最多,給熊寶寶一只蘋果,它的蘋果最少,給熊媽媽2只蘋果,它的蘋果不多也不少。
四、延伸活動。
1、出示三個盒子,請幼兒觀察盒子上的數字,猜一猜熊爸爸會找哪個盒子?說說自己的理由。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四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觀察小熊一家,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導入:小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小熊)是小熊一個人嗎?還有誰?
2、哪個是爸爸?為什么你說他是爸爸?
哪個是小熊寶寶?為什么?
那媽媽呢?
3、小結:在我們家里,一般情況都是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
二、創設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過分碗這一事件,區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導語: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早就準備好了三只碗。
2、哪知碗給爸爸?什么顏色的?
哪只給媽媽?什么顏色的?寶寶呢?
三、情境"分蜂蜜",體會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1、今天小熊一家要吃4樣早餐。他們會吃些什么呢?請你來猜一猜。
2、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樣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數字,這個是1號瓶……
3、幾號瓶給熊爸爸吃?為什么?
幾號瓶給熊寶寶吃?幼兒園教案為什么?
幾號瓶給熊媽媽?為什么?
4、小結:一般情況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四、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細"
小結: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五、情境"分蘋果",引導幼兒操作
2、幼兒復述要求:他們是怎么分的?
3、幼兒走到桌邊進行操作活動。教師重復講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
4、幼兒帶著自己的操作卡回到座位上
5、評價
(1)把錯的拿出來:對不對?
(2)出示對的:對不對?誰跟他一樣?問問爸爸媽媽對不對?
六、情境"分魚"
1、引導語:第四樣早餐是魚。盒子上有什么?什么意思啊?
3、揭開盒子:我們來看看。6條什么樣的魚?
4、現在還是把6條小魚給爸爸嗎?
5、小結:有的時候數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時數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這個問題有點難,等我們長大了就明白了。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五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人手一只小盒子、6個蘋果,畫有三只熊的底板、ppt
一、觀察圖片、找出熊愛吃的食物。
1.出示小熊:這是誰的家?它們家有幾只熊,猜猜分別是誰?
2.小熊一家要吃早餐了,找找哪些東西是熊喜歡吃的。
二、分配食物,感知熊大小與數量
1.分配餐具并陳述理由
2.分玉米和蜂蜜罐并陳述理由
3.操作游戲:分蘋果并陳述理由
三、延伸活動:思考留下的疑問
1.找找剩下哪樣東西沒有分,猜猜熊爸爸會找哪個盒子里的魚。
2.打開蓋子引發思考
整個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教學方法多樣,運用了比較法、游戲法等。活動中孩子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知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幼兒思維活躍,大膽發言,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設計問題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愉快地參與活動,氣氛活躍,達到了預定的目標。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六
最近,我們小班正在開展《熊的故事》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對熊這個動物形象比較了解和喜愛。為了讓小班的教學活動更充滿童趣,我設計的本次教學活動以熊這個人物作為載體,在故事情境中讓孩子進一步感知和學習。在經典故事《三只熊》中,孩子們已經認識大的,比較小的與最小的,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孩子的已有經驗,通過多個環節的觀察與感知,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于大小,多少,高矮比較熟悉,對于粗細這個概念比較陌生,因此,在本次環節中,我增加了分玉米這個環節,給孩子粗細這個概念,讓孩子在情境中發現并感知最粗,最細,不粗也不細,從而進一步與熊的一家進行一一對應的匹配。活動設計中,除了讓孩子孩子觀察與感知外,還注重引導孩子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融入情境中,大膽地表達表現。
1、在故事情境中,觀察比較并感受物體的高矮、大小、粗細、數量多少與三只熊的對應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師幼互動,引出小熊的一家。
1、在音樂伴奏下,老師和幼兒跳小熊的舞。
2、真開心啊,真開心,今天小熊邀請我們去它家里做客,看看,看看,我還帶了許多禮物呢!
關鍵提問:(咚咚咚)有人嗎?小熊家有誰啊?數數有幾個啊?
小結:小熊的一家有三個,爸爸,媽媽和寶寶。
(三)為熊的一家分蜂蜜,感知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小熊一家最喜歡吃什么?(蜂蜜)。
關鍵提問:這三瓶多少不同的蜂蜜,熊的一家該如何選呢?
幼兒個別操作:我們一起來幫助它們,將適合他們吃的蜂蜜放在碟子上!記住哦,每人只能吃一瓶!并且每個人吃的多少與別人的是不一樣的。
關鍵提問:你是怎么分的?(個別幼兒驗證)。
小結:在小熊的家里,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吃得蜂蜜也最多;寶寶最矮,胃口最小,吃得蜂蜜就最少;媽媽中等個子,胃口也中等,中等份量的蜂蜜正好適合她。
(一)觀察小熊一家,感知比較“高”、“矮”、“不高也不矮”
關鍵提問:爸爸長得怎么樣?寶寶呢?媽媽呢?
小結:在小熊的家里,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就是中等。
我們給小熊帶來了許多禮物,看看都有什么呢?
(甜甜的蜂蜜,香香的玉米,好吃的水果)。
(二)為熊的一家分餐具,區分“大、小、不大不小”
熊爸爸:你們帶來這么多好吃的,我肚子也餓了,好想吃啊!他們要吃東西了,我們快給他們放盤子吧。
關鍵提問:最大的給誰呢?最小的給誰呀?中等的給誰呢?
小結:最大的盤子給爸爸,最小的盤子給寶寶,剩下這個不大不小,中等的盤子給熊媽媽。
(四)為熊的一家分玉米,感知“粗”、“細”
熊媽媽:我沒吃飽,我還要吃,什么香味這么香。原來是香香的玉米啊,好想吃哦!
關鍵提問:那我們來幫它們分一分吧。你想分給誰?為什么?
小結: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熊寶寶的胃口最小,吃的玉米也最細;熊媽媽的胃口中等,吃的玉米不粗也不細是中等的。
三、討論。
為熊的一家分水果,感知水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熊寶寶:我有點飽了,我還想吃一點點。
四、延伸活動。
你們帶來了這么多禮物,他們吃的真高興。吃玩了好吃的,小熊邀請我們一起去外面做游戲呢!我們出發吧!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七
1、通過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大小、多少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三只熊的早餐》的圖片12幅
2、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6個“蘋果“及畫有三只熊的底板一張。
(一)觀察小熊一家,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導入
師:(1)小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幼兒回答)
(2)哪個是爸爸?為什么你說他是爸爸?(3)哪個是小熊寶寶?為什么?那媽媽呢?
2、師小結
(二)逐一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幫助小熊一家分配食物,感知物體的大小、多少多少與三只熊的關系。
1、分餐具并陳述理由
(1)師:吃東西前要準備什么呀?(幼兒回答)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大小不同的餐具
師:這些碗怎么分給小熊一家呢?(幼兒回答)
(3)師小結
2、分蜂蜜并陳述理由
(1)師:三瓶不一樣多地蜂蜜怎么分給小熊的一家呢?(幼兒回答)
(2)師小結
3、分玉米并陳述理由
(1)師:三根玉米都是一樣高的,要怎么分給小熊的一家呢?(幼兒回答)
(2)師小結
4、操作游戲
(1)師:第三樣早餐是什么?(蘋果)數數有幾個?怎么分給小熊的一家呢?請小請小朋友們來幫他們分一下,他們是這么分的:熊爸爸吃得最多,熊寶寶吃得最少,熊媽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
(2)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導幼兒根據畫有三只熊的底板,進行操作活動師,師巡視指導。
(3)評價
展示幼兒操作板,并請2—3名幼兒來介紹一下自己的分法與理由。
(三)延伸活動:思考留下的疑問
1、找找剩下哪樣東西沒有分,猜猜熊爸爸會找哪個盒子里的魚。
2、打開蓋子引導幼兒思考如何分魚。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八
(價值分析:通過數量不同,大小不同的魚,給幼兒留下疑問。)。
師:還剩哪樣東西沒有分?(魚)好記性!魚就在盒子里,每個盒子里有幾條魚呢?(2、3、6條)。
師:把哪個盒子里的魚給爸爸吃?(6條魚)。
師:這些魚有什么不同?2條魚很大,6條魚反而很小,該怎么分呢?那怎么樣分才合適呢?(2名幼自由說)。
師:到底有哪些好辦法,我們回去再試試。分好了,把你的想法告訴熊的一家好嗎?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九
設計思路:
“家”是孩子們最親近、最熟悉的生活內容。小班的孩子更是對“娃娃家”的游戲情有獨鐘,樂此不疲。他們已能非常清晰地分清“家”里的不同人物角色,且樂意在游戲中用各種裝扮道具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員,模仿不同家庭成員的行為。基于孩子們比較豐富的生活、游戲經驗,借助小熊這一動物卡通形象,預設本次活動。
活動以介紹小熊一家、三只熊表演、扮演三只熊為主線,在看看、猜猜、說說的過程中,培養幼兒仔細觀察、比較、模仿等能力;同時以瑯瑯上口、節奏簡單明快的歌曲為載體,在聽聽、唱唱、演演的活動中,激發幼兒模仿和嘗試大膽表現的興趣和愿望,初步嘗試和同伴分角色表演的活動形式。
活動目標:
1、理解歌詞,愿意邊唱邊跳用動作表現三只熊的不同特征。
2、在音樂游戲中,感受與同伴、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課件、自制小房子、小熊玩偶、裝扮道具(自制領帶、圍兜、項鏈)等。
活動過程:
一、理解歌詞、感受特征。
1、創設情景,引起興趣:
出示自制小房子:這是哪個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觀察)。
里面住著誰。
2、感受、表現動物特征。
請出熊爸爸:
引導幼兒有禮貌地敲門:老師示范,再集體練習(引導幼兒擊掌發出有節奏的敲門聲:熊爸爸,熊爸爸,請出來!)。
看,熊爸爸戴著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熊爸爸)。
熊爸爸有什么本領(根據幼兒回答,適時地穿插語言節奏:熊爸爸,會開車......)。
集體夸夸熊爸爸。(帶領幼兒有節奏地一邊拍手一邊夸夸熊爸爸,如“熊爸爸,力氣大!”等)。
教師引導幼兒一起模仿表現熊爸爸力氣大的動作。
請出熊媽媽:
請個別幼兒敲門,用好聽的聲音請出熊媽媽。(熊媽媽,熊媽媽,請出來!)。
熊媽媽長得怎么樣(引導幼兒觀察)夸夸熊媽媽。(熊媽媽,真漂亮。)。
教師引導幼兒一起模仿、做做表現“漂亮”的動作。
請出熊寶寶:
我們一起用好聽、有禮貌的聲音來請熊寶寶。(熊寶寶,熊寶寶,請出來!)。
戴上圍兜的熊寶寶看上去怎么樣(引導幼兒夸夸熊寶寶:熊寶寶,真可愛。)。
一起學學熊寶寶可愛的模樣。
3、小結:小熊一家多么幸福開心啊,相親相愛一家人!
二、自主裝扮、表達表現。
1、欣賞音樂課件,理解歌詞。
熊寶寶一家來給我們表演節目了,仔細看一看,聽一聽,它們唱了些什么(幼兒觀看歌曲flash,回憶、理解歌詞內容)。
2、幼兒學唱:
師播放歌曲錄音,幼兒跟著老師一起表演唱。
裝扮表演:師出示自制“領帶”、“項鏈”和“圍兜”,幼兒自由選擇道具裝扮,進行歌曲表演。
幼兒自主選擇同伴,組成小熊一家,和同伴一起表演。(結束)。
文檔為doc格式。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
師:出示小熊一家,今天我們來和小熊一家做朋友。來,打個招呼吧!(你們好!)。
師:都來了誰呀?(爸爸、媽媽、寶寶)。
師:哪個是熊寶寶呀?(個頭最矮)熊爸爸在哪?(服裝上可以看出;而且熊爸爸個子最高、說明它平時吃的也很多,身體很強壯!)熊媽媽的個子?(不高也不矮。)。
總結:大家根據“個子”高矮認出了熊爸爸、熊媽媽、熊寶寶。
師:小熊一家長得這么健壯,猜猜它們喜歡吃些什么東西。(幼猜)。
它們究竟喜歡吃什么呢?看!幾種食物?(幼認識:玉米、魚、蜂蜜、蘋果)品種真豐富啊!
二、分配食物。
師:它們還有自己喜歡的碗呢!這里有三只碗,看看哪只碗適合爸爸用,為什么?(爸爸大吃得多,大碗適合爸爸)藍色的小碗給誰用?(小熊)為什么?(小熊最小用小碗)媽媽個子不高也不矮用不大也不小的碗。
總結:三個大小不一樣的碗,小的給寶寶,大的給爸爸,不大不小的給媽媽。這樣可真合適。
師:碗分好了,開飯羅!看看這三瓶蜂蜜怎么分呢?
師:爸爸吃哪瓶?(最高的)最高的那瓶蜂蜜多還是少?(多)爸爸個子最大當然要吃最多的了;媽媽個子不高也不矮吃第幾瓶?(第*瓶)都一致認為;寶寶個子小,就吃最矮的那瓶。都難不倒你們!
(點圖)。
總結:原來一樣粗的瓶子,我們可以從高低上看出,高瓶的蜂蜜比較多,矮瓶的蜂蜜比較少。
3、出示玉米圖。師:誒!這玉米一樣高,怎么分呢?熊爸爸飯量最大吃哪根玉米?為什么?(幼:最大的)。
師:哪根最大?哪里大?哦!這叫什么?(粗)(幼兒做動作粗和細)。
總結:原來一樣高的東西,我們看粗細也能知道,粗的,食物多一些,細的,食物少一點,不粗不細的食物不多也不少。這樣分合適吧!
師:接下來要吃什么呢?(蘋果)看看一共有幾只蘋果,你是怎么數的?(幼兒說,然后一起數)。
總結:是呀!只要找到一個點,順著數就能知道有多少個蘋果了。
師:那蘋果怎么分比較合適呢?(出示圖卡)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并請他們操作:分蘋果并陳述理由。很好!你考慮到了,熊爸爸飯量最大需要多一點。在后面桌子上的盒子里有6只蘋果,你們都去分分看。找出最合適的分法。分好后,放到椅子下面來。
總結:三只熊的分法和我們一樣嗎?點圖。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一
熊有胖胖的身體、黑黑的眼睛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動物,隨著動物主題的開展,最近孩子們非常喜歡《三只熊》這個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熊爸爸熊媽媽和熊寶寶的床、椅子等都對應了物體的大小,在《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有這樣一條目標: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點,并能用相應的詞表示,抓住這兩個契機,通過故事情境的繼續延伸,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高矮、粗細與三只熊的關系,更好的引發小班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整個活動貼近幼兒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在游戲、故事情境中快樂的學、快樂的玩。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二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人手一份操作紙、一只小盒子、6個蘋果,課件。
一、觀察小熊一家,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師:小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小熊)是小熊一個人嗎?還有誰?
2、師:哪個是爸爸?為什么你說他是爸爸?哪個是小熊寶寶?為什么?那媽媽呢?
3、小結:在我們家里,一般情況都是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
二、創設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過分碗這一事件,區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
1、師: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早就準備好了三只碗。
2、師:哪知碗給爸爸?什么顏色的?哪只給媽媽?什么顏色的?寶寶呢?
三、情境“分蜂蜜”,體會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1、師:今天小熊一家要吃4樣早餐。他們會吃些什么呢?請你來猜一猜。
2、師: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樣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數字,這個是1號瓶……
4、小結:一般情況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細”。
2、通過肢體語言引導幼兒感知“粗”、“細”。
——人是講胖的,玉米要講粗(動作提示),慢慢的,就變……(動作收緊)細了。
師:熊爸爸胃口最大,吃的玉米也是最粗的……
五、情境“分蘋果”,引導幼兒操作。
1、明確要求:第三樣早餐是什么?(蘋果)數數有幾個?怎么分呢,他們是這么分的:熊爸爸吃得最最多,熊寶寶吃得最最少,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
2、幼兒操作。
3、活動評價。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三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導入:小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小熊)是小熊一個人嗎?還有誰?
2、哪個是爸爸?為什么你說他是爸爸?
哪個是小熊寶寶?為什么?
那媽媽呢?
3、小結:在我們家里,一般情況都是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
1、引導語:小熊一家今天要在草地上吃早餐,碗呢?早就準備好了三只碗。
2、哪知碗給爸爸?什么顏色的?
哪只給媽媽?什么顏色的?寶寶呢?
1、今天小熊一家要吃4樣早餐。他們會吃些什么呢?請你來猜一猜。
2、到底是什么呢?(蜂蜜)第一樣早餐是蜂蜜,瓶子上有數字,這個是1號瓶……。
3、幾號瓶給熊爸爸吃?為什么?
幾號瓶給熊寶寶吃?為什么?
幾號瓶給熊媽媽?為什么?
4、小結:一般情況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蜂蜜也是最多的……。
2、幼兒復述要求:他們是怎么分的?
3、幼兒走到桌邊進行操作活動。教師重復講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
4、幼兒帶著自己的操作卡回到座位上。
5、評價。
(1)把錯的拿出來:對不對?
(2)出示對的:對不對?誰跟他一樣?問問爸爸媽媽對不對?
1、引導語:第四樣早餐是魚。盒子上有什么?什么意思啊?
3、揭開盒子:我們來看看。6條什么樣的魚?
4、現在還是把6條小魚給爸爸嗎?
5、小結:有的時候數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時數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這個問題有點難,等我們長大了就明白了。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四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a、按特征分類。
b、制作特征標記。
——教師指著一個格子中的圓形圖片,引導幼兒看圖說說:這里是什么圖片?它是什么樣子的?可以用什么標記來表示?(引導幼兒用畫圓來表示)。
——接著引導幼兒制作三角形,方形,大、小標記,指導方法同上。
2、操作活動。
a、第一、二、三組。
——制作大小標記:看圖說說:圖上有哪些動物?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大小分別將大動物或小動物圈在一起,再在方框中畫出大、小標記。
b、第四、五、六組。
——制作形狀標記: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什么?是什么形狀的?請幼兒將相同形狀的物體圈在一起,并在旁邊的方框里畫出形狀標記。
——觀察各種形狀的積木,請你給三角形的積木涂色。
3、指導幼兒操作,并進行活動評價。
活動目標:嘗試按物體的某一特征,制作形狀或大小標記。
活動準備:1、教具:大小三角形各一個,大小圓形各一個;大小方形各一個。
2、學具:幼兒用書,人手一支筆。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五
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時間短,只有那些生動、有趣的、形象的材料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在開展數活動時,我盡量以故事為載體,讓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快樂的學、快樂的玩。而熊是幼兒所熟悉、喜歡的動物,所以在此次活動中,我以熊為主角,并對三只熊的故事進行改編,通過生動的環節銜接,讓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高矮與三只熊的關系,更好的引發小班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1、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高矮與三只熊的關系,嘗試進行配對。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三只熊的早餐白板課件。
2、操作材料“小熊的一家”、三只大小不同的盤子、三只高矮不同的蜂蜜瓶、六個蘋果。
一、出示白板“小熊的一家”觀察其特征,引發幼兒興趣。
師:“看看是誰來了?(出示小熊的一家)家里都有誰呀?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寶寶?哪個是媽媽?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并說說你的理由。”
小結:爸爸長的高,寶寶長的矮,媽媽長的不高也不矮。
二、通過小熊的一家,了解熊愛吃的食物。
師:“三只熊在干什么呢?它們要吃早餐了,你們今天吃過早餐了嗎?猜猜看,三只熊最喜歡吃什么呢?幼兒自由回答。師:“有可能哦”。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只熊今天的早餐都吃了些是什么?出示相應的食物圖片。并請小朋友牢牢的記住這些東西。
三、為熊的一家分配食物,感知物品的大小、高矮與數量的關系。
1、比較相同物體,區分大小。
師:“早餐要開始了,吃早餐前當然要先用到餐具,哪一個給熊爸爸的?什么顏色的”哪一個是給熊寶寶的?什么顏色的?哪一個是熊媽媽的?什么顏色的?"出示圖片,說說你的理由。
“爸爸個子很高,胃口很大,吃的也多,所以爸爸要用最大的盤子,你們同意嗎?寶寶很小,胃口很小,吃的也少,所以寶寶用最小的盤子,你們同意嗎?媽媽胃口不大也不小,所以用不大不小的盤子,你們同意嗎?”
師:“三只不同大小的碗,最大的給爸爸、最小的給寶寶、不大不小的給媽媽。”
2、幼兒操作,根據食物的大小、高矮、數量的多少給小熊一家吃早餐。
四、集體小結。
1、區分高矮。
師:“要吃早餐了,看看是什么?(蜂蜜)三只瓶子一樣嗎?那兒不一樣?你覺得哪個是給爸爸的?為什么?(中間的瓶子最高,里面裝的蜂蜜越多,所以應該給爸爸。)哪個給媽媽?哪個給寶寶?剛才的'蜂蜜有高、有矮,可下面這個事物它們都長的一樣高哦。
2、區分大小。
師:“要吃第二樣東西了,蛋糕(出示圖片)(誰會分一分?)哪個給爸爸?哪個給媽媽?哪個給寶寶?理由。
3、比較數量多少。
數一數:每個盤子里有幾個蘋果。應該給誰吃,為什么?
五、游戲活動。
聽音樂,熊爸爸出現就變大,熊寶寶出現就變小,熊媽媽出來了就不動。
通過引導孩子講述幫助他們鞏固提升原有的經驗。對于小班孩子,活動中讓他們講是很重要的,通常小班孩子在講述表達上是很欠缺的,有些孩子可能心里什么都明白,但讓他講述的時候卻未必能講明白,然而這個講述確是幫助孩子理清思維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所以活動中引導孩子講很重要,剛開始在分餐具碗的環節中,有孩子說到最大的碗是給爸爸的時候,就追問一句:“為什么?說說理由。”其實這就是引導孩子把自己怎么想的這整個思維過程通過講述的方式再理一遍進行鞏固,這對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
對于小班孩子來說,在這個活動中,辨別物體的大小和高矮可以說是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大小、高矮孩子是比較能直觀感受到的,相對而言,數量多少往往不容易直觀感受到,所以在分蘋果時我先讓孩子數一數每個盤子里有幾個蘋果,再比一比,哪個盤子里的水果多,哪個盤子里的水果少。
不足:在最后一個游戲環節顯得有些倉促,應該認真地設計一個小律動,和孩子們一起玩。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六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幫助三只熊擺放早餐并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ppt、畫有三只熊的底板、人手一個籃子、蘋果人手六個。
一、觀察圖片,找出熊愛吃的食物。
你們最喜歡什么動物?(小白兔、獅子、大象等等)
教師小結:每個人喜歡的動物都不一樣。今天老師也請來了小熊的一家,我們來看看,
誰是爸爸、誰是媽媽?誰是寶寶?
小結:對了最大的是爸爸,最小的是寶寶,不大不小的是媽媽
2三只熊要吃早餐了,他們最喜歡吃:出示ppt(蜂蜜、蘋果、玉米)三樣東西
二、分配食物,感知熊大小與數量
1、出示ppt蜂蜜(大小高低不同的蜂蜜)
小熊最喜歡吃蜂蜜了,三個蜂蜜怎么樣?(又高有矮、有大有小)
三個蜂蜜中哪個是給小熊吃?點擊小熊圖片進行對應。
小結:又高又大的是給爸爸吃,爸爸人大胃口大所以吃又高又大的蜂蜜。又矮又小的是給小熊吃,熊寶寶人小胃口就小所以吃又矮又小的蜂蜜。熊媽媽吃不大不小的蜂蜜。
2、小熊還喜歡吃玉米(出示食物)
三個玉米怎么分呢?(教師出示喂三只熊食物的盒子)請一個小朋友給三只小熊喂玉米。
你從哪里看出給熊爸爸吃這個?(粗)你從哪里看出給熊寶寶吃這個?(細)
小結:三個玉米,最粗的給爸爸吃,最細的給寶寶吃,不粗不細的給媽媽吃。
3、蘋果。
接下來小熊吃的是蘋果。這里總共有幾個蘋果?我們一起來數數看?(1、2、3、4、5、6、)
六個蘋果給三只熊分。該怎么分呢?出示三只熊的底板
聽好了:熊爸爸要多吃點、熊寶寶少吃點、熊媽媽不多也不少。
4、幼兒操作:分蘋果
要求:老師給你們準備了每人一個小籃子,籃子里都有六個蘋果,請你們把六個蘋果分給三只熊,熊爸爸要多吃點、熊寶寶少吃點、熊媽媽不多也不少,把蘋果貼在三只熊的旁邊。
6、集體討論:把所有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讓小朋友找找哪個有問題?幫他改過來?
對的一欄:六個蘋果,你們是怎么分的?
錯的一欄:我們看看,這個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三、延伸活動
你們幫小熊的一家分了早餐,他們可開心了。所以送了禮物給你們,看是什么?我們回到教室再一起把它分了。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七
活動目標: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只小盒子、3個玉米、6個蘋果。
2、白板課件。
活動過程:
一、觀察小熊一家,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班有客人來做客噢,看,來了幾位客人?(3位)我們一起來數數,1,2,3,數到3就是3,噢,有三位客人。
3、小結:在我們家里,一般情況都是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
二、創設請小熊一家吃飯的情境,通過分碗這一事件,區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2、師:看老師為它們準備了什么好吃的?(出示玉米、魚、蜂蜜、蘋果)吃飯當然要用餐具。瞧瞧,我給它們準備了什么餐具?(碗)它們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顏色,大小)。
3、師:哪只碗應該給爸爸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哪只給寶寶?為什么?這只碗是大的還是小的?(不大不小)應該給誰的?(媽媽)。
4、師:爸爸長得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紅色大碗是給爸爸的。小熊最小,綠色的小碗給熊寶寶,熊媽媽不大也不小,用綠色的不大不小的碗剛剛好。
三、情境“分蜂蜜”,體會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2、師:誰愿意來幫我把這三瓶蜂蜜送給三位客人?(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
4、師:他送的對嗎?看小熊一家拿到合適的蜂蜜,非常高興,聽他們在說什么?(謝謝)那我們要說什么呢?(不用謝)。
四、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細”
2、幼兒操作:
師:桌上為你們準備好了玉米材料,請你們幫我送給小熊一家,要仔細看清楚咯,哪個玉米送給熊爸爸吃?哪個給熊媽媽吃?哪個給熊寶寶吃?別送錯了。
3、評價幼兒操作情況:
師:都送好了嗎?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送的?為什么?
誰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是怎么送的?你們同意嗎?
4、小結:原來三根玉米雖然一樣高,可是粗細不一樣,粗的多,細的少一點,我們趕緊把玉米送給小熊它們吃吧。(師操作)。
五、情境“分蘋果”,引導幼兒操作。
1、師:嗯,接下來該送第幾樣了?(第三樣),看,是什么?(蘋果)數數有幾個?(6個,123456數到6就是6),6個蘋果該怎么分呢?那我們來聽聽小熊它們的意見好嗎?(放錄音)熊爸爸說:我個子最大,吃得最多,熊寶寶說:我個子最小,吃得最少,熊媽媽說:我個子不大也不小,所以吃得不多也不少。
2、師:聽清楚他們是怎么說的嗎?(熊爸爸吃得最多,熊寶寶吃得最少,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
3、師:現在請你們幫三只熊分一分蘋果,注意咯:每只熊都要吃到,而且要全部分完。(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教師重復講述要求注意咯:三只熊都要吃到,要全部分完。)。
4、評價。
師:看看他是怎么送的?對不對?他呢??誰跟他一樣?
六、情境“分魚”
1、師:還有什么好吃的沒有送上來?還記得嗎?(魚)看這里有幾個盒子?盒子上有什么?(數字)這些數字你們都認識嗎?這是幾?這是幾?這個呢?2、3、6這幾個數字和魚有什么關系呢?告訴你們哦,盒子上的數字代表魚的個數。數字6的盒子里有6條魚。數字2的盒子里有2條魚,數字3的盒子里有三條魚。
2、師:那哪個盒子給爸爸?(6條魚的)寶寶呢?(2條魚的)媽媽呢?(3條魚的)到底合不合適呢?我們來看看。
3、師:把6條小魚給熊爸爸,合適嗎?那熊爸爸應該給他那盒魚?熊媽媽呢?熊寶寶呢?
4、師小結:有的時候呀,數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時數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這個問題有點難,等我們長大了就明白了。
三只熊的早餐教案吳佳瑛(專業18篇)篇十八
1.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三只熊的關系。
2.樂意為三只熊擺放早餐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幼兒人手一只小盒子、3個玉米、6個蘋果。
2.白板課件。
一、觀察小熊一家,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班有客人來做客噢,看,來了幾位客人?(3位)我們一起來數數,1,2,3,數到3就是3,噢,有三位客人。
3.小結:在我們家里,一般情況都是爸爸長得最高,寶寶長得最矮,媽媽長得不高也不矮。
二、創設請小熊一家吃飯的情境,通過分碗這一事件,區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2.師:看老師為它們準備了什么好吃的?(出示玉米、魚、蜂蜜、蘋果)吃飯當然要用餐具。瞧瞧,我給它們準備了什么餐具?(碗)它們一樣嗎?哪里不一樣?(顏色,大小)。
3.師:哪只碗應該給爸爸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哪只給寶寶?為什么?這只碗是大的還是小的?(不大不小)應該給誰的?(媽媽)。
4.師:爸爸長得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紅色大碗是給爸爸的。小熊最小,綠色的小碗給熊寶寶,熊媽媽不大也不小,用綠色的不大不小的碗剛剛好。
三、情境“分蜂蜜”,體會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關系。
2.師:誰愿意來幫我把這三瓶蜂蜜送給三位客人?(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
4.師:他送的對嗎?看小熊一家拿到合適的蜂蜜,非常高興,聽他們在說什么?(謝謝)那我們要說什么呢?(不用謝)。
四、情境“分玉米”,感知“粗”、“細”
2.幼兒操作:
師:桌上為你們準備好了玉米材料,請你們幫我送給小熊一家,要仔細看清楚咯,哪個玉米送給熊爸爸吃?哪個給熊媽媽吃?哪個給熊寶寶吃?別送錯了。
3.評價幼兒操作情況:
師:都送好了嗎?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送的?為什么?
誰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是怎么送的?你們同意嗎?
4.小結:原來三根玉米雖然一樣高,可是粗細不一樣,粗的多,細的少一點,我們趕緊把玉米送給小熊它們吃吧。(師操作)。
五、情境“分蘋果”,引導幼兒操作。
1.師:嗯,接下來該送第幾樣了?(第三樣),看,是什么?(蘋果)數數有幾個?(6個,123456數到6就是6),6個蘋果該怎么分呢?那我們來聽聽小熊它們的意見好嗎?(放錄音)熊爸爸說:我個子最大,吃得最多,熊寶寶說:我個子最小,吃得最少,熊媽媽說:我個子不大也不小,所以吃得不多也不少。
2.師:聽清楚他們是怎么說的嗎?(熊爸爸吃得最多,熊寶寶吃得最少,熊媽媽吃得不多也不少)。
3.師:現在請你們幫三只熊分一分蘋果,注意咯:每只熊都要吃到,而且要全部分完。(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教師重復講述要求注意咯:三只熊都要吃到,要全部分完。)。
4.評價。
師:看看他是怎么送的?對不對?他呢??誰跟他一樣?
六、情境“分魚”
1.師:還有什么好吃的沒有送上來?還記得嗎?(魚)看這里有幾個盒子?盒子上有什么?(數字)這些數字你們都認識嗎?這是幾?這是幾?這個呢?2、3、6這幾個數字和魚有什么關系呢?告訴你們哦,盒子上的數字代表魚的個數。數字6的盒子里有6條魚。數字2的盒子里有2條魚,數字3的盒子里有三條魚。
2.師:那哪個盒子給爸爸?(6條魚的)寶寶呢?(2條魚的)媽媽呢?(3條魚的)到底合不合適呢?我們來看看。
3.師:把6條小魚給熊爸爸,合適嗎?那熊爸爸應該給他那盒魚?熊媽媽呢?熊寶寶呢?
4.師小結:有的時候呀,數字大的表示多,但有時數字大的并不一定表示多。這個問題有點難,等我們長大了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