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xué)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讀后心得篇一
《春》是一曲贊美青春的頌歌。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腳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看:“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作者先從總的方面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fù)蘇的景象。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作者不僅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僅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xiàn)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qū)懙溃汗麡渲ā皫е鹞叮]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想象不僅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相比春花來說,春風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兩點。
一是春風的柔和。
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
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lǐng)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lǐng)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guān)于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yīng)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xiàn)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春》讀后心得篇二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
一是感情格調(diào)有所不同。
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
《春》的感情基調(diào)則輕松愉快、充滿活力。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
一是本文系朱自清應(yīng)約為中學(xué)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yǎng)青年進取向上出發(fā),作者采用了相應(yīng)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diào)。
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
《春》大概寫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jié)為美滿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diào)產(chǎn)生影響。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jié)合。再從語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jié)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xiàn)力強。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還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結(jié)尾部分,便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