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了凡四訓心得體會感恩篇一
了凡先生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真的很感謝公司向我們推薦了這部電影,并且發放圖書,時刻鞭策我們,提醒我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多積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云谷禪師曾對了凡先生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于凡夫俗子,對于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兩回事,當今的一些國人,盲目的追逐金錢而忽略了傳統的道德美德。他們的言行盲目,內心浮躁,見義勇為的反遭誣陷,公車讓座的反被罵,中國已經出了多少個彭宇?
這不禁讓人思考,作為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現在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這部電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態改變人的命運,從了凡的知命認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認命,從這一轉變就是心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神奇教練米盧帶領中國足球隊歷史性沖進世界杯。我記得他的名言就是:態度決定一切。心態就是心大一點,一切從心開始,結善緣,積仁德,俗話說:“惡從心中起,口乃心戶之門”,對別人,對親人,對孩子,口出惡語,沖動這個魔鬼會讓你肝火旺盛,最終損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
保持良好的心態,多積善行,不計較一得一失,時刻記得提醒自己,讓浮躁的心靜下來,不要管別人計較你什么,也不要管別人說你什么。誰能救自己?誰又能解讀自己?只有自己,從我做起,從心做起,才能改變自己的個性,改變未來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了凡四訓心得體會感恩篇二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后代的一本家書。
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為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為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至于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是只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當人的想法專心于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于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積善之方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于至誠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于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不可能通過圣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該代圣人立言,踐行圣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圣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圣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謙德之效的內涵則顯得更為明了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欲望太滿,我們的態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我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在學問上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鍵看自己的態度與努力。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夸贊,而在于自己安詳。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了凡四訓心得體會感恩篇三
《了凡四訓》講述了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心得體會,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為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讀了之后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并非不可改變。關于命數已定,云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為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變為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為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是否可改時云谷禪師說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命數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緊接著禪師又列舉出佛經里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并不是鼓勵大家為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為一己貪念而為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障。
我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中國文人尋求的最高的人生幻想。無數先賢孜孜追求這種境界,終其畢生留下了訓誡子孫的不朽圣典,《了凡四訓》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該書是一部動人心魄,污染人心的書,處處蘊含著“命自我破,福自我求”的道理,儲藏著求善求真的智慧;處處告誡后人要有喧擾心、善良心、同等心、真誠懇;處處能夠感想到佛法的真理,一切都是起于心。了凡四訓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篇,有哲理,有故事,活潑出色,艱深易懂。書中立命篇,就是說要發明運氣,而不是讓命運來約束自己;第二篇就是講改過的辦法,有三種,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式,發慈悲心,廣積陰德。有了慈善心,你能力有博愛的襟懷,去接收大家,去感召大家;第四篇專講謙虛的利益,謙遜的效驗。
回想自己走過的三十多年,真是感到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在人不知鬼不覺中做了很多錯事。所幸父母給了我一顆善良的心,不致在這滾滾紅塵中全體迷失了天性。當前為人處事必定不要違背善良的本心。
從同事手中借了一本《了凡四訓》,是《凈空法師講了凡四訓》這一版本。實在慚愧,之前并沒有聽說過這本大大有名的書,只是看到封面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這幾個字,當時運道正衰,就毫不猶豫借了來。
確實是本好書,雖然對于受到多年唯物主義教育的人而言,里面一些觀點不能認同,但仍是一本讀來大有裨益的書。剛剛讀,想把自己一些初步的感想寫出來共享。
改命先改心。
《了凡四訓》是一本家訓,簡單言是一本講改命的書,鼓勵人修身積善,改變命運。我讀了最大的感覺是——要改命,先改心。要使自己有一顆平靜之心,能平靜的面對命運中不能改變的部分;要有一顆勇敢之心,使自己有勇氣去改變命運中更夠改變的部分;要有一顆智慧之心,有足夠的智慧能夠分辨哪些是能夠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
人生來有命,這命既是外在的環境,如時空背景,你生于哪個時代,地區,家庭背景,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也許還有一些冥冥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命運中很多不能改變,比如你是生于奴隸社會還是現代文明;生在米國還是利比亞阿富汗;父母是大富之人還是賭徒酒鬼;或者生來就有北京戶口還是長在偏僻山鄉。那些冥冥之中的東西就先讓它繼續說不清道不明吧,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的天性,也就是我們的內心環境,我們的心。命運的大部分已被時空環境所掌控,我們無法自主,可天助自助者,命運可以改善,要改善命運,就要先改變心靈。
有果必有因,了凡先生反躬自身闡述了自己不得科第,沒有子嗣的原因。由于自己不培養福德,不耐煩劇,不能容人,喜歡出風頭,壓制別人,心直口快,輕言妄談這些毛病導致薄福,不能科第。因有潔癖,善怒,沒有愛心,心地殘忍,不能舍己救人,愛說話,發牢騷,喜飲酒,晚上不睡覺,傷害精神體力這些毛病,致使沒有子嗣。命運表象(科第不中無子)的產生與這些原因(自身性情、習慣)息息相關,要改善命運,就要先改“心”。
希望我能勤快一點,盡快寫出《了凡四訓》讀后感的下一節——向善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