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如何寫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本一
大家好!
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頂天立地,歷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國,偉大的中國!悠悠中華五千年,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記載了華夏民族一個又一個傳奇。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軒轅氏、堯舜禹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個個偉大的名字訴說著她曾經的驕傲。長城、故宮、敦煌龍門……一棟棟雄偉的建筑譜寫著她曾經的輝煌。然而,近代的她滿目蒼夷。她在胡夷的鐵騎下悲鳴,在列強槍炮下哭泣。她堅強忍受,終于在無數革命先輩的努力下她度過了最黑暗的歲月,迎來了她的新生,她擁有了一個展新而驕傲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麗的新中國,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種子,正蓬勃著,生長著,這一代的中國人正尋找著先輩的夢。幾百年了,在塵封的歷史里,無數的中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夢,只屬于中國人的夢,偉大的中國夢——為中國的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華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
沙灘上有一顆飽經滄桑的貝殼,那是中國遙遙五千年的故事。從黃帝開創歷史到如今的我們誦讀歷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跡,每個中國人都擁有著同樣的中國夢。
富強!富強!中國夢的口號在繼續。中國夢流淌過每個日日夜夜、每個中國人的內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地震、泥石流、洪災,還是會有飽經滄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收藏歲月流淌過的每一個中國夢,戰于世,立一生之夢。
沙灘上有一顆閃亮的貝殼,那是中國奧運會、世博、嫦娥二號的故事。當一陣陣掌聲雷鳴般響起,當世界舉目投足于中國時,我知道,中國的光芒已散發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夢還在繼續,我們的視線還在執著,默默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是一個夢,一個叫作中國夢,一個被每一個中國人所深呼的夢。我以心的維度仰視獎牌下每一個奮斗的身影,傾聽每一聲臨近中國夢的足音,俯身捧起歲月流淌過的榮譽,揚手敬禮,大聲喊出自己的中國夢。
沙灘上有一顆銘記的貝殼,那是羈旅在外的中國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異國,卻隨身帶著中國的泥土,有人在奧運會直播前吶喊中國萬歲,有人在參加外國記者采訪時說:“我是中國人,我們都共有一個夢,她叫中國夢!”是的,那就是我們的中國夢,一份信仰,一份懷念,一份奮斗,到處都迷漫著中國夢的味道。就算在異國他鄉,我們都還能輕哼著國歌的旋律,心懷著祖國,銘記著中國夢,力創美好未來。
中國有著悠久而獨特的地質歷史,在長期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偉的高原,也有廣闊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遼闊的大地,也有寬廣的海洋,形成了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這片美麗的大陸,中華民族正進行著波瀾壯闊的民族發展。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
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梁啟超曾經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p>
只要我們無數的少年,為了中國的富強和騰飛而努力,未來,我們必將能夠為締造富強騰飛的中國,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如何寫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本二
1、同心共筑中國夢,高揚凝心聚力的中國精神。
2、同心共筑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
3、同心共筑中國夢,滿懷信心走好中國道路。
4、同心共筑中國夢,凝聚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
5、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6、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7、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夢,也是每一個老百姓的幸福夢。
8、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
9、同心同德、和諧共進、干事創業,托起“中國夢”。
10、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奮力譜寫威武雄壯的“中國夢”四川篇章。
11、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12、實現綿中教育新跨越,助推民族復興中國夢。
13、實現偉大中國夢,創造羅江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4、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
15、樹立道德風范,做好文明示范,爭當實現“中國夢”典范。
16、同創發展路,共筑強國夢,齊唱和平曲,美麗地球村。
17、匯聚時代正能量,遞社會真善美,共筑美麗中國夢。
18、大力實施“一三五八”發展戰略,奮力爭當次級突破排頭兵。
19、弘揚“天庭、融合、創新、和諧”的城市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夢的邛崍實踐”新篇章。
20、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凝聚推動羅江跨越發展強大力量。
如何寫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本三
中國之夢,是綻放在藤蔓上七色的花朵,把幸福盛開,把夢想照亮。它是夢想成真的源泉,是孕育快樂的搖籃。在這里,我們用濃濃的愛,滋潤著世間最純真的心,用溫柔的手,精心呵護著祖國的未來。
夢是多姿多彩且令人遐想的,它既有白色的純潔,粉色的甜美;又有藍色的憂郁,紫色的神秘。夢想是遠方的一片樹林,是遠方的一座高山,它伴隨著汗水和年齡一同成長!雖然厚重的霧氣曾遮擋了我尋夢的路程,但在我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等待后看見了遠方更為清晰的道路;雖然討厭的蚊蠅曾打斷了我做夢的過程,但在我正確的判斷溫柔的措施后體會了后來更為精彩的全程!它教導培養我,我珍惜疼護它,它牽動著我,同樣我掛念著它!我會因它而開懷大笑,也會因它而傷心落淚!
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夢想?!边@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因為夢想,我們在經歷坎坷依然執著前行,因為夢想,我們才能歷經滄桑癡心不改。 因為夢想,我成了一名幼兒老師,雖很平凡,卻有意義!
選擇它――源于經歷,我全心全意;
追隨它――源于感動,我無怨無悔。
當看到孩子健康成長時我開心;當看到孩子受到傷害時我傷心,
當聽到家長理解工作時我開心;當聽到家長無理埋怨時我傷心,
當受到領導贊賞信任時我開心;當受到領導嚴厲批評時我傷心,
當得到同事熱情幫助時我開心;當得到同事冰冷態度時我傷心。
不是遇到所有的困難與障礙就要恐懼、逃避,更不是取得一點成績就該驕傲、自滿,我深信只有自己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堅持自己,想自己所想、做自己該做、走自己要走的路才會是最快樂的!也只有自己體驗了、經歷了、才會有收獲、提高、進步!它是真實地、清晰地、存在地,其中有辛酸的浪漫;永恒的傷疤,也有真摯的情感;心靈的振撼!這是歡笑與淚水、喜悅與汗水溶和在一起的一杯多味夢想咖啡!當我輕輕捧起它、慢慢品飲后、才體會它的特別---淡淡地苦、濃濃地甜;輕輕地澀,醇醇地香!我愿同它一起與快樂牽手、與進取并肩、與創新同步、與反思結伴、將知識擁抱繼續暢游在夢想的快樂旅程中!
孩子,我愛你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真誠希望和歡迎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幼兒教育事業,用真情關注幼兒教育、用真心關愛我們的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們沐浴愛的陽光,在雨露滋潤中春色滿園,在祖國大花園里含苞綻放。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國家發展的希望靠教育、民族振興的希望靠教育。孩子,我愛你們!為表達我的此時此刻心情,我把我們幼兒教師親手編織的愛心高掛在祖國的藍天,算作我們獻給天下孩子的一份禮物。讓我們共同祝福我們的孩子在愛的懷抱里茁壯成長,祝福孩子們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日新月異,更加繁榮昌盛!
如何寫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本四
考察歷史人物:毛*東毛*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想。毛*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席。毛*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關鍵詞:早期 發展 馬克思主義 毛*東早期的政治思想
毛*東從小就有一種不屈的反抗精神,從《毛*東自傳》可以看到,不服父親管教的他甚至又一次以離家出走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隨后父親的態度也有所緩和,這次出走也讓他嘗到了反抗的甜頭;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他的腦子里埋下了了一種思想,一種不屈不撓的品質,可以說這為他日后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埋下了伏筆。幼年的毛*東還有另外一個思想特點,那就是他同情貧苦農民,雖然這也受到父親的反對,但對已嘗到些許甜頭的他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對農民的關心可以說為他日后對農民革命問題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上的感性基礎。
但青年時代毛*東的思想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健全的,他最初崇拜資產階級改良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隨后便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繼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陳獨秀和胡適與黨的早期締造者李大釗,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青年時代毛*東的思想還是有著一定的可塑性,而且還有選擇性的接受他人的主張;不過隨著思想的成熟以及對馬克思理論的學習,他逐漸成為一位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并沿著這個思想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這也標志著毛*東思想的成熟。
從毛*東發表的第一篇正式的政治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始,他便以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來表達對中國這個自古以來最龐大的群體的特殊的關注。文中,毛*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中國實際現狀,綜合分析了中國現存的各階級特點,論述了“誰是我們的朋友和敵人”的問題,同時也提出了團結農民的主張。這在當時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機會主義都忘記農民的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也反映出他遠見卓識的眼光以及獨到而重要的思想。次月,在經過三十二天的實地考察后,毛*東發表了專門針對農民運動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直接將農民作為對象,足見他對農民的關心和重視。文中,毛*東熱情贊揚農民運動為“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若否認他們,便是否認革命”,并描述了農民在農民協會領導下做的十四件大事。這些不僅科學地分析了農民各階層,成功地預見農民運動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而且進一步印證了毛*東的思想的正確性和實用性。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對農民的研究。
《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的發表標志這毛*東對農民問題的研究又上升了一個水平,文章開篇便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便被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層次的討論了革命與農民之間的密切關系。
毛*東在發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現出對農民的極大關注,這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國現狀的真實寫照與他結合中國實際國情靈活運用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反映出中國國情與農民的重要關系,這不僅在八十余年前是這樣,在今天更是這樣。農民始終是中國最龐大群體(至少到目前還是這樣),關注中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關注農民問題,而這也促成了毛*東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毛*東在發表對農民的緊密關注后,隨著國*黨對共產黨的迫害加劇,便開始了下一輪的思考:黨的未來究竟該往哪個方向走?《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發表提供了初步答案——“工農武裝割據”,文章指出“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在主要研究農民問題后,他又將工農問題同武裝割據聯系起來,開啟了又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創舉,這個大膽的創新不僅給黨指明了方向,而且挽救了瀕臨絕境的中國革命,并為毛*東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而在他的另外一篇思想經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東理性的提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審時度勢地提出在農村建立紅色根據地以及游擊的戰術。這可以說是將他對農民的關注和戰速思想完美的結合起來,從此中國革命便從本質上煥然一新。
毛*東并非天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前, 他曾經是一個具有自由主義傾向改良主義者。這一點不難從他創辦的《湘江評論》的“創刊宣言”中看出: 自‘文藝復興, 思想解放, 人類應如何生活?’成了一個絕大的問題。從這一問題加以研究, 就得了‘應該那樣生活’‘不應該這樣生活’的結論。
一些學者倡之, 大多民眾和之, 就成功或將要成功許多方面的改革。經過實踐探索,毛*東徹底告別了杜威和胡適的自由主義和改良主義,從思想和行動上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的過渡。
由此可見,毛*東思想既是實用的,又是超前的;既是馬克思理論的,又是與中國實際的完美結合;既是個人的,又是全中國的。他在發展思想是所用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去借鑒,尤其是實地考察和實事求是。更值得學習的還是那種創新精神,馬克思理論雖然不是毛*東首創,但他通過學習和研究,結合具體國情,發展出毛*東思想,是使中國革命為之一新,并最終挽救了革命。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乃革命發展之本!
參考文獻:
《毛*東傳》,(美)特里爾 著,2006;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東,1925;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東,192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東,1930
如何寫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本五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如何寫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本六
近幾日花了些時間,讀完了費先生的《鄉土中國》倒是頗為感觸,全文內容不多,也就寥寥數萬字罷了。篇幅上倒是比不得某些個“大師”“教授”之流的大作,但是內容上卻是字字珠璣,短短篇幅之間卻是將中國幾千年的鄉土性質闡述得明明白白,不得不佩服先生大才。讀畢后細細想了幾日,總歸動筆寫下這篇書評,如能說清其中百一便是萬幸。
說到鄉土中國,我無疑是親切的,我的幼年是在中國西部一個典型的農村度過,倒是和費先生調查的云南村落差距不大。還是費先生筆下的典型的血緣村,全村上下幾百人之間多多少少有些血緣關系,常常一個班上合上老師都是一個姓氏,并不奇怪。先生寫下這十數篇文章時正是抗戰,距今大致已有七十余年之久了,大抵是想看看在經歷了新中國大力發展后的中華鄉村,有無展現出其新貌呢?也是看到先生的認識大抵是在今日也是對我國鄉村振興有著獨到的作用的。
先生在“文字下鄉”中提到,中國鄉村的社會基礎不變,文字下鄉怕是難以推行的,更遑論文字所背負的文化了,在這里又必須要提出,先生在文中從未說過鄉土文化較之所謂先進文化的優劣區別,先生本意中,大抵只有一種文化適不適合這樣一片土地,鄉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傳承了幾千年了,大抵是適合的,但是無奈外部條件的變化來臨了,我們要做的至多能說是以一種文化去改變另一種文化。并不好說是愚昧或是其他。回到正題,如今的鄉村文字大概算是下鄉了,那么回看則是社會基礎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使得鄉土社會這樣一個本來不需要文字的社會主動的吸收著文化。
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都知道一個特殊群體名為“農民工”,民工進城,這是一個文化群體向另一個文化群體的交流,什么支持著民工進城呢?是欲望。進城務工常常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所以民工需要留在城市,但是兩個文化圈子的隔閡是巨大的阻力,所以當他們教育孩子時,文字是必不可少一環。這是生存的必須。況且與那些年月不同,鄉村被真正的有效管理,識字無疑是必須的。所以我們看得到文字首先打破了鄉村的壁壘,是欲望的巨大作用。
前面說到了教育,在如今的鄉村,確實有些像如費先生幾十年前所見到的一般,存在著長老權力,但是現在無疑是分化了,弱化了。校園辦進了鄉村,于是乎我們看得到的教化權力一分為二,一方面是學院老師的現代化教育,但是鄉村的孩子們又會受到長輩的管教,前面提到過,我們的社會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其伴生物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誰來帶呢?年邁的爺爺奶奶罷了抑或是外公外婆。傳統的祖輩,與孫兒們的差異無疑是極大的,他們中的大多數往往都識字不多,為數不多的幾個字或許還是當年掃盲運動的遺留。孫兒們的疑惑他們解決不了,甚至他們的許多做法在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孫輩看來,是錯誤的愚昧的。就拿我來說,我算是幸運的一部分,因為我的母親選擇留在農村照顧我兄弟二人的學習,但是在與奶奶爺爺的交流時,仍是不免有許多矛盾。長老們說的話是錯的,那又如何對年輕的一輩起到教育與約束呢?所以鄉土上的長老權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但是長老,或者說長輩的權力還是存在的,這是我們文明的重要遺產,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下的鄉土社會無疑是弱化了,許多它的烙印被磨除,但是它畢竟還存在,而且鄉土的破壞無疑是帶來了一些十分嚴重的問題,當代大多數人的觀點是鄉土文明必須消亡,中國的現代化才能推進,而且我們也的確是這么做了,但是呢?出現了需許多嚴重的問題。就比如我曾提到的留守兒童,再比如當今鄉村的消亡問題,都是急需注意的問題。
當下的中國鄉村狀況回到歷史中去不難發現有相似的情況。民國時,中國資本主義在曲折中發展,城市化方興未艾。那時便是有著一批農民離開了土地,進入到城市,成為了工人,但是這樣一批人是難以融入城市的,況且城市中的崗位是難以滿足需求的,但是城市的生活無疑激起了他們的欲望,于是總有人走上了邪路;回到當下,我們的工作崗位是夠了,但是是否能滿足需求呢?回想起九十年代的“嚴打”時期,那又何嘗不是民工進城的必然結果呢?這樣的民工們,鄉土文明的脫離者們,又能否融入這個他們向往的城市文明呢?答案是很少。這樣的人最終往往只能回到鄉土中,但是面對長老權力瓦解的鄉土,面對著難以管教的兒女,常常被現實壓垮。
我們是不可能擺脫鄉土的,身為在這片土地上長出的人,鄉土的基因是寫進了我們的dna的,而鄉土中許許多多的智慧又何嘗不能適用于當下的鄉村振興呢?昔年,閻錫山在山西大力倡導舊道德,清理舊風遺俗,倒是使得山西經濟發展,社會平穩,不失為當時國內的典范。據這樣一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在推進現代化時,不妨從我們的文化出發,與其消亡一種文化不如接納與融合,見識過日本的知道,除了東京都,京都,大阪等大城市以外的鄉村,可以說完全的空心了。鄉村可以說是失去了其生命力。中國絕不能走那樣的老路,中國的鄉村可以說是大有可為的,此次的疫情其實就彰顯了鄉村的作用,鄉村的生產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響,而且鄉村吸收許多從城區撤出的市民,大大減輕了城區防疫壓力。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正在注意到這個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楓橋經驗,許許多多我們鄉土的智慧應用在了發生變化的農村,而且在形成一個動態的平衡后,宗族的力量又開始發展,但是卻并非是有著錯誤的一面,而是有著協助社會發展一方面積極作用,極大程度的推進了鄉村建設。
我們是土地里長出的人,鄉土文明從未遠去,當我們學著接納它改造它時,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