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精選甘肅嘉峪關導游詞通用一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旅行社向各位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有句話說得好:前世幾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或許相聚就是一場緣分,既然有緣就讓我們彼此來認識一下吧!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林師父、,他有著豐富的駕車經驗,在他的護航下大家進可將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我們的護航大使林師父,另一顆呢是“開心”就交給我吧,我是各位本次的導游……,大家叫我小郭、郭導、小導都可以,怎么順口怎么叫吧!
其實旅游是件很開心的事,話說旅行不必在乎其目的,只需在乎沿途的風景及看風景時的心情,所以希望蘭州的好山好水能給各位帶來一份好心情,那么在整個行程中如果各位有什么需要幫助的,請盡管來找我,我會竭盡全力地為大家服務,同時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支持與配合,在此預祝大家在蘭州玩的開心!希望這次行程就像我的名字一樣,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然后玩的歡歡快快,吃的歡歡欣欣,享受的歡歡暢暢……,總之希望大家一切愉快,謝謝~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精選甘肅嘉峪關導游詞通用二
蘭州位于我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市區南北群峰對峙,滔滔黃河穿城東流,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帶狀盆地城市。蘭州是甘肅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和商埠重鎮,黃河上游最大的工業城,繁榮興旺的商貿城,欣欣向榮的科技城,飲譽全國的瓜果城。市轄皋蘭、榆中、永登三縣和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五區,總面積13085.6平方公里;20xx年人口普查,全市戶籍人口292.95萬人。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 四區構成蘭州市區、城市面積1112.20平方公里,總人口314萬人。城市規劃面積148平方公里,截上20xx年底,建成區面積153.7平方公里。
西固是蘭州市的西大門,總面積385平方公里,總人口30.9萬人,黃河橫貫全境,是古絲綢之路著名的商埠重鎮。
交通通訊便利—境內蘭新、蘭青、包蘭、隴海鐵路,西蘭、蘭新、甘青、蘭包公路交匯為商品大集散的理想之地。有高速公路直達機場,航空線路已開辟50余條。郵電通訊設備齊全,總裝機量3.7萬門,可直撥國內20xx多個城市和世界230多個國家、地區。
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能富集,設施配套。區內火電廠、水電廠總裝機容量48萬千瓦,還有待開發河口峽、柴家峽電站。已建成糧食、蔬菜、瓜果、蛋奶、藥材、漁業等十大基地。有近4萬畝的十大坪臺,均通電上水。
區內產馳名國內外的軟兒梨、百合、紅棗、山楂、草莓、洋蔥等,種植面積達7000畝。傳統的甜醅、釀皮、灰豆、牛肉拉面等飲食文化令人回味無窮。
工業發達——西固是個大型石化工業基地,素有“西北高原化工城”美譽,已形成石油、化工、機械、冶金四大支柱產業為主體,電力、化學、冶煉、建材、儀表、輕紡、建材、制藥、核能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區內有中央和省、市屬大、中型企業146家。
蘭化、蘭煉為國家大型企業,高品位產品和先進技術已輻射到全國各省市及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力量雄厚。西固為全國2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有10多個科研機構,擁有科技人才2萬多名。全區科技意識濃厚,地企合作密切,科研成果轉化快。
西固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來這里作客,搞投資開發,把西固建成繁榮、富裕、文明、開放的新型現代化城市。西固,必將像一顆璀璨的新星在大西北升起。
蘭州位于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地處黃河上游,位于東經102.30-104.30,北緯35.51-38之間。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2℃,年均降水量327毫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比較理想的人居和創業之地。
精選甘肅嘉峪關導游詞通用三
蘭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漢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漢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后又新置七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隴西郡。漢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后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隋煬帝大業三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建都金城。不久遷都于天水,后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又改為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復改為金城郡。唐肅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唐代宗寶應元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間,黨項族屢敗吐蕃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黨項元昊擊敗吐蕃,占領河西及蘭州地區。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內亂,調軍攻夏,收復蘭州。此后宋夏隔河對峙,時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蘭州在宋廷統治半個世紀后,被金將宗弼(即金兀術)攻占。此后蘭州雖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復過,但旋即丟失。因此,南宋后蘭州又進入了金與西夏新一輪的爭奪之中。直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占領蘭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軍戰敗元軍,攻取蘭州,次年置蘭州衛,洪武五年置莊浪衛;建文帝元年(1399年),肅王朱楧率甘州中護衛移藩蘭縣(蘭州),以三分軍士守城,七分軍士屯田,加之東南諸省移民不斷移蘭屯墾,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發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時蘭州“城郭內外,軍民廬舍不下萬馀區”。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陜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1666年)陜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陜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自此蘭州成為西北政治、軍事重鎮,用以“節制三秦”、“懷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國二年廢府州設道,并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17.2萬余人。民國三十三年,市區擴大,東至陽洼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以及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20xx年08月20日,國務院以國函【20xx】104號文件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蘭州新區的批復》,同意設立蘭州新區,原則同意《蘭州新區建設指導意見》。
精選甘肅嘉峪關導游詞通用四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游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許多外國旅游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時刻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莫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說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于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箓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愿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于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后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說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圣典收集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了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云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
那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后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筑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斗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墻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斗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后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筑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著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臺、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筑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
那么,敦煌莫高窟歷經千余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干燥,干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后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里,謝謝大家的觀賞。
精選甘肅嘉峪關導游詞通用五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我們麥積山。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旅行社向各位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有句話說得好:前世幾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或許相聚就是一場緣分,既然有緣就讓我們彼此來認識一下吧!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林師父、,他有著豐富的駕車經驗,在他的護航下大家進可將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我們的護航大使林師父,另一顆呢是“開心”就交給我吧,我是各位本次的導游……,大家叫我小郭、郭導、小導都可以,怎么順口怎么叫吧!
其實旅游是件很開心的事,話說旅行不必在乎其目的,只需在乎沿途的風景及看風景時的心情,所以希望蘭州的好山好水能給各位帶來一份好心情,那么在整個行程中如果各位有什么需要幫助的,請盡管來找我,我會竭盡全力地為大家服務,同時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支持與配合,在此預祝大家在蘭州玩的開心!希望這次行程就像我的名字一樣,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然后玩的歡歡快快,吃的歡歡欣欣,享受的歡歡暢暢……,總之希望大家一切愉快,謝謝~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