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孝道文化的心得體會篇一
據統計,現代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已超過家庭總支出的三分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的子輩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方面的能力都將遠勝于我們,但我更希望我的孩子具有健全和高尚的人格,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具有自我完善并不斷超越的未來,而人格的塑造確實要認真聽聽五千年祖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可見在圣人眼中孝道是排在“仁義禮智信”前面的哦!三代同堂,孝道即是修養也是修煉。雖然道理都懂,但真正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就拿現在成為國民話題的“婆媳相處之道”來講,就有上千版本,也許生長年代、環境和個人習慣及受教育程度確實使兩代人對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但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維護家庭和諧,在我看來卻更為重要。
孩子的心靈和眼睛都是純凈的,同時也極為敏感,他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會成為他成長的一部分。“家庭關系學”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必修課,“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是倫理也是規則,一個具有孝義家庭的孩子更懂得付出和感恩,記得一個不錯的公益廣告,一位母親為年邁的老媽媽打水洗腳,她的小兒子默默的看了一會,也端了一大盆水為自己的媽媽洗腳,小臉上閃著汗水和自豪的光芒,身教勝于言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父母的關愛不僅是義務和責任,也是一種示范與榜樣。
每天為老人做些什么吧,即使是倒一杯茶、洗一件衣服、認真的聆聽一次父母的嘮叨。雖然我們的父母已經老了,沒有了年輕時自信和敏捷,但他們給予愛的能力一點都不比我們少,他們將對子女的愛延續到孫輩,因此也更加寵溺他們,父母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步入老年后,他們大多會不那么自信了,所以需要我們不斷的告訴他們,他們對我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每天都是如此。
孝道的另一個切面是獨立,父母為了孩子可以不惜精力、金錢與時間,這使大多數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有一次我對孩子說:“你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媽媽,自己能做的要自己做。”她不屑一顧的說“媽媽不都是這樣嗎,為什么我要自己做?”認真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說,是因為自己本身也太多的依賴父母,大到買房子、調工作,小到吃飯穿衣,事事父母操心,自我獨立性不夠,孩子則會認為父母代辦、包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長期的接受照顧和服務的孩子,會失出很多成長的機會,也容易變的自私并滋生積怨。
孝道不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態度,亦是學生對老師、后輩對長者的敬畏之情,當作為價值標準植入孩子內心,以培養感恩心、誠敬心、責任感,我想這對他的未來將是至關重要的。
孝道是我們與孩子共同的功課,如果我們想使孩子成為家族的榮耀、祖國的棟梁,那么請一定傳好自己這代的接力棒!
孝道文化的心得體會篇二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為仁,而孝為仁之本。在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孝道是責任、是義務、是品行、是良知、是感恩、是回報,孝道始終是擺在第一位。沒有孝道就沒有人道,一個缺乏孝道的社會,人間就沒有友善和親情可言。“百善教為首,孝道大于天”,這要從小孩啟蒙教育開始,讓這傳統孝道在每一顆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孝道的光芒成為人間永遠的溫暖。
天地有情,孝道無價,不盡孝道,何以為人?孝道:是人性和品德的張揚,是生命和道義的舒展,是心靈和良知的感應,是持之以恒的堅守,是無怨無悔的付出,是言傳身教的表率。
沒有天,那有地?沒有父母,那有子女?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血脈的骨肉情緣。父母為撫養教育子女,含辛茹苦、歷盡艱辛,操勞一生,把愛和親情都傾注在子女身上,謂之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這博大厚重的情懷,無不在每個子女的心靈里留下刻骨記憶。現在父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理應得到子女的關心和照顧,讓老人享盡天倫之樂,安度幸福的晚年,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法律責任和道德義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老有所樂,老有所為、這是社會文明的表現,也是老年生活幸福的憧景。作為晚輩的要有一顆感恩之心,要回報父母養育之情,為他們創造舒心的生活環境,讓孝道的光芒溫暖著老年人的心靈。
生命有輪回,人生會蒼老,每個人到了年老體弱,步履蹣跚之日,就是子女回報父母之時。孝道更有行為的示范效應,可說是一個人品格的形成,也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取向。對父母盡孝,其實就是給子女樹立榜樣,為自己晚年生活鋪路,孝道的美德就是要言傳身教去延續,才得以流傳弘揚。
孝道不能虛情假義,利益當頭,不能因為父母的偏心而耿耿于懷,不能因為財產繼承問題而尋找借口,也不能因為自己的經濟條件差就不承擔義務,更不能因為父母年老多病而推卸責任,無論何種情況都不能成為不盡孝道的理由。
贍養老人不僅是自己的父母,也包括配偶的父母,俗語云:“女兒孝不如女婿孝,兒子孝不如媳婦孝。”至于婆媳關系,歷來是孝道的焦點難題,只要每個做兒媳的多點寬容、多點大度、多點諒解、多點真情,心間就自然會產生出孝道。
孝道是一點一滴的匯集,是一絲一縷的關懷,是春風化雨的滋潤,是冬日陽光的照耀,是心靈深處的呼喚,是歲月留痕的踐行。
孝道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多的是要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關懷。老年人需要心靈的關愛,老人的一生閱歷,有豐富的生活和社會經驗,多是憶舊寄懷,故此,為人兒女的應該盡量多抽點時間去陪同老人聊天,以慰藉其心靈上的孤獨和寂寞。
為人子女要盡孝。須知生命是有極限的,正所謂孝心有期,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則是一種抱恨終生的遺憾,盡孝要趁早,人生永無悔。
孝道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體現在家庭的和諧中,體現在社會的關愛中,體現在生命的品格中,體現在歲月的檢驗中,體現在人性的良知中……
孝道文化的心得體會篇三
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周末,貫通中西,對孝道的討論非常充分,全無關系了,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無怪乎有人這么評析、年幼,都遵循著“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縱使兒女成群,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系。她母親說:“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干吧。從國外對孝道的冷漠的敘述中,“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其余則撒手不管,年老多病,把褲子拉臟了,該您吹蠟燭了。”
好一個生日宴會《孝道》
我看過這么一幅漫畫: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為姥姥舉辦生日宴會:“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后終于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圣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姥姥,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
可見,上至領袖!我不禁問道。”陳毅卻說,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一些老人的家里總是兒女滿堂,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